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回归到人学

时间:2022-08-15 09:27:58

语文学:回归到人学

对于受教育者,教育的功能和责任,不是硬性地要求、塑造、指示和限制,而应是软性地顺应、呼唤、激励和引导。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原来的教育、教学和训练,其最初的基本标志必然是容忍的、顺应的(仅仅是保护性的),而不是指示性的、绝对的、干预性的。”他认为对人的教育,也跟对其他动植物的栽培养护一样,比如,我们给幼小的植物和动物提供空间和时间,它们将按照它们及每一个体之中发生作用的规律良好地发育成长。人们给小动物和植物提供安宁的环境,并力求避免暴力干扰它们,因为人们知道,相反地去做会妨碍它们完美地发育和健康地成长。但是,人们觉得年幼的人是一块蜡和一团泥,可以任意地把他们捏成一样什么东西。漫游花园和田野、草地和森林的人啊,为何不打开你们的心扉去听听大自然以无声的语言教诲你们的一切?看看被你们称为杂草的、在压力和强制中成长的、几乎摸不到其内在规律性的植物吧,在大自然中,在田野里和花圃中看看它们吧,看看它们显示出何等的有规律性以及旺盛生命力吧。那么,父母们,你们的孩子,在你们违反他们的本性把你们的意志强加于他们,以致他们病态地、不自然地跟随着你们行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成为完美地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生物吗?……一切专断的、指示性的、绝对的和干预性的训练、教育和教学必然起着毁灭的、阻碍的、破坏的作用。尽管根据人们的经验,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不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吸收养分和结果的能力将被破坏。教育亦如此,它就是要顺应人求真的人性、爱美的天性、向善的本性,把生命中固有的美好,养护培育得尽真尽善尽美。而不是去强制地扭曲、摧残、扼杀人的自然、纯洁的心性,使人异化成非人。

在语文教育中,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应需”,把他们“塑造”成符合成人社会的教育观念的统一的“人”,不是将他们“修理”成为能根据外部世界的指令行动的机器人,不是专断地干预、窒息他们的言语禀赋,以求得毫无灵性的工具化的言语操作能力。而是要顺其自然,激活学生内存于生命中的言语欲求和言语天赋,唤醒学生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使学生从中感受成功与失败,满足和自尊,并最终成为言语上自我实现的人。人的言语欲求、言语意识、言语才情、言语智慧、言语能力、言语抱负和言语信仰,是从每一个人的鲜活自由的内在生命中生长绽放出来的花朵。这便是与实用主义、行为主义的“应付生活”动力学相反的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的动力学――符号(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能与人(学生)的言语生命特性统一,语文教育的目标能与人的言语生命欲求契合,使言语学习和言语活动成为人的自发的需要和自觉的追求,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简单地说,语文教育本体论的转向,是从“生活”转向“人”,是“人”的回归。言语的机能与需求是人的生命属性,所以,语文教育,也可以说是使人更像人的教育,是“语言人”和“言语人”的教育,是“元素质”的教育。从这一点上说,语文学科不是叶圣陶先生说的“应付生活的工具”,也不是以往“语文教学大纲”所说的“工具学科”,语言不但是学习和工作的工具,而且是人文基础学科,是“人学”。――说它是“人学”,不是从“文学是人学”的文艺学命题中转借来的,而是在哲学,人类学,生命科学,符号学,文学,语文学,教育学……在为整个人文学科奠基的意义上说的。母语和母语教育对人、对人生的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

(作者系全国著名语言学家)

上一篇:别样书笺别样情 下一篇:第二眼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