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武术的区域性差异特征及致因分析

时间:2022-08-13 08:05:37

我国竞技武术的区域性差异特征及致因分析

摘 要:通过近三届全运会武术比赛各省、地区在竞赛成绩、参加决赛人数、交流队员情况的比较,发现竞技武术在各省、各区域的布局是不一样的,地区间竞技武术有着优势和劣势的差别。这与我国客观存在的竞技体育区域‘性差异和武术自身特有的传统文化不无干系。因此应根据资源有效配置原则,使各省、地区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以竞技武术非均衡发展带动均衡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竞技武术全面、科学、健康、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竞技武术;资源;区域差异

我国竞技体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在“举国体制、奥运争光计划”的战略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53年开始,武术以体育项目竞赛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并逐步形成了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现代竞技武术运动。其运动形式主要有套路、散打、太极推手。我国竞技武术事业的发展与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互相依存,也与武术特有的文化传统相互交融。因此,本文根据竞技武术综合能力的评定指标,结合全运会武术竞赛的规律特点,对我国竞技武术的区域性差异进行了分析。从资源有效配置角度出发,根据各个省市、地区的武术资源优势,灵活发展、区别对待、量力而行、扬长避短,合理指定发展规划,最终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于最有生产潜力的地方,突出优势,按地区武术资源优势规划,最终形成竞技项目带动群众项目、武术强省带动弱省,实现我国武术的可持续科学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第八、九、十届全运会武术比赛各省获得金牌及奖牌数量、参加武术决赛人数、交流队员的人数。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整理有关区域划分、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评定指标、武术的历史、文化特征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1.2.2 数据统计法 对全运会武术比赛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3 逻辑分析法 对数据结果、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力图全面、客观找出竞技武术区域差异的原因。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区域竞技武术综合实力的评定及差异特征

2.1.1 评定区域竞技武术综合实力的因素 地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是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具有导向、调控、鉴定、激励等作用。根据李卫在其博士论文《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对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概念界定和建立的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竞技武术的综合实力可以理解为各省域间影响竞技武术活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竞技武术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以及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是生存力、发展力和协同力三者的有机综合。武术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因此评定竞技武术综合实力的因素有:竞技武术实力表现及其结构状况、竞技武术内部发展潜力、外部环境激励、其中竞赛成绩、竞赛所体现出来的人力资源特点、社会文化环境、政策导向为核心因素,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2.1.2 竞技武术发展的区域差异特征 经济发展是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体育是经济发展的外在特征表现形式之一。以陈栋生为代表的经济学界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特点,适当考虑行政区划分的完整性,将我国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地带。因此本研究以我国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东、中、西部划分来分析竞技武术的区域发展。东部发展水平较高,包括辽宁、北京、上海、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中部一般,包括吉林、内蒙、江西、黑龙江、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9省;西部较为落后,包括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四川、陕西、贵州、云南9省。竞技体育区域差异是世界各国在发展竞技体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由于地理条件、民族习惯、经济基础、体育科研、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差异,竞技武术也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发展格局。全运会是各省、市、区4年一次的竞技体育实力大比拼,由于武术的民族性、历史性、文化性,使它成为全运会中唯一的非奥运项目,也是展示各省竞技武术综合实力的舞台。根据评定竞技武术综合实力的核心因素,全运会竞技武术比赛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2.1.2.1 全运会武术比赛成绩的区域差异 竞技武术是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是反映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窗口。从表1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在全运会比赛中无论是金牌总数还是奖牌总数都远远高于中西部。说明东、中、西部在全运会的武术比赛中表现出明显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区域差异。

2.1.2.2 全运会参加武术决赛运动员的区域差异 人才是竞技体育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和基石,竞技成绩也是反映各省区竞技武术人力资源的构成和竞技武术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从图1可以看出,参加三届全运会武术比赛决赛的人数存在着地域差别。东部优势明显大于中西部。说明东部地区在武术后备人才、优秀运动员、优秀教练员的数量上都好于中西。

2.1.2.3 全运会交流运动员的区域差异 优势互补是人才交流的显著特征,不同地区在经济实力、人才储备、师资力量、训练条件等方面各有千秋,源起于八运会的人才交流到十运会已呈如火如荼之势。在十运会交流、两次计分、联合培养、双重注册运动员名单中所示,十运会武术人才交流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人才和资金的结合,也就是人才大省交流到经济大省,如两次计分的运动员共59名,其中东部49名、中部5名、西部5名选手交流到,后者强大的资金保障可以给运动员更好的训练条件;二是选手和强项的结合,如果某个省区在哪个项目上有着国内一流的教练,那么就会像高校的博士点一样吸引不少人才和门生,如武术联合培养运动员共88人,其中,西部84名选手到了东中部经济强省和武术强省;三是一些省区不具备该项目的训练条件并且后备人才匮乏,可以把有条件省区的选手引进来,避免人才浪费。如在交流146名运动员中,69人从东部交流到西部,10人从西部到东部,22人从河南交流到西部,其余为区域内交流。

在查阅资料和调查过程中还发现,竞技武术发展整体上呈现出东中西部非均衡发展格局,但各省之间也千差万别;在中部地区,河南是获得金牌和奖牌的大户,也是人才输入和输出的大省;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本是北方的优势项目,但在全运会中表现的不明显,是因为近年来,北方运动员有向南方流动的趋势,主要是因为南方经济环境好。

2.2 影响我国竞技武术区域性差异的致因分析

2.2.1 竞技武术资源的区域性差异 竞技体育资源可表述为能够满足竞技体育发展所需的各种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或条件。而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这个不平衡通常指不同地区、行业、人群在发展过程

中资源分配、财富积累、经济收入、权力运用等方面产生不平衡或不均衡现象。竞技武术具备了竞技体育的共性,因而在竞技武术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竞技武术资源的区域性差异。从上面分析我们得出我国的竞技武术发展存在着东中西部区域差异,而导致这些差异的是我国竞技武术资源区域发展的差异,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2.2.1.1 自然地理条件差异 自然地理条件是竞技体育存在和发展的外部因素,对竞技武术发展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条件。欧美学者对人类生长的地域性差异以及遗传、环境影响有大量的阐述。武术套路是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在智能上要求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散打是属于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运动员要灵活善变。因此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人类遗传学的观点,南方人在竞技武术比赛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分布上的不平横和空间运动上的差异为我国竞技武术发展区域多样性提供了前提。

2.2.1.2 经济条件差异 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就是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同时也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竞技武术的发展水平。具体表现为用于武术事业的财力,即武术经费。一个地区体育经费多少,首先取决于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同样,一个地区的竞技武术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地区的经济水平。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就存在着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从整体上讲,改革开放后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速度要快于北方,东部沿海地区要快于西部地区。现在虽然进行着西部大开发,但在经济上还是相对落后。因此东部良好的经济环境证明在中国的竞技武术舞台上,经济资源的差异造成了东部比中西部有更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更大的潜力。

2.2.1.3 人力资源差异 竞技体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竞技武术活动是围绕着人展开的,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此人力资源是发展竞技武术最重要的因素。这个人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等等。而由于区域经济、文化、政治、信息、环境等的差异,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差异。如优秀武术运动员特别是尖子运动员的缺乏,是我国竞技武术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且,从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看,这个问题将会日益突出。因为,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由于各种政策的放宽和社会就业多元化,自愿投身从事艰苦的竞技武术训练的青少年呈下降趋势,武术运动项目挑选好苗子遇到困难,但在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在一些武术运动项目上,却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人才潜在优势。困扰着他们的是缺乏资金、高水平的教练员、科研人员和管理者的重视程度。而在这些方面,东部地区却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应当在“举国体制”和“奥运战略”指导下,通过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促使东西部竞技武术资源整合,实现优化组合,优势互补,以扩大我国优秀武术运动员的选材面,扩大我们的优秀运动员基数,从而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尖子运动员。在现有条件下,在“出成绩、出人才”方面,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1.4 武术产业化程度的差异 武术产业刚刚的兴起,它与上述所谈到的诸多因素都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武术产业经济人非常缺乏,仅少的一部分人也活跃在东中部;我国很多的大企业也存在于东部,他们的思想和观念超前,对武术的理解和对竞技武术的宣传载体作用有独到的见解,用于东部的社会武术赞助和经营收入远远的高于西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精神生活,需要享受竞技,这种精神上的需求在东部地区尤为明显;东部地区的信息化程度高、交通便利,这大大促进了我国竞技武术产业化的步伐。因此我国武术运动的产业化程度也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

2.2.2 武术历史文化的区域性差异 竞技武术除了具有竞技体育的共同特征外,还受到武术本身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的制约与影响,因此竞技武术区域性特点的形成跟武术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中原地区武术土壤肥沃,名家辈出。有的以尚武为乐,以节烈为荣;有的重义轻利、刚直不阿。他们所表现出的刚健有为、生生不己、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区域性武术的魅力所在,对今天竞技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南地处我国的中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以农为本”的观念和传统宗法制度,使河南武术的发展连绵不断,并自称体系。良好的习武传统、广泛的群众武术基础和政府的重视使河南竞技武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另外,中原地区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地理因素所造成的固守传统的文化心态,这里的人民历来认为在保家卫国的斗争中,武术是最有效的武器,战斗促进了中原武术的繁荣,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资源优势并延续至今。

2.2.3 政策导向的区域性差异 政策导向是影响竞技武术综合实力的外部环境激励条件,领导的决策也是造成武术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吴彬是如日中天的好莱坞巨星JET李――李连杰的师傅,御林军――北京武术队30年辉煌的缔造者,中国武术界绝对的大腕儿级人物。1993年,吴彬重返北京武术舞台,任北京武术院院长、兼任北京武术队总教练。为了再展北京武术队的雄风,大刀阔斧地加强运动队管理,推广规范化训练。1994年,全国武术锦标赛上,北京队以4枚金牌、2枚银牌和4枚铜牌的优异成绩高居各队之首,重新夺回失去多年的团体冠军。吴彬更是开全国武术界“交流”之先河,一手创造了集世界冠军、亚洲冠军、全国冠军于一身的三冠王刘清华这一杰作。吴彬又提出了新名词“洋拉练”。从1995年开始,连续5年,北京武术队赴美国冬训,开创了一条边冬训、边表演的新路。“洋拉练”不仅使队员相对封闭,真正达到闭门苦练的效果,并且将训练与表演相结合,培养了队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敬业精神,闯出传播中华武术的崭新途径。

3 结 论

我国作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的转型期,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区域差异,受经济制约的竞技武术发展也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区域差异。其中我国的自然地理条件、人力资源、等竞技武术资源和武术的文化传统、领导的决策是使我国竞技武术区域发展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结果造成我国东部的竞技武术实力高于西部,中部河南省因为有丰富的武术文化传统而独树一帜。但是竞技武术的非平衡发展就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平衡一样是绝对存在的,而平衡是相对的。如何使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战略问题。因此,在竞技武术发展的不同阶段要选择支配全局的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国家的投资也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条件优越的地区进行,其他地区发展则通过竞技武术区域发展的辐射效应来逐步扩大。这种战略不急于追求地区间的竞技武术发展水平,而是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高效益的地区或项目,利用发达地区的经济优势、人才优势、文化传统优势,从而促进我国竞技武术整体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

上一篇:关于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下一篇:对健美操创编者能力要素构成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