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应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时间:2022-08-13 12:04:50

教学应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摘 要:“三动模式”是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它的宗旨是要让我们的教学回归教学的本原、教学的本质,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在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方法。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合理运用“三动教学模式”中的“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物理教学; “三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04-001

“三动模式”在物理教学中已经逐渐开展起来,“三动模式”为什么要开展?它给我们的物理教学带来了什么?如何来开展、推广“三动模式”?这些都是我们一线教师所要弄清楚的事情。“三动模式”是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它的宗旨就是要让我们的教学回归教学的本原、教学的本质,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在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方法。而其中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首要目标。“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

案例:在进行初三《密度》单元复习时,对如何测量漂浮于水面、沉于水中的物体的体积进行实验方法归纳时,在一个班我直接让学生归纳实验方法。结果学生反应平平,思维活跃不起来,最后的归纳也是我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完成。在另一个班我改进了一下,设置了不同的问题,提出给你一块木头和一块石头,你怎么测出它们的体积呢?结果大家一下来了精神,思维活跃,踊跃发言,一下就想出了好几种方式,再加以归纳总结,效果就比较好。

以上案例说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不应是随意的,而应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认知结构、学习心理等进行组织,这样提出的问题才更有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何有效组织我们的问题,本人在运用“问题驱动”模式创设教学情景时总结了以下原则:

一、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提炼问题

物理的教学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知识经验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所设置的问题也应贴近生活,并进行一定的提炼。白居易作诗力求人人易懂,琅琅上口,所以所用的字词、所造的语句皆是生活化的通俗易懂的。每次作完诗都要读给老母亲听,直到她能听懂为止。试想我们的问题如果都是提炼于生活,那它必然能引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共鸣,当然也就易于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在《杠杆》一节的教学中,开始以用各种工具拔木块中的图钉,在各种方法中从“用螺丝刀架在小木块上,撬出图钉”引出杠杆的概念。“拔钉子”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创设,学生马上进入状态,来了兴趣,想出各种方法来,接下来的教学也就可以顺利的进行。

二、承上启下

物理的教学内容都是前后紧密联系的。后面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以前面的知识内容为基础的,而前面所学的知识、方法也可以迁移到后面的教学内容中去。所以说我们在教学时应有一个系统的规划,而不是切分成一个个孤立的教学单元。

既然如此,那我们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就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在讲到“功的原理”时,我们的问题情境是这样设立的:使用机械能否既省力又省距离呢?那么使用机械能否省功呢?学生在这一问题情境中自然首先回忆使用机械省力就要费距离,费力可以省距离,而功W=FS,所以猜想使用机械不能省功。

为验证这一猜想,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测量机械做功的数据或通过作图分析使用机械做功的情况,得出使用机械不能省功。不但不能省功,而且实际考虑机械自重和摩擦等因素还要额外做功,这也就为后面的“机械效率”的教学打下伏笔。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创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人对新知识的学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它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按照从易到难逐渐深入,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融入新的学习内容,更易于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的教学理应考虑学生的这种学习心理。

例:我们在探究“定滑轮有何特点?”学生可能一时就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从而也就产生畏难的情绪,失去对这一问题的学习兴趣。那我们不如把它细化为若干个有递进层次关系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的分析问题。例如把问题转换成这样问:

a)要用定滑轮提升重为G的物体,拉力需要多大呢?

b)如果斜着拉情况又会怎样呢?

c)物体上升高度h,绳子自由端要往下移动多少呢?

这样的问题设置可以降低学生思考的难度,推动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学生也能明白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学生自然也就乐意去完成。

四、提问易精不易多

我们老师经常会说现在的学生不爱动脑筋,只是听不爱说。这里除了学生自身上的一些主观因素外,跟我们老师的上课方式也有关系。在进行教学时,如我们的问题设置较多、提问很多,不仅显得累赘,而且也容易代学生思考,阻碍学生思考。像“是不是啊”、“对不对”、“这样可以吗”、“应该怎样呢”这样的问题应该少问。教学中设置问题应目标明确、简练,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空间。例:在讲授功的概念时,拿出四幅图片,有做功的和不做功的,然后抛出问题:“请同学们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这四幅图中哪些是相同的,什么是不一样的?”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去说,去讨论。在学生讨论的结果中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功的概念: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老师问的少,学生说的多、讨论的多、思考的多,不仅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也能不断增强学习的兴趣。

一个好的教学模式重要的还在于如何执行,地区有差异、学校有差异、学生也有差异,所以我们的教学也要有差异的对待。“三动模式”的开展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才有可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运用“问题驱动”模式创设教学情境也应根据教学内容综合应用以上原则,组织好我们提出的问题。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起到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相反,不合适的、多余的提问反而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思想品德课因融于生活而精彩 下一篇:再谈谈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