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主题项目学习活动的探索

时间:2022-08-14 11:08:31

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主题项目学习活动的探索

摘要:新课程要求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团体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初中生已经掌握一定信息技术技能,能够按照教师要求完成各项操作练习,但如果离开了课堂,要求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很多学生还是不会。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创设主题项目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挖掘课外资源,多渠道检索信息,协作解决实际问题,打造高效课堂,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主题项目活动 学习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一)理论依据和现实背景

新课程要求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团体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能课堂。

初一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能够模拟教师的演示完成各项操作,并且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练习,但如果离开了课堂,要求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很多学生便无从下手。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对课堂内容和形式的需求,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又不利于学科的发展。

浙江省从去年启用了新版《信息技术》教材,这套教材以学生获取与学习、生活有关的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精心设计一系列学习任务,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新教材的推行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提高知识技能的同时又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出现的主题学习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与新版教材单元任务设置的特点吻合,是一种值得我们尝试的方式。

(二)概念的界定

主题项目学习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以综合性的课程框架作为起点,将跨学科的、由多样性活动组成的课程单元组合起来。在这些多样性活动组成的课程单元中,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独立地或合作地开展学习活动,获取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进行超越学科的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主题项目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三)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创设主题项目学习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挖掘课外资源,多渠道检索信息,协作解决问题,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通过主题项目学习,使学生既能掌握本学科的核心知识,又能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信息素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

二、活动实施的流程

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总结了实施主题项目学习活动的流程,大致分为以下五步:

第一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学生掌握信息技能的情况和兴趣动向;

第二步,查阅主题项目,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和各学科教材,分析信息技术新版教材,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确定课堂学习活动的主题;

第三步,根据确定的主题,对项目活动进行细化。设计项目学习过程的任务单,完成程序、活动、评价三个模块的格式制定,收集、整理完成主题项目学习所需的相关资源和工具,规划主题项目学习的预期学习成果,并建立主题项目学习网站;

第四步,利用设计的主题项目规划内容进行教学实践,并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作品完成情况,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记录和统计;

第五步,根据记录情况和对比结果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举办信息技术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总结的基础上完善主题学习网站。

三、主题项目学习活动设计案例

(一)活动名称:学会自爱,关爱他人

(二)资料背景

1.自杀事件。2007年11月7日,江苏省天一中学西漳校区民办初中一名初二学生跳楼身亡。据说这名学生考试经常得第一名、第二名,但这次月考不理想。他在遗书中说到了“学习压力过大”一类的话。

2.杀人事件。2010年3月11日,青岛一名14岁初中生姜某因学习问题与父亲发生争执,后用家中铁锤将父亲头部打伤,趁父不备又用水果刀向父喉部连刺三刀,将其父杀死。

3.冷漠现象。在一辆从某大学城发车的公交车上,一位拄着拐杖的残疾人上了车。他身边的几位大学生心安理得地坐着,旁若无人地说笑着,无一人让座。

……

在长期应试教育模式下,我们一直缺乏对生命的教育。怎样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为了让学生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以“学会自爱,关爱他人”为主题进行研究,利用学习网站进行生命教育。

(三)任务安排

1.浏览学习网站上“珍爱生命”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及时做好记录;

2.组内明确分工,共同协商进行探究活动;

3.撰写一份研究报告,一份活动体会,汇报交流后上交;

4.制作一份电子作品,可以是电子报刊,PPT演示文稿或其他形式的电子作品,汇报交流时用。

(四)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

(1)提出探究主题:教师在学习网站上为学生提供与生命有关的资料(图文、电子书刊、音频、视频等),学生通过浏览观看,在教师引导下确定探究主题,明确这次主题探究的意义。

(2)讨论记录:学生自主浏览学习网站上的资料,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作好浏览记录。

(3)整理资料,明确分工:学生分类整理资料,提炼有价值的问题,明确小组成员分工。

2.信息收集

(1)网络和其他手段收集相关信息,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记录(网络,图书,刊物等)。

(2)小组内交流、评价所收集到的信息,并将整理好的信息上传至学习网站。

3.交流讨论

(1)组内交流共享各自收集到的信息,提出自己不易理解的问题,并做好相关记录;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收集整理好的资料,分享各组提炼的观点。

4.深入认识,完成任务

(1)根据交流讨论的情况,对主题进行再思考,二次搜索整理相关信息。

(2)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研究报告、心得体会、电子作品的制作。

这是活动过程中最难的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角度深入分析,把要阐明的重点完整地用报告形式写出来,并制作成各种形式的电子作品。

5.汇报交流

(1)本小组汇报: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小组成员记录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和本小组成员的回复内容。

(2)倾听其他小组报告:记录其他小组报告的要点,写下质疑问题,并记录下该小组的回复。

(3)以小组为单位再次修改作品并提交。

(五)评价

从综合分析、表达、协作学习三个层面对各组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的等级为基本、尚可、完成、优秀。其中,“综合分析”从主题判断、作品分析两方面来评级,“表达”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协作学习”主要从小组合作情况来予以评价。

(六)成果展示

通过举行“学会自爱,关爱他人”主题班会,举办信息技术作品展等方式多元化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反思与体会

(一)以问题化的形式设计主题项目学习活动的内容

主题是学习者学习和探究的对象,是学习目标的问题化,因此,我们为主题项目学习活动设计内容需要问题化。为配合学校开展的自爱教育活动,我们将这次主题项目学习的主题确定为“学会自爱,关爱他人”,在内容设计上围绕“如何正确认识生命”“什么是‘自爱’”“怎样实现‘自爱’”“如何关爱他人”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最终实现对学生的生命教育。

(二)用多样化的活动引导主题项目学习的过程

在完成对主题的问题化处理后,我们就要着手设计学习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掌握课程相关知识的基本概念、方法、技能和过程。由于主题学习活动设计的问题是有层次、多角度的,它不仅覆盖多学科而且涉及多种不同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需要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调动多元智能,发展多种学习、探究技能,将多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打破陈规,对主题项目学习活动进行多元评价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随时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以便及时做出调整。评价的方式有很多,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在本项目中涉及评价的主体主要有学生和教师,由二者的合作来实施。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学习评价表、能力评估表、学习活动总结表,要求学生完成。学生通过记录、总结、反思进行自我评估,确定学习的进展;通过对他人作品的评价实现对学习主题的再次认识、反思,同时为教师提供另外一个评价的视角。对于教师,除了常规标准化测试、作品评价外,还可采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评价,对学生在主题学习中概念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思维发展情况进行评价。例如,在不同时间和场合观察学习过程,与学生交互,收集学习作品成果,进行多维评价;通过及时记录课堂日志捕捉学生学习过程的行为;收集学生作品制成“学生作品集”捕捉学生学习结果。

(四)主题项目学习活动需要信息化的技术支持

为了能给主题项目学习活动的实施提供可靠的技术环境支持,我们设计并制作了一个主题项目学习活动网站。网站按照学习活动的需要分为八个模块,分别为引言和课程标准、主题资源、探究活动、软件与模板、评价量规表、作品范例、作业提交、优秀作品集。“引言和课程标准”主要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及课程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使学生明确本主题项目学习活动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主题资源”涉及与主题相关的各类数字化资源,包括图、文、音、视频等材料;“探究活动”涵盖整个学习活动过程各项任务和要求;“软件和模板”给学生提供制作电子作品需要的各类软件及其插件、补丁和模板;“评价量规表”主要是学生对学习情况、能力进行自我评估的一些表格;“作品范例”提供给学生若干范例;提交的作品存于“作品提交”模块中,挑选其中优秀作品合成“优秀作品集”。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主题项目学习是课程整合的一次尝试,我们希望通过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3).

[2]顾小清.主题学习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使用模式[M].教育科学出版社.

(责编 赵建荣)

上一篇:如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巩固英语词汇 下一篇:例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