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学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

时间:2022-08-11 08:12:01

儒家仁学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

【摘要】和谐社会的构建,从理论构建和修养这方面来说,在传统文化中寻求资源和启示,是可靠且必要的。作为儒家文化精华的仁学思想能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启示,它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体的身心和谐。这三方面是当今和谐社会构建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和谐社会构建 仁学思想 资源 启示

和谐社会的构建,除了制度方面的建设和安排之外,思想与理论方面的修养和构建也是必须的。对后者来说,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营养,是可靠且必要的。如果我们不能同传统彻底“决裂”,在文化沙漠中建立现代文明,那么我们就应当从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发掘精神资源。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文化,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他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①由此可见,从儒家仁学思想中寻找当今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资源是合理的做法。那么,儒家仁学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哪些方面的资源和启示意义呢?

儒家仁学思想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最重要的。儒家仁学思想对当今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启示意义。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②孔子用“爱人”来规定仁,指出它是一种最具普遍性的人性本质。《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③典型体现了这种关心人、爱护人的具有普遍性的仁爱精神。故郭沫若把孔子的仁学称为“人的发现”。④它告诉我们要把人当作与己一样的类来看待,即以人为人。当然也只有具有这种仁爱精神的人他自己才是人。后之孟子不仅也主张“仁即爱人”,还扩大了“仁”的对象和范围,即从“爱人”扩大到“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⑤这种由近及远、由人及物的仁爱学说,既有等差原则,又有极大的普遍性。可以这样说,儒家“仁即爱人”的观点是一般意义上对人与人关系的讨论,其意以爱别人、提倡对人的尊重的精神作为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和谐性。这对今天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资源和启示意义。在今天,这种仁爱精神可以化解人际间的各种矛盾,也可以消除庸俗的人际关系(如酒肉关系)和走味的人际关系(如权钱交易),充满仁爱就能待人以仁,待人以心,尊重他人,给人以尊严,如此就会珍爱生命,乐群贵和,这无疑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那么,从人际交往来说,如何实行仁爱精神呢?《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⑥无非忠恕。其是待人态度,是爱人的具体表现,是孔子全部伦理道德学说的理论支柱,在今天仍可作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指导原则。可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来说。从消极来说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这条原则应作为任何人的处世之道。从积极方面来说,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乃是超越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最低的交往原则,走向了积极的可以充分体现主体关怀与意义的更高层次的规范和追求。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反映的思想都是儒家把别人看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去对待。这完全出于对别人的同情与尊重,而不是将别人作为工具去对待。这对今天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启示很大,就是要求我们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理解他人,互相信任,互相尊敬,共同发展。总之,怀有仁爱之心,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交往原则,能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这是毫无疑问的。

儒家仁学思想有助于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社会更应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自从原始森林中走出来,脱离了猿猴的群体,成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就已远远不再是生物意义上的人了。尽管人已完全不同于天地万物,并且成为大自然的立法者,但他却始终不能离开自然,与自然仍是一种血脉相连的关系。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⑦何以乐水山?常建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东坡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说的都是山和水的风情灵性,与智者、仁者几有相通。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山水被不断地进行着人文审美,故千百年来,无论是仁者的“客路青山下”,还是智者的“行舟绿水前”,都是一幅物我相融、耐人寻味的精神图画。孔子还十分赞赏他的弟子曾皙所勾画出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⑧的和平宁静的生活。孔子不仅对自然欣赏,而且对自然抱着一颗审美与爱戴之心。可见,他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后来孟子提出“爱物”之说,要求对人类之外的宇宙万物施以爱心。即是说,在生命价值的意义上,人与万物是联系在一起的,绝不能从人的利益出发去思考人与万物之关系。这是一种可贵的和谐自然、维护生态环境的精神。

如果说孔孟在这方面起其澜,宋儒则扬其波。自周敦颐开始就追求“生生”为特征的天地万物一体境界。从周敦颐的“窗前草不除”,⑨到程颢的“观天地生物气象”,都是这一境界最生动的描述。所谓“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就是视天地万物为一生命整体,每一物都体现了天地之“生意”、“生理”,人类应将万物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不仅尊重、保护它们,而且应使万物“各遂其生”、“各顺其性”。这种天地万物一体境界的追求,正体现着宋儒对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重视。

当今世界,由于人类采取自我中心主义立场,对自然索求无度,所引起的困扰人类继续向前发展的四大问题,即自然资源破坏、耕地锐减与土地贫瘠、人口剧增、环境污染,无不突出,恩格斯所说的“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⑩之语已经变成现实,这清清楚楚地摆在了我们面前:300万年前占地球陆地面积2/3的森林已减至目前不足1/4,而且仍以每年1700公顷的速度在减少,几乎每天都有一种生物永远从这个星球上消失,现在是人类应该建立和自然和谐关系的时候了。从前述可知,在构建人类和自然和谐关系时,儒家仁学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资源和启示意义。

儒家仁学思想有助于个体成己,提升生命境界,从而使个人身心和谐

“和谐社会”的构建,关键是人,关键在人,即要达到个人身心和谐。而在今天,这个问题异常紧迫。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同人本身发展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近代以来的片面发展观只着眼于人的物质需求,把单纯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当作人和社会发展的全部,忽视了人本身的发展,其结果是使人的物欲畸形膨胀,人性普遍物化,人们被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和技术手段所支配和奴役,由此造成了人类身心严重不和谐,最终使社会发展走向片面,人的生活并无真正的幸福可言。因此,惟有在发展经济和科技的同时,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着实解决好人的身心和谐问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儒家仁学也关注人的精神世界,饱含了对人和世界深切的人文关怀,蕴涵着崇高的道德理想,对重建当代人性、构建个人身心和谐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仁”是一种理想人格。孔子树立这样一个人格境界目标,就是希望每个人在人格修养上向着仁的方向努力,并践履不移,即“无终食之间违仁”,从而就有了自己的精神寓所,就可以安顿自己的灵魂,即“仁者不忧”、“仁者安仁”。孔子还认为,如果个人须在生命与仁德之间选择,就必须义无返顾地选择仁德,甚至将其置于自己生命之上,即“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格理想的追求与践履是身心和谐修养的重要基础。

孔子还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即认为求仁全为自觉,由自己决定,不依靠他人;即是说仁德的培养来源于自我道德自觉和道德自律。这种人格修养自我态度的确立,正是实现理想人格及各种“仁”之表现的主体性要求。这种主体,当然是道德主体,也是意志主体、价值主体,更是实践主体。主体性的确立,也是身心和谐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孔子仁学要求人们发掘内心的善性和自身的能力,并加以养育、扩充和发散,从而超越小我,超越具体的物质需要的满足而指向崇高的精神境界,帮助人们完善自我、和谐心身,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同时,给人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为社会发展提供恒久性的精神动力。

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后,在全国理论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很多学者对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般之共识,认为和谐社会达到的主要目标是个体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等这几方面。要达到“和谐社会”的这些主要目标,在传统文化的资源中寻求营养,是可靠且必要的。儒家仁学思想能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助于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助于个体身心和谐,即在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作为儒家文化的精华,仁学思想有重要的资源和启示意义,这或许正是儒家仁学思想当今价值之所在。(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处)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03页。

②③⑤⑥⑦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9、121、363、72、90、130页。

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1页。

⑨《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12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74页。

上一篇:从当代新词语使用看语言变异 下一篇:三语习得中的跨语言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