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时间:2022-10-12 09:52:03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认识成果,也是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文明环境的实践成果。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建设实践

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环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自从美国学者米都斯等人的著作《增长的极限》于1972年发表以后,书中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进行了批判,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文明逐渐被重视起来,如何界定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发展进程的维度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它以生态产业、生态经济、绿色消费为核心,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生物多样性、社会文明多样化,尊重自然规律,改变以往文明形态中破坏自认的状况,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文明的现代形态。与之前的文明比较,它强调人类对待大自然的方式更加文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整合和重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平等的关系,反对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的理念和行为。该观点既承认了生态文明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历程中的新文明,又进一步指出生态文明史一种真文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由于不完全合乎文明的本质规定性,因而并不是一种真文明,只是一种前文明。当然,将生态文明之前的文明视为前文明,这似乎过于绝对,值得商榷。

(二)内容及其价值维度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为宗旨的一种文化形态。生态文明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进而实现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与自然和谐,既不是任性服从于自然性,也不是自然醒服从于人性,而是将人性融入自然性,在人性中体现自然性,实现人性与自然性的和谐统一。对于生态文明的把握,既要立足于社会文明发展的现实状况,又要联系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和基本趋势,运用综合方法反映和把握基本内涵。生态文明彰显出万物和谐的诗意之美,蕴含着自燃性美和构建性美的统一,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进而提供了一种哲学关照。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国外有不少学者专门研究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问题。现代经济学对生态学和物理学规律的忽略印发了包括从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到自然资源耗竭、石油峰值和金融崩溃在内的一系列危机。传统经济学没有解释这些危机的共同根源,没有提前预警,并且没有在其揭示问题的同时给出解决办法。生态经济学以物理学规律和生态学规律为基础,以生态可持续和分配公正这些明确的道德目标位指导,把我们当前的危机视为经济不断增长产生的必然后果,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如果说工业文明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线性的发展,那么,生态文明的发展则将是非线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将发生一系列重大的变化。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状况

就国内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逐渐被诸多学者重视,在此过程中,对于如何处理好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亦是重要的课题之一。生态文明经济是对工业文明经济的扬弃,是生态文明社会的经济基础。生态文明要求必须将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转到可持续发展这一层面上来。当前,建设生态文明、迎接经济全球化的环境挑战,必须高度重视转变发展方式,从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入手,力争做到废物最小化、资源无害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由上可知,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国外学者试图在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实现一个最佳方案,即稳态经济,实际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形式。国内学者更加注重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等多方面来考量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一种良性的和谐发展,既注重经济发展,又保护自然环境,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持续发展内涵,可持续发展只有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状态中才能实现。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和转变经济方式是可持续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三、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

(一)理念层面

从理念上,我们需要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增强环保意识。

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亦是当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在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培育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同时,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工程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当然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生态文明观念涵盖了多个方面,如生态文明的价值观、生态文明的发展观、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及生态文明的政绩观。

(二)制度保障层面

从制度保障层面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需要依托制度建设才能够健康发展。我国生态文明的制度构建存在一系列不足,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强化制度保障,需要在政治、政策和法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中国处于不发达的工业文明阶段,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异常严峻,如果能够认真吸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和先进技术,转变工业发展模式,采取有效的制度管理措施是有可能实现走生态文明路,完成工业化进程的跨越式发展的。

(三)消费角度层面

从消费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倡导绿色消费,提高生态消费力。我国当前生态消费存在不少问题,要建设好生态文明,消费模式的生态化转型既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终极支撑。生态消费应该而且必须符合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平衡的时代要求,并有助于建立消费者身心健康的一种状态积极、调控自觉和规模适度的现代消费模式。

综上所述,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以上三个方面必不可少,要树立正确的理念,制定保障措施,将绿色的消费理念深入贯彻到生活中去。需要提出的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发挥社会各阶层保护环境的热情和潜能,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四、结语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克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有利于在保护自然月生态的基础上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科学,吉林 长春 130000)

上一篇:践行群众路线 构建和谐关系 下一篇:创新社会服务模式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