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对广东进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2-08-12 02:23:43

人民币升值对广东进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自2005年人民币汇改启动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20%,在此期间,广东外经贸还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并经历了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的挑战。同期,双重压力对广东出口企业产生了明显的“倒逼效应”,触发了出口企业强烈的危机意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自主研发和品牌建设,变压力为动力,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商品结构的优化和品质的提升,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五年年均增长12.9%。但另一方面,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普遍生存得十分艰难。

一、对出口企业的影响:“倒逼效应”

(一)引发了一轮持续的企业升级和改造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建立在廉价劳动力、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基础上的产品价格优势已逐步丧失,只有不断加大自主研发和品牌建设力度,提升产品附加值才能继续生存。纺织服装、电气机械、电子通信、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等主要支柱行业,在技改、研发、新产品开发、精益生产、自动化改造、节能降耗等方面每年大幅增加投入,提高了企业的市场适应水平和竞争能力,尤其是一批传统加工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

(二)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

人民币升值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压缩了出口企业的盈利空间。因此,近年出口企业逐步放弃低附加值、利润率低的环节,加快向高端环节和新兴产业转型已逐步形成趋势。出口企业的转型,促进了产业结构逐步从加工组装向零部件研发生产、自主核心技术研发、自主品牌产品生产转变,同时促进了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部分企业在光伏、LED、锂电等新兴产业领域已经取得了技术突破,发展空间广阔。

(三)促进出口商品价格有所提升

近年来广东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随着人民币升值逐年有所提高。相比较而言,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低,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由于利润空间较大,价格仍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定价能力较强、利润较高,成本消化空间较大。

(四)促进企业加大力度开发内销市场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2008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广东企业)的分析发现,工业企业的营业利润率从5.3%上升至6%,上升了0.7个百分点,其中,内销企业从5.5%上升至6.5%,上升了1个百分点,而出口企业则从5.3%上升至5.8%,只上升了0.5个百分点。内销企业与出口企业利润率的涨幅相差0.5个百分点,这一差距部分是由于人民币的升值,降低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部分则是由于国内市场的高速增长。随着出口利润逐步被挤压,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开始将目光转至国内。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外销占比较高的企业纷纷尝试内销。但绝大多数企业表示在未来扩大内销的同时,不会放弃外销。

(五)依赖大宗商品进口的行业受益于人民币升值

电子通信、石油加工、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天然气生产等对进口原材料依赖程度较高的行业,将由于进口原材料购买力的提升及较低的出口依存度,成本降低。部分电子通信、电气机械、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行业也小幅受益于人民币升值,这是由于它们原材料中较大部分来自进口,国内销售受益程度大于出口受损程度。此外,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加工型企业特别是进料加工型企业影响较小。

二、外向度高的行业和中小企业的影响:较大冲击

(一)低附加值的出口行业利润受到挤压

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企业,只是价格接受者,不易转嫁汇率风险。为了保持原有的价格竞争力,企业只能自己承担人民币升值的大部分影响,从而不断压缩自己的利润率。2005—2008年间,广东大多数行业的利润率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工业企业的营业利润率从5.3%上升至6%,上升了0.7个百分点,只有造纸与文教体育用品等个别行业因国外市场的冲击太大利润率有所下降。其中,附加值水平较高的行业,例如化工、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在原有较高利润水平的基础上利润率有进一步的上升;而附加值水平较低的行业,例如电子通信、仪器仪表制造等,则保持原来较低的利润水平。工业企业利润率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内销企业的利润率从5.5%上升至6.5%,上升了1个百分点;出口企业的利润率则从5.3%上升至5.8%,只上升了0.5个百分点;内销企业与出口企业的营业利润率之间相差0.5个百分点。

(二)部分中小企业被迫放弃外销市场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2008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广东企业)的资料统计,广东有出口实绩的企业数量占企业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53%下降到2008年的44%,下降了9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所有出口行业的有出口实绩的企业数量占比都显著下降,近一半的出口行业下降了10个百分点左右。从产值上看,有出口实绩的企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从2005的74%下降到2008年的67%。这说明在当前的产业结构中,出口企业的比重趋于下降,而内销企业的比重趋于上升。总的来看,工业企业的整体出口比率从2005年的40.9%下降到2008年的38.2%,下降了2.7个百分点,其中,纺织服装、家具、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工艺品等产业的出口比率基本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

(三)非出口行业也受到间接的牵连

由于出口利润率下降,企业将部分产品转向内销,这将加剧国内对应产业的市场竞争,从而降低对应行业的利润率,亏损企业的数量增多。对2005—2008年间主要出口行业的盈利情况变化分析发现,2005—2007年间,亏损企业个数占企业总数的比例是逐年下降的,但2008年又有一次较大的反弹,原因一方面是由于2008年人民币升值太快,另一方面则是因为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在下半年开始影响到我国,虽然它对行业的总体利润水平影响不大,但足以对部分小企业造成致命打击。亏损企业中出口企业的比例从2005年的59%到2008年的58%,基本保持了稳定。可见,国际市场的波动对国内出口行业的影响很快传导给了内销行业。

(四)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加快向周边国家(地区)转移

当前,印度、越南等地在纺织服装、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成本比广东低,尽管还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但配套条件与技术水平正逐步与广东接近,在不远的将来必将形成激烈竞争之势。

三、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影响

(一)人民币渐进升值短期内不会对广东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分工地位产生根本性影响

毋庸置疑,人民币升值和输入性通货膨胀引起的原材料成本上升将进一步加剧外经贸企业的经营困难,削弱产品出口竞争力,并且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但从短期看,要想大幅度改变当今全球经济格局和贸易结构并非易事。广东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产业错差大,结构互补性强。即使人民币在一定幅度内升值,这种分工格局短期内仍不可逆转。其次,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冲击下,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也同样面临货币升值压力。另外,人民币升值对各行业的影响是较为复杂和多角度的。依赖大宗商品进口的重化工业以及对国外高技术产品进口较多的电子通信、医药等行业将受益,非常不利的是产品出口依存度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人民币升值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企业的经贸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贸易结构由偏重于出口向进出口平衡的格局转变。但从进程看,这种转变将是渐进式的。

(二)对出口企业的营业利润影响略大于内销企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2008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广东企业部分)的统计资料进行测算,在行业特征、企业规模、出口与否、人均资本、出口比重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2005—2008年间,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广东工业企业的营业利润率平均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对出口企业的影响略大于内销企业。另外,以2008年的数据为基础,如果2008年的人民币汇率在实际升值8.7%的基础上继续升值1—5%,亏损面将从原来的21%逐步扩大到36.6%。

同时,当人民币升值幅度从4%增加至5%时,亏损企业的个数出现了大幅的增加,因此可认为此时是一个拐点所在。虽然从亏损面来看,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6%时整体的亏损情况才与2008年持平;但是,考虑到对宏观经济的乐观态度,而且2008年的人民币升值幅度存在过大的问题,我们认为稳健的汇率下调幅度应该控制在4%左右。此时,工业企业的亏损面可以控制在20%以内。

总的来说,只要把人民币升值的幅度控制好,一定范围内的出口企业淘汰或者失业率还是可以控制的。突发性的大幅升值可能会造成大批的中小企业亏损甚至倒闭,从而伤害到出口行业。而对于广东而言,大部分企业可承受的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处于4—5%左右。

(三)将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广东出口行业中,传统的纺织服装、塑料、金属制品、电气机械、电子通信、仪器仪表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约占80%,这些行业的人均资本基本不超过70元/人。而产品基本内销的行业主要以资本密集型行业为主,人均资本普遍超过100元/人,甚至数千元/人。人民币升值降低了出口产品的国外竞争力,压缩了出口企业与行业的盈利空间,会促进资源从这些外向度高的出口行业流向其它行业。换句话说,资源会从劳动密集型行业流向资本密集型行业。从长期来看,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与技术提升空间,这意味着,人民币升值在长期内可以起到优化产业结构的功效。

四、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力度支持外向型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从发展方向上引导外经贸企业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对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设备升级、技术研发与品牌建设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切实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话语权。二是加大力度支持企业扩大资本设备和技术进口。适度扩大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的支持范围,进一步简化进口许可程序,搭建进口促进平台,帮助企业抓住人民币升值机遇扩大进口。三是鼓励企业掌握和使用各种金融工具等措施规避风险。引导银企加强合作,帮助企业更好地运用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同时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信用证、外汇担保、国际贸易融资、外汇贷款等金融服务,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四是支持外向型企业积极开拓内销市场。进一步简化加工贸易企业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相关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五是保持现有外经贸政策的相对稳定。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不要过大,年内控制在3%以下,使出口企业对汇率的长期变化有足够的反应时间,逐步适应汇率的正常变动。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的相对稳定,即使调整某些商品的退税率,调整幅度也不宜过大。

参考文献:

①商务部综合司、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1年春季),商务部网站

②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2011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8月

③隋广军,广东外经贸蓝皮书:广东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研究报告,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年4月

(张伟,1971年生,河北廊坊人,广东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组织。张萍,1970年生,湖北荆州人,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研究方向:对外贸易政策)

上一篇: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下一篇: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阶段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