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2-08-13 10:50:58

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地理教育研究与发展经历过跌宕起伏的几十年,到现今已经处在平稳中发展,尤其是近10年左右,社会各界对地理教育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使得地理学科教育的价值越发显著。本着研究的深入性,本文试图采用综述形式,对当前具有很强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杂志――人大资料报刊中心《G33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的地理教育方面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转载论文进行较全面梳理分析,研究近10年地理教育做了哪些相关研究,分析其发展趋势并为我国未来地理教育研究方向提供建议。

一、当前我国地理教育研究转载现状分析

首先,笔者通过Excel2003统计分析了近10年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转载论文共694篇,在这些论文中,有来自中学地理教学三大杂志《地理教育》、《地理教学》以及《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方面的转载,也有诸如《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等大学学报方面的转载,还有来自《教学月刊》、《教学管理》、《课程・ 教材・教法》等核心期刊的转载,因此,转载的地理论文对当前地理学科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从横向(各年论文转载数量)和纵向(各年不同类别论文)转载数量两个维度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为近10年来每年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论文转载的数量结果统计。

另一方面,笔者将近10年700余篇论文按照研究的类别进行分析,将其大致归纳为地理课程理论、地理教学(包括地理教学理论与地理教学应用两个方面)、国内外地理教育比较、考试试题研究、地理教材理论、地理学习理论、其它方面(包括教师成长、学生作业体系、地理思想教育等)等8个方面,如图2所示。

二、当前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现状特点

笔者通过近10年人大复印转载中心《G33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中地理教育研究方面论文转载归类分析,并结合2003年全国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将地理教育研究分为四个小时期:课改前的百废待兴期、课改时期的“新气象”、以及研究发展的高峰期和发展的平稳期,各个时期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各具特点。

1.百废待兴(2001―2002)――深化地理教学研究

新课程改革席卷全国之前,我国中学地理学科教学使用的是1994年的老教材,它是我国恢复地理高考以来内容最丰富、层次结构最明了的教材,同时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相关研究比较集中,如表1所示。

从研究发现,这一时期重要表现为对最后“旧时期”中存有价值的教学方面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不到80篇文章中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超过一半,包括对地理教学中的方法、案例、概念、素养、教学目标等诸多方面的研究,这是研究层面比较狭小、急需革新的时期。

2.推陈出新(2003―2005)――加强地理多领域研究

2003年是新课程推广的第一年,从课程的设置到教学方法、模式、策略等方面不论是思想上还是内容上都出现新的深层次的研究,基于此变化也为地理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材料。所以,这一时期的地理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对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有对地理新教材的研究(包括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有注重学生学习的研究以及对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试题的研究等,如表2所示。

虽然教学是地理教育研究的主体,但也出现了相关新内容的细化研究:以教材为例,有“实验地理教材(人教版)中探究性活动的类型和功能分析”;以教学为例,有“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地理教学中知识观的转变”等,是地理教育研究深入性、丰富性最显著的时期。

3.百花争艳(2006―2007)――趋于平衡化研究

经历课程改革后,至2006、2007年,全国已有大部分地区进入新课程时期,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在新课程背景下进入了多次高考。这一时期较前一时期研究更加平衡化,如图3所示。

从该图可知,地理教学理论、地理教学实践、地理教材理论、考试研究等方面趋于平衡。

4.平稳发展(2008―2010)――追求创新性研究

以地理教育为例,它承载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地理教育的创新研究是有利于教师自身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这一时期文献不多,2008年64篇,2009年43篇,2010年47篇,但是研究的方法形式更具创新意识,如“基于高中学生学习行为的中学地理教学实践研究”――从行为的量化分析入手;“高考地理学科思维能力价值评价”――从学科价值的评价切入,“地理新课程与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研究”――从“学案”的提出说起等这些维度方面的研究都是以往没有出现的,很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

针对当前我国地理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教育论研究过于集中,课程论有些失衡;教学论研究层次欠缺,教学评价涉及较少;重视教师教学研究,忽视学生学习研究;教师教育发展关注不够;地理教育相关方面的研究不博也不专;地理考试试题研究呈现减弱趋势;国内外地理教育比较研究内容较为薄弱。

三、我国未来地理教育研究发展的展望

1.加强课程理论研究,完善课程体系观念

地理课程理论在地理学科教育中具有引领性,它规定了地理课程的基本方向、目标、内容、结构,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上位概念,地理课程的任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误导地理教学。以现行地理课程标准为例,它还是实验版的,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其中可能会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它与实践中的地理课程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缩短其中的差距,这些都需要加强课程理论的研究,完善课程体系,为理想与实践之间的架构起“桥梁”作用。

2.注重教学理论细化研究,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通过文献统计分析,教学理论研究固然丰富,但是研究的内容比较集中于思维、方法、策略、地图、案例、能力等方面,那么如何评价这些研究的实际意义?笔者认为,在注重教学理论的细化研究同时,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如地理新课标中提到教学中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可以将其具体到教师教学行为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等。有条件的可以将课堂与课外实践结合,这样地理教学理论研究更具实践指导意义。

3.建立“档案袋”研究,关注师生全面发展

地理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发展。文献统计中相关内容关注较少,就学生学习理论方面有50篇左右,而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其智力结构与非智力结构研究不多;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也比较少。因此,在未来发展中通过建立“档案袋”形式,跟踪研究,关注教师或学生个人发展的过程,做相关研究可以有效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4.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深化地理教育比较研究

文化的发展需要交流,教育也是如此,通过国内外教育各方面的交流,可以擦出思想“火花”,产生新的思想观念,可为教育教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材料与方法手段,也为进一步深化国内外地理教育研究提供条件,可拓展研究的深广度,有利于缩小理想地理教育理念与实践教学的差距。

5.拓展信息技术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研究统计分析中发现,在类别为“其它”中关于信息技术融入地理教学的较少,而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地理教学,不仅可丰富教学内容,节省教学时间,还可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实效性。

上一篇:优秀地理教师成长的两个平台 下一篇:地理信息系统:正确时间出现的正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