数学课堂应行走在收放之间

时间:2022-08-16 03:25:49

数学课堂应行走在收放之间

[摘要]优质的数学课堂是建立在和谐的收放之间的,本文作者从三个方面结合案例加以阐述:一是端正教学观念方面,数学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二是精心组织教学设计方面,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问题设计要有梯度、并且要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三是巧妙把握课堂实施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来学习数学。这样能够尽可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 收放 教学观念 教学设计 课堂实施

一、教学观点要摆正

有效教学隐含的一个假设条件是“教学的转变首要的是教师理念的转变”,而“教学相长”古已有之,所以课堂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案例1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片段

也许此法没有推导二巧妙,但却是在教师敢于“放”开课堂取得的一个巨大收获,其实教师还可以继续往下“收”,继续引导“C,D点容易求得坐标是因为对应的横坐标或纵坐标为0,目的是为了更简便地求得与点P的距离,那么如何直线l上还有哪些点能简便地求得与点P的距离呢?”从而轻易地过渡到了推导二,于是使得整个探究推导能把握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教师只有充分地吃透教材,才能更好地将枯燥乏味的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态的知识。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就要设计好能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在老师充分把握中心的基础上给出评价,使得课堂收放自如,张弛有度。

案例2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复习课》设计片段

此定理由辨析(7)得出。

同时要站得更高,收得更精粹,给出如下高度概括的框图:

并以此为出发点,让各个定理都找到相应的知识网络的结点,并且丰富了相关的推理内容。

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这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实际教学的需要。如本案例是一节复习课,知识容量大、概括性高,如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呢?教学设计至关重要,本案例是先从简单的判断辨析题入手,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和对定理的模糊回忆,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也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自如收放。

三、课堂实施中巧把握

一切的理论准备终将接受实践的考验,如何让课堂上出预设之中的精彩,也上出预设之外的惊喜,全在老师的巧把握。

案例3 《合情推理――归纳推理》课堂实录片段

比如为更深入地理解归纳推理的内涵,借助了历史上两个重大的猜想――四色猜想和歌德巴赫猜想的发现过程。对于四色猜想的教学设计:先由师生共同完成浙江地图的着色实验(利用计算机中的画图工具),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接着结合平常对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观察的结果归纳出四色猜想(每幅地图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相邻区域着上不同色),最后还介绍了相关历史。如此地“放”确实让学生收益良多,在数学课堂学到一些数学之外的知识,同时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极大地触动。但是老师不能太天马行空,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适时地抛出问题:“回顾四色猜想的发现过程,为什么说它是归纳推理?”让学生的思路又重新集中到学习的中心上来。

《新课程》中指出,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这种转变呢?教师要遵循课堂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原则,更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才能巧妙化解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意料中的或意料外的)。这样学生才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真正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与创造来学习数学,于是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学习效率也就更高了。

参考文献:

[1]徐章韬.青浦经验:数学活动经验的教育表达[J].数学教育学报,2008,17(5).

[2]翟运胜.教师巧点评句举暖人心[J].演讲与口才,2008,10.

[3]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上一篇:化抽象数学为具体数学 下一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