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谈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

时间:2022-10-30 10:55:45

再谈谈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

摘 要:中学物理探究课是一种“模拟课”――模拟科学探索过程的课。明确的教育目标为教学指明了方向,也是一章节内容的开始与归宿。同时创设物理情境,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模拟; 科学探索; 合作; 共同提高

中图分类法: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42-001

中学物理探究课是一种“模拟课”――模拟科学探索过程的课。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物理学科的特点,为了培养具有独立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学生,为了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研究和探索未知的东西,并有所收获,选取探究式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初步探讨如下:

一、展示目标,让学生预习新章节,做好知识准备

明确的教育目标为教学指明了方向,也是一章节内容的开始与归宿。每章每节教学内容结束时就应向学生展示下一章下一节内容的目标。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就知道该学什么,应解决什么问题,培养什么能力。就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材料,观察分析相关生产、生活实例,使学生做好相应的知识和心理准备。

二、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究。为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作为教师必须分析新课标准,钻研教材。了解教材后运用多媒体课件,极具风趣地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世界,鼓励学生从中获取知识信息。同时更应创设物理情境,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学习“蒸发和沸腾”一节,首先把滴有一滴乙醚的玻璃板放在投影机上,呈现给学生,学生根据图中液滴变小的情境便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放大的乙醚在逐渐变小,最终都消失了呢?

又如“光的折射”一节,利用本节前的漫画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实践中创设物理情境的方法较多,如物理实验、图画、物理史、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等。所有物理情境必须符合科学规律,绝对不能编造一些违背科学,不遵循客观规律的情境来诱导学生提问。

三、凭借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猜想也是一种大胆的假设,是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究的导航器。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巧妙地对教学情境中发生的现象进行引导质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测,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迅速做出一些或真或假的判断。发表意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人和物的结合,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如在探究“纸片下落速度”之前,教师提问:纸片下落速度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又例如,“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之前,让学生猜想:衣服、报纸、锡铂纸、塑料袋等,它们的隔声性能哪个最好?哪个最差?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猜想和判断应始终给以赞赏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责怪和埋怨。

要使学生获得对猜想和假设的正确认识,绝不是胡思乱想。必要时让学生对自己猜想作说明,避免学生无目的的猜想。但如果学生无法说明,可由其他学生代说明,绝不作简单的否定和肯定,避免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猜想与假设的过程中去,使学生体会到猜想与假设是探究新知识的导航器。

四、引导学生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方案

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物理学中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实验。那么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并根据计划设计好实验方案。如设计好实验探究的目的、器材、手段、具体操作步骤、注意点和图表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并加以指导,对个别学生进行必要的点拨,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探究的过程,去感受到物理探究的艰辛与乐趣。

这个过程是整个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最难的一个环节,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有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可采用循序渐进,逐渐深入引导;有的知识与生活接触的“不一致”、“有矛盾”,教师可有目的的设计实验与学生设计的进行操作对比,这样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一旦学生利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完成了实验,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更增强了他们实验的自信心。当然,应允许学生实验失败,这时就应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继续改进,直至成功。

五、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是验证猜想与假设的结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最好手段。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制定好的计划,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安装器材,正确操作,开展实验,并认真观察测量仪表和实验现象,把实验数据正确记录于表中。在实验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高,但难免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教师应边走边巡视,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操作和观察,帮助学生成功地完成实验,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操作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引导学生统计并找原因,使学生在下次类似的实验中能得心应手。

在实验操作进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规范地操作,而且要说明这样操作的意义,这样就使学生在操作时能规范地进行,操作时教师要在一旁引导,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和步骤,讲授错误操作的后果,这对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极的接线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增大,避免量程过小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讲解比较浅显的知识。

六、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及现象,并归纳结论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及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出物理规律。然后,学生开展相互讨论,并相互交流和评价。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猜想正确,都想亲自通过实验、分析推理等途径进行探究验证,这样不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

七、学生自主评价,教师及时调整

知识归纳提炼后,可请学生翻开课本上的节后练习或教师选几个典型问题,检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这一过程为学生再认识过程,可采用同桌互评互改,这样反馈及时,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发现缺陷应及时加以补救,最后在教师组织下,学生自评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不足。

学生自评后教师总评,针对学生总结的遗漏加以补充,促使学生能够全面的理解和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上一篇:教学应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下一篇:如何在物理学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