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幸福

时间:2022-08-14 03:01:35

成长,是幸福

【档案】

魏斯化,1981年生,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宿迁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江苏省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江苏省第十四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竞赛特等奖获得者。

和女儿一起看《彩虹的尽头》——獾和狐狸听说在彩虹的尽头埋藏着宝贝,于是他们就一起踏上了寻找宝物的旅程。可是每个人对宝贝的看法却把他们搞糊涂了:在松鼠那里,宝贝是那散落一地的坚果;在鸭妈妈那里,宝贝是她可爱的孩子;在兔子爷爷那里,宝贝是那无尽的回忆……当然,两个孩子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宝贝——“你是我的宝贝!”“你是我的宝贝!”当女儿还沉浸在故事里,为獾和狐狸找到友谊而高兴的时候,我却在想:当我也成为爷爷的那一天,回忆会成为我的宝贝,还是遗憾?!

那一刻,我不敢想下去……

小时候,背诵《匆匆》,为其中琅琅的节奏而沉迷,为奇妙的比方而赞叹,为“裸地来,转眼间又将裸地去”而嬉笑……少不更事,一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几乎成为课余饭后流行的问候语,其间淡淡的哀愁丝毫也未曾触摸得到!上师范的时候,一次《文选》课上要求写“自传”,仿佛刹那之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这些句子一股脑地涌上心头,这才发觉“时光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我又何曾留下游丝样的痕迹?自传从何写起?平时密密麻麻的习作本上只涂抹上寥寥几行,像是一个豁了牙的老人咧开嘴望着我笑,笑得我无地自容……这一幕印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

家乡有句老话:做什么就要像什么!小时,农忙,父母都在田间忙碌,我自告奋勇留守在家,收拾打点。其实多半是为了躲避炎炎烈日。奶奶见我忙着玩耍,说了句:“五忙十月的,你不在家烧个汤燎个水的,哪像懂事的孩子?做什么得像什么啊!”羞得我赶紧丢下手中的东西,忙着烧水做饭!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是担当!

“做什么就要像什么”,是找准自己的角色,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是行胜于言的信念,是一以贯之的行走!后来,读书、写字、主持、教书……我都问自己:我做得像吗?

我们这份职业,更多时候,仅仅是职业!但在我看来,恰恰相反,她其实需要我们视为信仰!既然选择,就应投入!这是一种信仰!汉娜·阿伦特说:“讲述生命是赋予生命意义的基础行为。”为生活留下可供讲述的回忆吧!播下种子,精心侍弄,等待花开……在这样的闲适与从容中守望成长!这也是一种信仰!

杨澜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这是一个个人价值得以释放的时代,人人都在寻求成长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都想成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获得了成长。

把职业当成信仰,把成长当成永恒!

直到现在,我都无法想象母亲当年的心境,当家中的第一个孩子三岁半还不能说话的时候,她的心里究竟是什么滋味?那时的我,一头黄黄的卷发,趴在奶奶的背上,手指要去的方向,口中“啊啊”不停的一幕永远定格在自己的记忆中。随之定格在记忆中的还有母亲那抑扬顿挫地吟唱童谣和戏曲的声音。也许是上天眷顾母亲,也许是那些土得掉渣的童谣唤醒了我,几乎被满庄的人认为是哑巴的我,装着母亲教的十几首童谣,四岁的时候终于开了口。

谁又能知道,初登讲台,也许是童年生活在教育生涯的投射,我不会讲,不敢讲……一方面是因为在学校学习英语专业的我从没接触《小学语文教法》《小学数学教法》……“家无隔夜粮,心里吓得慌。”心中自然没底,口中只有哆哆嗦嗦了!工作第一年带四年级,人少,教室就一个门,每天讲课,关上门再讲。遇到有上厕所的老师经过,一律停下,等人家过去再开讲,生怕让别人笑话……第一次学校安排开公开课,我竟然傻乎乎去找教导主任,问能不能不参加。谁知教导主任一句话就把我顶了回来:“校长点名要先听你的课!”

怎么办?背吧!翻箱倒柜找来杂志,寻到《高大的皂荚树》一课,不管是文本解读,还是教学设计,抑或是片段赏析,统统拿下,融在一起。背诵下来,带到课堂演出来!谁知一下子学校的关过了,闯进了镇里的决赛!

世界就是这样充满悖论!学英语的教语文,教语文的却靠品德比赛出场!我最先参与的区级教学竞赛竟是一次品德教师基本功比赛。

因为在镇里的比赛成绩还不错,得以参加下一学年的全区品德与社会教师基本功比赛。报名工作,校长安排我去教育局。4个人的报名表,带到教育局,人家死活不收,因为文件有要求,每校限报3人,怎么办?我说那就把我去掉吧!回来后,人还没到家,电话先打到了校长那里。教研员说:“你们家那一个来报名的老师先人后己,还不错,让他也来吧!”教研员的潜台词没有说,我倒是明白的——反正第一轮是笔试!过关不过关还两说呢!自己倒是没有马虎,看课标,找资料,记答案。笔试下来,第一名,进入上课环节……后来再谈及此事,教研员还笑着说:“你啊,差点就把你自己划下去了,没有那第一个机会,哪有后来一次又一次的竞赛、展示?”想想确是如此!

不过倒是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也罢,工作也好,认真对待,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你回报!经历就是成长,经历就是幸福!

柴静在《看见》中记录过陈虻先生的这样一句话:“你必须退让的时候,就必须退让。但在你必须选择机会前进的时候,必须前进。这是一种火候的拿捏,需要对自己的终极目标非常清醒,非常冷静,对支撑这种目标的理念非常清醒,非常冷静,你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靶子在哪儿,退到一环,甚至脱靶都没有关系。环境需要你脱靶的时候,你可以脱靶,这就是运作的策略,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标。那是堕落。”

在成长道路上,也许有坎坷,有寂寞,有徘徊,有等待,有无聊,有抵触……慢下来,和它们聊一次,这何尝不是一种成长?

但,不要堕落!

【微话题】

@江苏教育:你对语文是怎么理解的?

@魏斯化:语文是人学,有趣方能让学生乐此不疲;语文是蒙学,选择那些具有种子力量的知识、能力、方法等进行教学,方能开蒙去蔽;语文是科学,发现学科的规律、学习的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方能游刃有余;语文是母语,丰富、完善而具有特色的课程创生,方能润物无声。

@江苏教育:新课改10年来你的语文教学方式与方法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魏斯化:注重遵循规律,用游戏的外衣包裹读、思、议、写的语文实践活动,用儿童的方式开启语文之门;注重课程的创生,建构单篇、群文、整本书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用语文的方式敲开言语秘妙之门。

@江苏教育:请写一段话,送给自己。

@魏斯化:成长其实是一场自我救赎!“体制化”的牢笼可能会遮蔽一些东西——教学现场中的“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现实语境中的“语文”也有被概念化、模式化的危险。但只要心存希望,朝向成长,就没有人可以剥夺我们选择成长的权利!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永远是行者!

【他人说】

斯化博闻强识,每次教研活动中,他提到的书名及名师的观点,很多都是我闻所未闻的;他睿智敏锐,总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教学中习以为常的种种现象予以理性审视和自主判别;他精益求精,每一次的公开教学,他都反复修订预案,每一次的修订,他总会迸发出令人拍案的精彩;他谦逊善问,茶余饭后,教学间隙,他总会和大家交流探讨。

斯化爱语文,爱生活,用语文的方式精彩地生活;斯化善思辨,肯求索,在语文的路上稳健地行走……他的语文之路定会一路花香,芳香四溢!

——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胡修喜

上一篇:以语文的方式重返童年 下一篇:从学习者出发同课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