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关系研究

时间:2022-06-19 01:31:00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关系研究

【摘要】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与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总体良好,与其人格相关显著,人格特征可直接影响到预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此项研究,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 人格 关系

贫困大学生国际上统称为“低收入大学生”(low-income undergraduates ),我国则称为“贫困大学生”(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这一庞大的贫困群体在我国目前一段时间内将会稳定存在,本文通过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测量工具简介

被试。本研究选取西安某高校55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测试,选取非贫困生550人作为参照进行研究。

测量工具。采用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所研制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SPA)。本研究使用该系统中的两套量表,即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SMHS)和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使用SPSS统计分析系统进行分析: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SMHS)①:该量表以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障碍为评定对象,围绕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制定分量表,共分12个分量表,104项。依照各维度症状的描述,得分较高者表示相关症状比较明显或严重。

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②:该量表以七个维度表现中国大学生的基本人格倾向,分别是:活跃、爽直、坚韧、严谨、处世态度、重情、随和,共有68个项目。该量表分数越极端越不好。

研究结果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描述。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SPA)对本文55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统计,发现共有63名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比例约为11.5%。为了对照研究,课题组还选取了非贫困生550人进行筛查,有38名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比例约为6.9%。

对西安某高校2008级全体大学生共5158人进行测评,共回收有效问卷5110套,每4份问卷为一套。经过SPA初步统计,筛查出420名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比例约为8.22%。

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整体比较。F检验结果显示(见表1):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与人格各因子的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

结论与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虽然在比例上高于非贫困生,但相比同龄人群,比例并不是十分高。从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检验可以看出,贫困生在心理健康的焦虑性、社交攻击性和依赖性方面均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

这与现有研究结果也比较一致,王文娟等(2001)运用SCL-90研究表明,特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低于非特困生,表现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躯体化、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特困生③;杨素华(2004)运用SCL-90对高职特困生研究表明,普通特困生在9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特困生;普通特困生与优秀特困生在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方面差异显著,优秀特困生只有躯体化因子得分高于非特困生④。

本研究在研究工具上与已有研究不同,但结果与其有相似性,说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需要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与人格各因子的关系。相关分析显示:人格各因子中活跃性、坚韧性、严谨性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中等偏下的显著负相关,可能过分的活跃、坚韧与严谨均是内心不够自信的表现,故而影响到心理健康各因子。重情、随和与躯体化、焦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强迫、依赖因子呈弱的正相关,可能是由于具有重情与随和这两种心理品质会拥有更多的朋友或关系密切的人,因此他会更加健康。处世态度与焦虑、自卑、社交攻击、偏执、强迫、依赖、精神病倾向呈弱的正相关,可能是由于处世态度影响了人的思考方式,于是在心理健康的一些方面均不同程度得表现了出来。

有研究认为个性特征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⑤;人格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密切⑥;本研究与已有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可见,人格因素可以影响和预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人格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但有研究表明,通过教育的方式,对学生的人格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果抓住大学阶段这样一个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塑造和完善大学生、尤其是完善贫困生的人格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可从新生入校就开设人格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等课程,促进大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塑造其健全人格。(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教育型资助下的贫困大学生优良人格培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09M009)

注释

①郑日昌,邓丽芳,张忠华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3月,第102~108页。

②王登峰:“《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3月,第88~94页。

③王文娟,刘玉新,张建卫:“特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第15期,第453页。

④杨素华,罗金凤,唐本钰:“高职特困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第12期,第165~167页。

⑤马燕,刘爱书,杨平等:“青年学生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02年第18期,第851~853页。

⑥甘露,肖震宇,侯玉波:“大学生人格与成就动机关系初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2期,第19~23页。

上一篇:高考分省自主命题改革之道 下一篇:电视科技节目主持人之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