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时间:2022-08-13 05:44:03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深入,生态问题逐步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全局性问题。为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国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认真研究、梳理并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我们在新时期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五位一体;两个一百年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

我国经济在历经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发展新阶段。资源红利、人口红利、计划红利三大红利逐步弱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不断侵袭,人们在享受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成果的同时,正在饱尝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所带来的苦果。为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党的十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论”。会议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同等重要的顶层位置,各项改革措施都必须注重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提倡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从价值观念上修正和改变人们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改造和提升,利于人类实现生态公正、社会公正,实现经济效率、生态效率、社会效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生态文明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这些思想关乎文明、关乎生产力、关乎民生,是我们执政党第一次把生态与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第一次把生态与民生联系在一起,第一次把生态与执政党建设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我党在生态建设问题上高度的理论创新和生态自觉。

(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纵览历史,文明古国皆起源于水量丰沛、森林茂密、生态良好的大河平原,而其文明中心的转移或衰败都与生态环境破坏有关。生态兴衰决定文明兴衰这一论断的提出,科学回答了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准确把握了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对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体现生态建设和文明兴衰的内在统一关系,反映我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历史把握和理性审视,彰显我党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高度的文明自觉和生态自觉。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新时期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向、总要求、总措施。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总方向努力,严格按照总要求进行部署,抓紧细化实化总措施,才能全面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之处

1、第一次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生产力发展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从我国生态实际出发,全面阐述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它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联系起来考察,明确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观。生态生产力观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观,它揭示了生产力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我党提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首先,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三要素。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人作为劳动者,是生产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来说,人的素质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可以为人们创造一个适宜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情愉悦,从而为生产力建设提供良好的劳动力要素。自然资源作为劳动对象,是生产力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内存量是有限的。一旦人类对自然力的使用超过其承载力限值,就不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其次,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彰显了环境生产力的基础性地位。发展生产力不可能离开外部自然环境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作为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为人类发展提供了生产力基本要素中的必要自然力因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藏资源等等。优良的自然环境可以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自然资源条件和较高的自然生产力基础。如果人类只着力于发展经济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不仅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而且会破坏生态生产力的基础,最终阻碍和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2、第一次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发展结合起来

民生问题不仅与人民基本物质生活资料能否得到满足、基本生存权利能否得到保障相关,而且与人民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要求密切相关。生态问题就是民生问题。所谓生态民生,是从生态维度解决人民的生计,为广大群众创造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满足人民对生存条件的要求,着力改善人民的生存和生活,推动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近年来,由于我们过于追求GDP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国内接连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全国许多地方的PM2.5浓度超标,雾霾天气、饮用水安全、地下水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层出不穷,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的集体忧虑。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就是改善民生,使人民饮用干净的自来水,呼吸新鲜的空气,沐浴温暖的阳光,实现老百姓心中的“中国梦”。

3、第一次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执政党建设结合在一起

党的十报告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生态为政观,把生态和生态保护问题作为党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不断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使生态文明建设与执政党建设高度契合、高度关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态建设写入党的纲领的国家,这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执政党实现绿色执政、科学执政、永葆生机活力提供坚实保证。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武,皮永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国情基础[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12)。

[2]刘希刚,王永贵.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初探[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

[3]陈璇.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1)。

[4]徐水华,陈璇.生态思想的多维解读[J].求实,2014,(11)。

[5]张传辉,韩炜.生态思想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09)。

上一篇:城市市政设施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关于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