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评价的点线面

时间:2022-08-12 02:33:10

作文教学评价的点线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实施教学评价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才是最为有效的评价。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始终以这一理念来指导教学评价行为,突出点、线、面上的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评价促使学生发展的增长“点”

传统的作文教学评价仅限在对学生习作批阅后,写几句评语,给一个等级或分数。学生往往只关注分数,不看评语。这样的评价只是告诉学生这篇作文的质量处于什么程度,评价的效果是打了折扣的。该评价环节,没有抓住促使学生作文能力增长的那个“点”,就很难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一次完整的作文训练,需从审题、选材、指导布局谋篇、作后修改几个环节入手,但不同的文题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学生作文时的难点也不尽相同。如我们有些同学写议论文,他们往往提出论点后就马上举例子,俗称“一个脑袋(论点)两张皮(论据)”,事例罗列完后,文章就结束了。尽管他们所举的例子也很精当、典型,数量也不少,但就是不会揭示材料与中心论点之间的逻辑意义关系,不知道材料如何为中心服务。论点归论点,论据归论据,论点与论据相互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然联系的凝聚点,使论据失去了论据的作用,因而论点也就没有了立足的余地。这种没有分析的材料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过是孤立的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缺乏理论深度。如果我们就此问题开展深入的评价,指导学生对用作论据的材料作必要的分析,把论据与论点“焊接”起来,就不失为一篇较好的议论文。抓住了这个发展的“点”,评价才有其应有的效用。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抓住作文的“增长点”,组织有效的评价活动,点拨在关键处,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评价记录学生水平发展的“线”

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始终是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的,由于训练周期较长,学生不能明显地感觉自己作文能力的提高,这就大大降低了他们参与写作的积极性。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能采用有效的方式,凸现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轨迹线,适时地给予评价,势必会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中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评价方式: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写作档案。我们把建立学生写作档案与学生一直坚持写的“循环日记”活动结合起来,把写作能力相当的学生编成一个写作小组,共建一个写作档案。放手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和满意的习作入袋,用轮流写日记的形式记录组内成员的进步,与组内其他成员作一些比较,写一些感受,交流自己入选的作品。由于是几个学生共建一个成长记录袋,又是水平相当的学生,他们在比较中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既相互评价,又相互激励。每过一段时间,再组织写作档案展示活动,让同学们评价组内成员习作水平发展的轨迹“线”。由于不断刺激学生作文的兴趣,该评价方式对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三.评价从课内走向课外,扩大参与评价的“面”

传统的作文教学评价,评价者往往是老师唱主角。受精力、个人爱好等影响,评价的质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改革评价方式,引进多元评价体系,让尽可能多的人包括学生家长来参与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使作文教学的评价从课内走向课外,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我们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1.开辟自由的班级习作园地。改过去的班级习作园地由教师选稿张贴的方法为学生主动展示,只要是自己认为满意的习作,想贴就贴,为了保证参与的面,可以适当控制一篇习作张贴的时间,时间最长的不超过一周,让更多的学生能有园地展示自己的习作。

2.积极向学校红领巾TV、宣传橱窗、文学社投稿,在实践中接受评价,享受成功的喜悦。

3.编辑班级学生作文集和个人文集。因为被报刊录用的习作毕竟是少数,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加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习作以文集的形式被包括家长在内的更多的人来阅读评价。

以上是我们在开展“作文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实验中一些不成熟的做法,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努力使评价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

沈红梅,教师,现居江苏宝应。

上一篇:中学作文教学点滴 下一篇:如何使作文的立意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