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地球”能否扭转未来?

时间:2022-08-14 11:03:04

“智慧的地球”能否扭转未来?

即使没有这场美国的经济危机,中国很多企业的发展方式也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但是企业转型几乎等于重建一个企业,转型能否成功,就看企业能否找到一个智慧的方式。IBM“智慧的地球”的提出,能否引领企业变革?

当前金融危机宣告以美国为主的虚拟经济体系的崩溃,导致全球经济恐慌,而受经济危机所累,以中国为主的实体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两大经济增长方式都受到挫伤的今天,实业界在痛苦中应如何求索了未来经济以何种方式增长?IBM提出的“智慧的地球”又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2009,“危”中有“机”

傅强:前一阶段在和有些专家交流的时候,有一位专家说,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和美国穿上了一条裤子,一条腿是虚拟经济、一条腿是中国的实体经济,但是现在这两个经济同时在出事儿,由此中国原来的一些发展规律是不是被打破了?请问周教授,你认为2009年中国经济还有什么样的变数?未来的发展态势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积极的因素值得我们去重视?

周其仁:2009年当然还会有很多变数,我们专门研究经济的人也不完全知道。但是有一点是知道的,中国已经形成了高度外向的,自己内在比较粗放的这种模式,这是我们应该主动加以调整的。但是一个社会,一个经济或者一个公司,没有很大的外部压力,完成调整有时候是有难度的。

原来的模式,是中国两个三角洲生产大量的中国制造的产品到美国,赚了外汇回来,这就变成了很高的国内市场的景气变动;另一头变成了国家外汇储备,又是一个两难局面,买了这么多的美国国债,就要受它形势的影响,无论是美元币值的变化还是美元资产的变动,分分秒秒都牵动着全球最大的外汇资金。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很多中国企业对世界的理解,这是正面的。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环境的开发压力实在太大了,原有的模式导致了过度的环境压力、过度的出口,过度依赖出口市场。珠三角这次调整,虽然是冬天,但是有好处。我不是说中国应该关起门来,中国的GDP中进出口占60%-70%,在所有大国中这个数据偏高,中国有那么多的资源,这些资源变成了外汇储备,外汇储备买了美元资产,美元资产又在贬值。倒过来想想,这些资源我们能不能用得更好呢?所以要兼顾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

很多产品国内是有市场,但是这个市场要怎么开发出来,这是我们量近关注的问题。一张单子往外走很容易,同样一张单子在国内做难度就大了。最近远大的总裁告诉我,他的业务很有意思,六个做外销的业务员,做的销售额等于250个国内业务员做国内业务的总量。为什么一个极高,一个极低7这就是有一个商业分工的问题,也有一个商业配合的基础设施的问题,我们关注水利怎么样、政府服务怎么样、信用体系怎么样、契约承诺守信等等。但是我对今天的主题非常感兴趣,因为所有变革要有技术支撑,但不是纯技术,它和社会需要是一体的。

上一波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国内经过调整,冒出一批新兴企业,比如说阿里巴巴,它就是利用新的技术,阿里巴巴提供了一种通道,在我看来是开发国内市场。你到大街上开一家店很困难,无论是成本,费用,手续都很困难,阿里巴巴是在网上开很多店。马云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也不知道在网上年轻人会想出,发泄出这种需求。有一个年轻人在阿里巴巴上卖蚊子的标本,这种产品有市场,供不应求。这真的是匪夷所思。

傅强:其实讲蚊子标本也好,讲什么也好,我们从周教授的发言中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从“危”讲起,最后落到“机”。

“智慧的地球”,随需而出

傅强:今天的话题是有关变革。我从业以来一直在跟踪关注IBM,确实感到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抛出一个概念,从“e-Business”、到“随需应变”、到“创新”、到“智慧的地球”。不知道概念本身或者背后是否有深刻的背景?还是IBM自己遣出来的一个名称而已?

钱大群:“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是IBM长期跟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分析全球市场变化而制定出来的。其实IBM每次提出一个概念,都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全世界在改变。

当前不仅是金融危机,还有很多问题对全球影响深远,比如,资本和信用危机,经济低迷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不稳定的石油价格和能源短缺,信息爆炸带来的风险与机会俱增,全球化和新兴经济,新的客户需求和商业模式,等等。这些问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需要生活在地球上的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们共同去面对的;而如何通过更加“智慧”的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发展之道。当然,在当前这个经济萧条的寒冬时期,如何能够通过更加“智慧”的方式走出困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同时IT技术正在经历15年前“互联网”出现后的IT技术变革。在“互联网”发展的15年中,人们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将世界联系在一起。从现在起,是将IT技术深度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运用新的计算模式,把“互联网”和“物联网”结合起来,开创以前做不到的更有智慧的城市,更有智慧的电网,更有智慧的企业,使得人类文明往前走。

傅强:我特别注意到你给“智慧的地球”赋予了一个概念“互联网+物联网”。这是什么概念?

钱大群:我们对互联网很熟悉,但是我们可以透过物联网把货物或者资讯进行更有效率地传输,把这两个结合起来,你就会发现可以做到很多以前没有突破的事情,所以我们希望把互联和物联结合起来,可以开创很多新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社会提升。

用智慧的方式帮助企业

傅强:吴总是物流行业的,我知道企业转型过程是相当艰难的,比如说很多外向型的制造业,让它转向内需就会发现一切都不配套了,生产环境、销售不配套,信息系统不支撑,这个转型几乎等于重建一个企业。不知道你怎么理解“智慧的地球”的定义,怎样看待它的机会?

吴坚忠:我们这个地球所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思考能不能和环境和谐地可持续增长,这就是我对所谓的“智慧的地球”的理解。

资源是有限的,人的生活品质要不断提高,这个转换过程一定要和谐,不能耗尽也不能不平衡。物美是做零售业的,把商品从生产端根据需求给消费者。这里有一个智慧的问题,就是供应链效率要比较高。在供应链的过程中,商品损耗很多。首先第一个环节就是你对需求的把握要准,老百姓需要的东西你是否知道,你知道了以后通过物流配送来满足消费者,这个效率是很高的,这个过程中时间是不是浪费了,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是否懂得需求。我们最近在做SAP,就是通过需求驱动我们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以前我们都是先生产出来,然后推销,卖不掉就变成库存,库存损耗以后就折价卖掉,这是生产驱动的,这不是智慧的方式,应该是需

求通过我们的流通引导生产。如果这个链条能够做得更好,我相信在商品的供应链过程中效率就会提高。

高新民:其实在克林顿执政的时候美国副总统提出过“数字地球”,现在我们提出了信息化,我经常讲信息化本质不仅仅是运行环节、不仅仅是办公自动化,不仅仅是互联网,本质上是挖掘这个社会的智慧的潜力,发挥智慧的生产要素。人除了体力要素外还有智力要素,社会的智慧要素不仅仅是人的智力要素,每个事情的运作都有它的流程,流程中也有智慧的因素,所以“智慧的地球”是最接近我们提出的推进信息化本质内涵的一个概念。

如果说智慧的地球更接近于信息化本身,那它确确实实是我们国家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一个最重要,最现实的战略措施和途径。为什么?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商业竞争、企业竞争,市场竞争。靠什么?就是靠信息化,或者靠“智慧的地球”的理念支撑经济,社会、企业、政府、甚至包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要加以改变。信息化本身要融合到各个领域里,推进它的智能化或者智慧化。

傅强:因为胡锤先生任职的机构是标准的公共服务机构,您怎样看待“智慧的地球”对于会共服务的影响?

胡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在万物中都是主体,但是信息技术打造的技术平台,使人们跨越时空的阻隔,将异地异时的各种信息尽收眼底,人们因此更容易洞悉事物的发展规律,并采用更加智慧的方法去应对各种问题,让人类所主宰的地球更加智慧。

在“智慧的地球”的建构中,博物馆的责任是提供文化资源。文化反映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博物馆是收藏和展示人类历史文化“物证”的场所。在实体博物馆的基础上建立的数字博物馆,就是将博物馆蕴藏的历史文化信息以诺言、文字、图片、影像等等各种载体形式,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广域传播,突破地域,时空的阻隔,放大实体博物馆的作用,帮助更多的人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轨迹,用更加理智的方法来应对当前发生的问题,这个过程本身又可以推动文化的发展。当然,在博物馆内部也存在借鉴,引入当下计算机业界在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安全管理等事务管理领域已经相对成熟的相关计算机技术,建立博物馆内部管理信息平台,提升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效率。

市场经济也需要智慧的计划

傅强:IT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责任来推动工业化的进程,更大程度还是在社会方面推动社会的变革。有时候我觉得,即使没有这场美国的经济危机,中国很多企业的发展方式也真的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刚才吴总在表述自己观点的时候谈到一个希望,希望从客户端更好地了解需求,这样再谈物流、配货,然后在后端又可以指导相应的生产。听完后我第一个反应是:这是不是回到计划经济?“智慧地球”的提出打破很多行业界面,会不会让大家理解成再往下运行,大家都讲计划和分配,反而让市场失去了活力?

吴坚忠:人们生活需求很多,是要用“看不见的手”的价值取向来控制整个社会过程。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有计划还是很重要的。举一个例子,刚才说零售业过程中有大量库存,大量的食品损耗。比如,北京有六七百家店,假如所有的员工卖可乐或者卖苹果,就根据每个店的销售发订单。订单汇总以后给供应商,你把货供过来。可能几百个员工天天在订货,每一个人为的判断,他们的思维,思考能力就会影响订单。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整,还有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这时候订单可能有的时候太多,有的时候太少,供不应求影响销售。这样就出现经常在高库存和低库存之间控制,有很多食品是要过期的,即使从供应商到物流,到店铺,最后卖给消费者的过程中,如果做不好就会有很多生产出来的商品浪费掉。

现在我们引进了ERP系统,通过所有店铺数据的处理,我们做出一个预测,认为这时候消费者需要这个产品,在未来三天当中需要什么,我们在这个基础上下订单,这个订单给供应商以后,送到我们的物流中心,再配送到商店。我们比较起来,订单不合理或者高库存的情况大大减少。这样一点点减少就会产生零售业在供应链过程中的浪费减少30%左右,我认为社会财富就会产生。这也是我们有效利用有限资源的一种办法,从企业来说可以更有计划性,从社会来说市场化能够提供很好地配置。

周其仁:市场经济从来不反对计划,一个企业甚至大型企业怎么可能没有计划?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差别在什么地方?计划经济是用强制手段控制,市场经济是没有人可以有这个控制,你怎么猜、你怎么理解顾客的需求,不能定他每个月一定吃多少,这是差别所在。计划经济的失败不在于它的计划性,计划经济的计划性很差,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都在调整。计划经济最大的问题是强制性,不恰当地运用了国家权力深入到消费细节当中。市场竞争怎么可以没有计划性?要有很强的计划性,但是不能强制。别人买你多少东西?这个只能自己去猜。我们观察全世界最厉害的公司,并不是光猜你有什么需求,要影响你的需求,比如说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个概念,不过就是影响而已,不能强制别人接受,其他公司可以提出别的概念。

“智慧的地球”带来什么

傅强:大家可以看到,其实现在的市场经济,应该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帮助企业提升计划,控制一些新的变革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大家觉得“智慧的地球”的提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有何必要性?能解决哪些社会上和企业上“遭遇的现实问题”?

钱大群:我认为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建设“智慧的地球”是当务之急。我们先看资源问题,现有的油井中只能提取20%-30%的石油;在中国约有1/3以上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流,加剧了可利用水资源不足。再看供应链,由于供应链低下,消费品和零售行业每年损失约为400亿美元。还有食品安全和医疗卫生方面,美国一个国家,每年就出现220万起由于手写处方导致的配药错误:这些触目惊心的问题,亟待解决。

对于这些问题,IBM也在进行认真思考,并且已经在努力进行探索和实践,比如智慧的医疗;IBM正在帮助主动医疗网监控美国38个州的1.2万多家诊所,为超过200万病人提供注射液、疫苗及其他药品的适当运输网络。主动医疗网采用IBM软件降低治疗费用高达90%,降低病人,诊所应用费用达60%。

智慧的交通:IBM正在与布里斯班、伦敦、新加坡及斯德哥尔摩合作建设更为智能化的交通系统。通过一系列措施,斯德哥尔摩交通流量已减少20%,污染物排放降低12%,每天新增4万人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智慧的追踪系统:IBM与挪威的Matiq公司正在开发一套更先进的食物追踪解决方案,它采用RFID(射

频识别)技术,从农场、供应环节到超市上架,全程追踪肉类和禽类食物,以确保食品保持最佳状态。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只有把实体世界和数据世界融合在一起,才能把世界变得更加智慧。

傅强:“智慧的地球”在真正运用过程中,会给我们某些方面的工作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请问胡锤老师,从文化的留存和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你怎么看待“智慧的地球”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胡锤:我们在国外调查的时候,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故宫,没有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人也不会浏览博物馆的信息,对信息的获取自然有屏障。观众头脑中固有的知识框架和博物馆的实物认知是有差距的,而且博物馆展出面积不断扩大和展陈品的繁多,给观众带来体力和精力上的疲劳,都会造成观众认知度的下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对博物馆所展示的文化现象的关注都不一样。

关注博物馆的人群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普通的浏览者,一类是具有相当文化知识的爱好者,另一类是文化学者和从事某一方面研究的专家 这三类人对于博物馆文化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浏览者希望看到各种炫技的画面,爱好者希望得到线索明晰的文物知识,而学者和专家关注的是文物本身解释出来的文化现象。因此,不同的信息内容,不同的编排形式,不同的载体形式和信息提供的时机都会影响受众的接受程度。

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文化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博物馆有条件满足普通浏览者,一般参现者和专家,学者的不同文化需求。怎样有的放矢地提供文化信息是数字博物馆建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傅强:社会提供文化资源,如果借助IT以后,可以更广泛地为社会文化进行相关的传播。

胡锤:常规博物馆只能在占地位置来传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受众。但是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以后,可以在广度,深度上提供很大的传播。但是在信息建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传播信息的准确。博物馆是一个物证机构,就怕信息传播过程中以讹传讹。但是博物馆信息化工作中怎么保证传达的信息是准确的,这是我们工作中争论最多的事情。博物馆是一件件具体的藏品,作为“物证”来展现文化现象的,“物证”的作用就是防止以讹传讹而产生的认识偏差,这也是实体博物馆存在的意义。而通过数字博物馆收藏和传播的文物言息大多是经过“采”、“编”的信息,是“二手”信息,因此难免不带个人的主观色彩通过数字平台的广域传播、放大,很可能误导受众。

采编过程中怎么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包括我们和数字图书馆之间、数字档案馆之间的定位在什么地方,这是我们考虑比较多的事情。当然我们也希望计算机技术来帮助我们进行广域的传播。但是怎么客观记录这些文化的现象,物证的记录,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技术和装备。

傅强:前一段北京市政府也在谈企业转型,由制造业大量向服务业转型。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变化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我甚至产生了怀疑,中国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很难真正地改变,怎幺办?中国后30年的变革之路到底是什么样的?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转化,IT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高新民:最近新成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一个观点,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既是工业化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也是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性补充。现在我们还是依靠制造业,国民经济的税收等各方面,制造业是功不可没的。要推动现代服务业,但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后GDP怎么增长,这就产生了一个循环。我们现在制造产品在国际上有大量的竞争,但是我们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发展到高附加值的竞争力,高附加值的竞争力怎么转移?台湾的施振荣早就提出了“微笑曲线”,从研发设计、加工、组装、销售、真正高端的附加值在两端。制造业是很多环节组成的,实际上我们做的制造业就是加工,是附加值最低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调整,制造业的服务化里真正的信息化或者说智慧化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

通往“智慧的地球”的路径

傅强:其实我们在座嘉宾的企业也有“智慧的地球”的例子。比如说物美,前一阶段他们一个很小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比较大的应用问题。2008年的福娃由于销量很大,生产量更大,导致福娃有很多积压。物美采取了一个简单的信息技术,在结账的时候,在POS机上有一个提醒,多少钱以后加十元就可以得到福娃赠品。这可能比以前智慧一些,不知道钱总你怎幺看待这样一个身边的例子?“智慧的地球”这个概念很大,但它会不会就在我们身边?真正做智慧的企业用什么样的方法和路径,到底大家如何操作才能达到这样的变革?

钱大群:这个例子很生动,在POS结账的时候就可以顺便把这个福娃送出去,解决存货很高的问题。事实上利润也很好,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刚才我们谈智慧的观念就是,今天在前端可以有很多智慧的点,使得企业的信息可以接轨,利用这样的观念或者业务可以有不同的做法,提升它的方式和竞争力。

在开创通往“智慧的地球”这一美好远景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解答四个关键的问题:

新锐洞察:面对无数个信息孤岛式的爆炸性数据增长,我们需要获得崭新的智能和洞察,利用众多来源提供的丰富实时信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智能运作:我们需要开发和设计新的业务和流程需求,实现在灵活和动态流程支持下的聪明的运营和运作,达到全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动态架构: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可以降低成本、具有智能化和安全特性,并能够与当前的业务环境同样灵活动态的基础设施:

绿色未来:我们需要采取行动解决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

上一篇:游戏产业逆市上扬 下一篇:忽视成本控制的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