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改体会与感悟

时间:2022-10-06 06:15:23

小学语文课改体会与感悟

一、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的角色转换了:由原来的主讲者变成了组织者、合作者。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特长得到了发挥,才能得到了展示。

教师已成为学生最真诚的合作者、最谦虚的倾听者、最具慧眼的“伯乐”。教师的角色开始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转变,由传授者向促进者悄然转变,由管理者向引导者悄然转变。这种悄然的转变还体现在以下几点: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囿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们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也不再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摘汉字果,猜字谜,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中变得生动有趣,这样的课堂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我还常常和学生一起排演课本剧,共同动手布置识字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它营造出了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我用微笑安抚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用竖起的拇指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三、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新课改使课堂氛围变活了,教学涉猎的面拓宽了,教师对学生更用心了,学生感到有趣了,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越来越自信了,学习态度趋于主动了,学生之间学会合作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越来越多了,共性与个性得到协同发展了。

在识字教学中,我把识字教学的重点放在识字兴趣的激发、识字方法的引导上,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合作学习,交流、总结识字方法,如在学“心”字时,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记的;“卧钩像个锅,锅里炒蹦豆,蹦出两个剩一个。”他这一形象的联想使所有学生一下子都记住了“心”字。还有一个学生讲“明”字,他走上讲台后,刷刷几笔,画了太阳和月亮,然后指着图说:“如果有一天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那世界该多明亮啊!”简单的一句话、寥寥数笔便将“明”字刻在了同学们心中。这样的教学案例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当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时,课堂便会出现敏锐的思维,闪现智慧的火花,迸发创造的灵感。

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教学的多维互动

教育家杜威说过,如果让孩子们在教室里静静地坐着,拿着书,观念永远到不了孩子们的心灵中。我们应让学生乐学,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体验、感悟课程。感悟不是分析,不是告诉,更多的是体验。

在语文课上,我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空间,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思考。如学习“上对下”一节识字课时,首先将孩子带入识字乐园――智慧树(学生都非常喜欢看的大风车栏目),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接着提问:你从智慧树上发现了什么(上面的苹果大,下面的苹果小)?然后设计了摘果子这一游戏,并让学生试着认读苹果后面的生字(上、下、大、小)。最后问:谁能将生字卡片又快又准确地贴到智慧果上去?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贴?(了解字意)“进入识字乐园―摘果子认读―粘果子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运用多种感官学习知识,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从多个角度培养与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改革感悟

1.评价体制的脱轨。我们的评价改革,只是小范围的评价改革,它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评价体制。在贯彻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和旧的评价体制发生正面的冲突。好像大家都能感觉到原体制的强大,而且似乎有坚不可摧的态势。对于正面的交锋,每一位新课程的实施者都会有思想准备,但课程实施到今天,同是在社会各界支持下的课程改革与旧有体制的力量如此不成比例,确实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甚至会削弱参与者的信心。评价体制的改革,才是改革的关键点。

2.对教师工作方式的改革。新课程要求教师做研究型的教师,做反思型的教师。应该说,新课程对教师,尤其是对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文化修养、专业知识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课程改革中,大部分教师为了推进语文课改,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理念,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敬业爱岗。可惜我们的评价机制在越来越重视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却忽视了教师这个群体,也许我们总是习惯了要求教师应该如何,却总是记不起我们还应该对教师如何。在新课程越来越强调人文化的同时,我们对教师却正在逐渐失去应有的人文精神。

六、问题与困惑

1.学生的思维发展了,表现欲强了,但学习不扎实,跳跃性大。学生在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夯实双基教学。

2.教育的起点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教育的终点是让孩子各尽其能,但学生中两级分化严重。

3.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倾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在大班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制约了师生的交流互动。

4.如何缩小由于新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而造成的教师之间的差异?如何加强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专业才能的专业化发展?

教育是儿童的教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教育应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在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自身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收获了丰收的喜悦。但我们深知,我们的工作离目标还很远,我们的课程改革工作,也许用“小荷才露尖尖角”来形容最恰当不过。

上一篇:情趣,打开阅读课改的一扇窗 下一篇:对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