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问题情境的设计

时间:2022-08-14 12:26:03

高中历史课堂问题情境的设计

有效教学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目标,而课堂提问是我们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有效教学的必经之路。古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在疑。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将“提问”视为“教学的生命”,美国教育家内德·弗兰德斯认为“问得好,即教得好”。《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程倡导“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见,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历史课堂问题的设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了以下三点:

一、问题的提出,要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置一些新颖的问题情境,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比如,在讲“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课的导入时,引用西欧的话: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的手。中国人利用自己的辛勤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外国学者曾感慨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然而却鲜为人之,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这一问题时,引用鲁迅的话,汉字为什么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学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一问题时,先讲一个小故事:在未来的某一天,有一对20岁的孪生兄弟,弟弟乘宇宙飞船以29万米千米/秒的速度飞行,哥哥留在地球上50年以后,当哥哥已经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时,他去迎接回到地球的弟弟却发现弟弟还是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原来对于乘坐光速飞船的弟弟来讲,才刚刚过了十几年。这个现象怎么解释,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释。电视剧《西游记》中所说的“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也可以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释,这样把深奥枯燥的理论变得浅显,便于学生理解,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所以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教学中,通过教学问题的设计,养成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层次性、要循序渐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辅助条件,去构建新的思想和概念,而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不足以生成和建构新的思想和新的概念时,新旧知识之间将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表现为问题。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但不能过于简单,问题过于简单,会使学生失去持续探究的兴趣,问题过难超越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会挫伤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设置过渡型的问题情境,把一个问题分解为几个问题,降低难度。总之,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推进。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而且能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问题的提出要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思维发散

新课程强调要通过探究发现和自主学习来生成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思考解决,也可以与他人合作解决。在学习古代文学时引用鲁迅的话: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接着设计一个问题:“那么,唐以后的文学又向什么方向发展?在讲中东战争时,首先展示《塔木德》中的一段话:“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世界若有十分愁,九分在耶路撒冷。”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其中的原因。那九分美和九分愁究竟指什么?在教学中,通过教学问题的设计,养成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在实施情境教学时,问题呈现方式可以多样,如,介绍史学界对某一历史问题研究的新观点,通过分析比较、创设问题情境。将某一历史问题与当今社会现实联系,设计历史问题,既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历史问题和当今的社会现象,真正发挥以史为鉴的作用。

高中历史课堂问题情境的设计,难度要适宜,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问题的角度要新颖,要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总之,历史课堂问题情境的设计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长期探究的重要问题。

上一篇:新课程下讲授法所面临的挑战 下一篇:思维探究的课堂质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