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实习)室集中管理模式探析

时间:2022-08-15 05:06:25

高校实验(实习)室集中管理模式探析

【摘 要】实验(实习)室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方面。本文在分析传统实验(实习)室分散配置、独立运行的分散管理模式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实验(实习)室集中管理的理念,这对于优化实验(实习)室资源配置,提高实验(实习)室的使用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校 实验(实习)室 集中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54-02

实验(实习)室是高校进行实践教学的基本场所,是培养和造就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依托。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的试验(实习)场所得到了普遍加强。但长期以来,实验(实习)室采取的以课程为定义对象的分散配置、独立运行的传统管理模式已无法与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相适应,变分散为集中,应当成为实验(实习)室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传统实验(实习)室管理模式的弊端

传统实验(实习)室管理模式是根据课程所提出的实验要求,组合能满足其实验要求的实验技术条件而建立的,也称为分散型管理模式。其特点是以课程为定义对象,依附于单门课程存在,划分过细,服务面窄。这种管理模式对配合理论教学、验证课堂理论和理论联系实际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的深化,特别是对照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标准,这种模式已经暴露出明显的不足。

1.条块分割,遍地开花,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金的有效使用。

目前,由于实验(实习)室分属不同教研室,实验(实习)室普遍规模较小,功能单一,人员、设备、房屋使用效益不高,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在实验(实习)室建设中,各单位从自身的局部利益出发,盲目争要经费,使有限的经费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还可能导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2.缺少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实现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融合起来,强调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全面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分散型管理模式下的实验(实习)室分属不同的教研室,相互间独立运作,实验内容往往局限于本门课程,重复性、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同时,由于受时间、人员、精力的限制,实验(实习)室也难以做到全天候开放和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无法让学生在实验(实习)室里人人动手,设计和开发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不利于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实践教学队伍参差不齐,有关人员专长得不到发挥,积极性难以调动。

首先,实验(实习)室分割过小、过细,实践教学人员不能统筹安排,造成忙闲不均的局面,影响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各实验(实习)室只负责单一技能操作,教学人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共同研讨实践教学的机会少,影响自身综合业务技能的提高。其次,教研室比较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人员在课程中往往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

二、实现实验(实习)室集中管理的优势

实验(实习)室集中管理模式是根据大类学科提出的实验要求,组合能满足其实验要求的实验技术条件而建立的,是高校近年来改革传统模式而提出的新的实验(实习)室管理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集中型管理模式具有明显优势。

1.优化配置,提高效益。

实验(实习)室实行统一管理,一方面实现经费的科学管理,彻底打破“平均分配”的传统观念,保证重点项目重点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通过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充分挖掘现有设备、场地、人员潜力,实现资源共享,有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

2.规模变大,功能集中。

实验(实习)室实行统一管理,变过去院、部(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为院、部(系)两级管理体制,通过把学科相近、功能相似的实验(实习)室进行集中合并,成立实验中心,实现资源整合、重点建设、人员集中、功能拓展,形成教学与科研的整体优势,有效提高实验(实习)室的综合效益。

3.学科交叉,优势突出。

实行实验(实习)室的集中管理,实验(实习)室规模相应变大,有利于实现人员的合理配备和教学的统一安排,实验内容也突破了单个教研室与单门课程的限制,实验(实习)室的集中管理使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成为可能,有利于实现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从而突出了学生工程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提高地位,强化素质。

实行实验(实习)室的集中管理,突出了实验(实习)室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支柱”地位,把实践教学从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中解脱出来,改变实践教学人员传统的从属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教学和推动实验(实习)室的发展。另一方面,实验(实习)室集中管理后,随着实验(实习)室性质、任务的改变,也对实践教学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实践教学人员自觉充实提高,调节工作强度,充分发挥个人专长,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三、实验(实习)室集中管理的注意事项

建立中心实验(实习)室,实现实验(实习)室的集中管理,只是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在执行时不能片面理解,一概而论。实行实验(实习)室集中管理,绝不是实验(实习)室的简单合并,而是对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新设计和整合,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工作。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指导思想

实行实验(实习)室的集中管理必须以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衡量标准,在管理体制上不能搞一刀切和无益的拼凑,坚持条件成熟一个成立一个,边研究,边实践,以点带面,积极稳妥地推进。

2.理顺工作关系

实验(实习)室纳入院、部(系)两级管理体系后,隶属关系发生改变,由此产生的资源重组、人员流动、利益调整在所难免,这就要求全体人员从大局出发,以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这项改革,顺利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叉、互补、整合,克服工作中可能产生的推诿、扯皮现象,保证实践教学的平稳过渡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加强组织领导

进行实验(实习)室管理体制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应设立专门机构,组织、协调全院的实验(实习)室建设和发展,加强计划管理和制度建设,强化实验(实习)室人、财、物的综合运用,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可靠保证。

上一篇:让数学教学植根于课堂之中 下一篇:问题学生案例反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