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语言的抽象化: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语言新拓展

时间:2022-08-12 01:01:12

视觉语言的抽象化: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语言新拓展

【摘 要】在数字媒体逐渐渗入大众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以再现真实为主、只为叙事而设置的传统视觉语言,不再是受众进行视觉消费的唯一形式。本文通过对视觉语言抽象化现象的揭示,进一步对其产生的原因、特征及应用领域进行说明。有助于符号语言在数字媒体大环境下的拓展,帮助人们用更丰富、多元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数字媒体;符号;视觉语言;抽象化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33-02

数字化变革带来了视觉语言的变革。具有“诗般”高度抽象化和艺术张力的视觉语言形式伴随着数字媒体大环境的成熟和发展,逐渐为受众所接受,被应用于当今多种数字艺术形式的表达之中。

一、视觉语言的抽象化概念

“抽象”在此处并不是结果,视觉语言的抽象化并不是指创造出让人们“不知所云”的视觉乱码。语言学美学家苏珊朗格有关抽象的阐述可以诠释这种“抽象”的含义:在艺术中,形式之被抽象仅仅是为了显而易见,形式之摆脱其通常的公用也仅仅是为了获得新的公用――充当符号,以表达人类的情感。抽象不是结果,经由视觉抽象化语言创作的作品更可能是具象、直观的,如文章后面将要提到的动态图形短片、视觉装置作品;“抽象”在此处指的是过程,是在数字时代的新技术和新理念的促生下,艺术从素材到作品相比传统创作更大幅度、更大范围、更本质的转换过程;是变成桥梁作用的符号,在更大的深度上供创作者情感、理念,供受众提取信息、获得思考和反复回味的过程。

二、视觉语言抽象化的特征

(一)碎片化。时间碎片:视觉语言抽象化是在数字媒体艺术的碎片化语境下出现的语言形式,具有比传统的情绪、情节累积、递进式叙事的视像语言时长更短、素材结构更扁平、更均衡、更离散的视觉语言特点。

空间碎片:基于多媒体的特点,视觉语言可打破单一屏幕的限制,结合数字技术和装置,在真实环境中呈现全新的时空:虚实结合、时间层错,打破了单一叙事、单屏播放的视觉模式,不强调局部的零散和抽象,强调交互感和浸入感,强调观赏者处在完整时空作品中的感受。

(二)多媒体。创作媒介综合、多元,不管是创作过程还是语言传达过程,都是可以被应用于多种媒体或者其他类型的视觉语言,如:动画、动态图形设计短片、影片、频道包装、装置、数字舞台等等。

(三)表现化。非单纯再现还原真实的视觉,或者非纪实、纯叙事的语言结构,多为视觉效果新奇、风格强烈,作品整体更具有个性化和风格化的色彩。

(四)意象化。常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在视觉上实现“抽象”的最大化,实现概念的转换,呼唤受众的审美活动,作品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基于以上特点,笔者认为此处最应强调的是,视觉语言的抽象化不能同表现主义影视风格混淆。首先,视觉语言的抽象化是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产物,具有多媒体综合应用、碎片化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并不是布莱希特式的离间观众、让观众跳出戏剧独立思考的理论,相反的,视觉语言抽象化是更加要通过完善的“抽象”和多元的创作手法的综合传达给受众直观的共鸣感和强烈的浸入感。

三、视觉语言抽象化的产生原因

(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产生。传统影像的获取需要将拍摄信息通过胶片照相机、胶片摄像机等设备记录在胶片的储存介质中。影像素材需要“采集”而无法凭空“创作”,所以大多为现实世界的再现还原,素材内容相对直观、具象。

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产生,图像可以通过二进制代码在计算机平台进行创造、储存、修改。图像素材可以不经过实物,完全在计算机平台创造虚拟世界。不仅仅有具体形态的数字虚拟模型、更有现实素材中也难以捕捉和控制的光、云、影、水,甚至还可以经由程序运算产生从未见过的随机视觉效果。因此,创作者可以通过软件和计算机语言实现对新奇视觉效果的试验、组合,极大地增强了视觉创作的灵活度,同时激发了创作者的灵感。

数字手段的便利,使创作者相比传统方法可以实现更多非再现、非具象的视觉素材,为视觉语言的抽象化提供了庞大的素材库和试验田。

(二)传播属性的改变:碎片、窄播。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媒介具有了碎片化、移动窄播化的特点:视频的观看不再受到平台、场所、时间的局限。时间短、便携带成了内容消费者的新需求:这使得迷你剧、微电影等视频形式短时间内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占据了中国当下新媒体影视市场的极大部分。

在一小时以上的以叙事为主要目的的影片被压缩成十五分钟甚至更短单元的“短片”的情形下,遵循叙事语言的影片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因为叙事语言需要相当的时间进行人物构架、背景铺垫、矛盾堆积,而在时长极其缺乏的情况下还想完成叙事所要交代的所有信息并且完成情感烘托,若非极高水准的创作者就难免陷入人物空洞单薄、剧情夸张生硬的困境。“微电影”在当下的中国网络媒体的流行正是处于这种艺术水准低下、监管机制松散、广告商绑架制作方的亚健康状态之下。

不能仅用“短”和“俗”来解决“移动一族”的内容匮乏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更适应当下媒介传播特点的新的视觉语言,来匹配其特点做出更好的内容产品。

动态图形设计短片(Motion Graphic)以较高的艺术水准和简明直接的信息传达成为近期移动新媒体和广告商的新宠儿。在中国,以《北京》为例,一经优酷平台播出,当周就达到160 万点击率,获得极大反响。如果说微电影走的是“小说”的语言模式,那么动态图形短片就是“议论文”或者“诗歌”的语言结构,简洁、明快、理性。“抽象视觉”成为了这种动态图形设计短片构成的核心:用平面设计的“视觉至上”的语言风格来做视频,强调结构扁平化、风格化、趣味性,而非情绪发展、递进或者延展。并且如果观众在内容展开的部分颠倒顺序,或者暂停,并不影响对画面整体美感和主旨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这种视觉语言可以大大适用于移动窄播媒介的原因。

(三)艺术素养和视觉素养的成熟。人类对符号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公共生活的不断发展,视觉文化的产生、艺术鉴赏的普及,人们对抽象符号和艺术语言的识别能力不再需要每一次都从零开始,而是随着经验在逐渐形成公众范围内的艺术素养和视觉素养的规范。

箭头、交通指示、厕所标识等公共标识的广泛应用就是最好的例子。当特定的符号语言在公众间达成共识,视像文化也就有了它的雏形,就算幼童经过培养也可以识别简单的标志所代表的含义。

对艺术教育的开放和普及,也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带着平和的心去接触不同形式的艺术及艺术语言。泛媒体时代带来去中心化的大众文化的发展,更开阔、更交互的平台给予了每个人成为艺术语言的实践者的机会。每个人都能实现“艺术抽象”的过程,比喻、隐喻、通感、移情等手法不再是艺术家们的秘密,人们通过艺术学习都可以条件反射地掌握鉴赏它们的能力,甚至自己应用。人们对视觉抽象化语言的认知经验在不断地累积、磨合,从而成为一种可以达成共识,更易于艺术传达的视觉素养。

四、视觉抽象化语言的存在意义

笔者对抽象视觉语言发展趋势的认同,并不是认为抽象化的视觉语言会取代传统的叙事语言。语言作为一种文化和交流的共识,其新形式的产生和成熟,都是对文化和交流庞大范畴的丰富和补充。基于文中阐述的几点原因,笔者认为抽象视觉语言的发展,是被新媒体的环境催生、也是对新媒体环境的拓展。对创作者而言,它是对创作和表达的解放,对接受者而言,它是对艺术欣赏的新体验。

当两者可以逐渐磨合,使抽象视觉语言更能变成普遍流通的新媒体语境下的语言之时,它也许能被应用于纯粹艺术表达之外的更多领域:如公共、会展、医疗等。通过“抽象”构架的桥梁,让这些生命中不可缺少却又一直以来莫名可状的情感、美感、直觉的信息,能在未来更准确更有效地抵达更多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

于 博,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试论篮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下一篇:油田企业电视台的舆论宣传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