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要标本兼治

时间:2022-08-13 11:08:02

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要标本兼治

近20年来,中国青少年体质在持续下降。表现尤为突出的问题是: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肥胖学生继续增多(学生肥胖率在过去的5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以及学生近视率(初中生近视率为60%,高中生近视率为76%,大学生近视率高达83%)居高不下……在如此背景之下,许多专家和学者给予了深刻分析和总结,如体制、课程、资源等,如今有很多现已采纳、实施并初见成效。但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我想从我工作的经历和一些感悟谈一谈我的见解。

一、变“喜欢吃”为“应该吃”

科学的饮食是营养的保证,而均衡的营养是健康的保证,有了健康才能谈“体质”。但事实上,我们很多家长对营养、饮食的知识了解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家长这样的回答:“我们家孩子营养可好了,每天无荤不下饭,顿顿大鱼大肉!”“我们家孩子就喜欢吃油炸臭豆腐,每天都要买2串给他!”这是典型的对均衡营养一无所知和溺爱孩子的家长。它只是为调查中“胖墩”的数据增添了一笔。作为学校应该通过集体晨会、国旗下讲话对学生灌输常规的营养平衡的标准,体育教师利用体育室内课让孩子知道我们人体所需营养素,通过家委会、QQ群对家长进行饮食知识的普及推广。如果我们的家长能懂一些营养知识,掌握一点饮食技巧,选择性地为孩子准备食物,那么令孩子着迷,令家长炫耀的垃圾食品将从我们的餐桌上消失,我们的校园再也不会有因为经常食用这类激素食品而早发育的“胖墩”了。

二、解开“唯分数论”的枷锁

20世纪50年代,学校考核体育课程达标的标准是“劳动与保卫祖国”,简称“劳卫制”标准。从1989年开始又执行了“体育达标标准”。而2004年又改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可近几年来,学生的体能水平却不断下降。这种现状的产生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必然产物。在用分数、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判一名教师、一个班级、一门学科、一个学校、一个县、一个市乃至一个省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的背景下,上至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至各位一线教师,于是就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挤出和占用学生一切可以挤出和占用的时间,挑战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极限,挖掘出学生尽可能多的潜能。如,人为减少学生的体育课、体育活动课的课次,压缩课间的休息时间,甚至随意缩短学生每天8小时的睡觉时间,牺牲学生的周末和寒暑假休息日……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文化课程,以不惜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求得尽可能高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

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这样赞美健康:世界上没有比结实的肌肉和新鲜的皮肤更加美丽的衣裳!身心健康离不开锻炼,它能让孩子体格健美、朝气蓬勃、勇敢自信、积极向上,头脑灵活聪颖,坚强而不怕困难,为家庭增添无穷欢乐。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解开孩子“唯分数论”的枷锁呢?当然这首先需要自上而下的体制的改革。

三、锻炼习惯早养成

婴幼儿的体育活动,绝不仅仅是一种游戏,一种玩耍,它能促进孩子运动神经的发育,也能使孩子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得到发展。婴幼儿的体育活动,不仅仅是其身体健康成长的途径,同时也是孩子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还能发展身体的灵活性、平衡性、柔韧性等。这不都是健康身体体质要求的特征吗?

在一些幼儿园里,我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喊口令叫幼儿踏步:“左、右、左。”“一、二、一。”可是,一些幼儿的两只脚却在不分左右地乱踏一气,老师也不去纠正。长此以往,他们的机体活动怎么会变得灵活、准确呢?如此习惯养成后到小学、初中、高中乃至成人后要想纠正和提升又得花费多少精力呢?又是否能纠正的了呢?

早期的体育活动,不仅关系到孩子将来的体质发展,还能培养孩子大胆、勇敢、勇往直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让孩子喜欢运动,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也是人生中的一桩大事。

小树苗从小就修整挺拔后,将来一定是参天大树,那么我们学生的体质健康还得从娃娃抓起啊!

参考文献:

吉崇波,关兰友.运动与健康[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让汉字教学在学生心田植入文化基因 下一篇:美妙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