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08-11 07:25:41

血液透析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方法 以2009年1月~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4例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期间发生的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发生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结果 血液透析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有高血压、低血压、失衡综合征、肌肉痉挛、发热等,分别由容量负荷增加及肾素系统激活、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过快、体液清除及尿素氮下降过快、超滤速度过快及低血钙、感染与致热源反应等原因引起。 结论 血液透析过程中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工作人员需熟悉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操作过程中注意预防,并能根据发生原因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以减少对患者的伤害,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血液透析;常见并发症;原因;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 R472.9[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c)-0173-02

血液透析可替代正常肾脏的排泄功能,对急慢性肾脏功能衰竭、急性药物中毒及毒物中毒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肾移植治疗的补充,俗称“人工肾”,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命,最常用最主要的血液净化方式[1]。但血液透析是一项专业性较强、风险较大治疗措施,常发生各种并发症,轻者暂停透析,重者危及患者生命[2]。因此了解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的常见原因,对其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2009年1月~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4例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血液透析的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急慢性肾衰竭患者64例,年龄19~72岁,平均(56.7±9.42)岁;透析疗程在3个月~12年之间,平均(4.9±0.8)年;共透析6 238次。血液透析机采用费森尤斯4008S型机,透析器采用费森尤斯F6型,采用碳酸氢盐透析液。

1.2 研究方法

对治疗期间发生的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 结果

6 238次血液透析共发生并发症1 870例次,发生率为29.98%;血液透析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有高血压、低血压、失衡综合征、肌肉痉挛、发热等。其发生率分别为9.91%(618例)、7.33%(457例)、6.19%(386例)、3.43%(214例)、3.13%(195例),在并发症中占的比例分别为33.05%、24.44%、20.64%、11.44%、10.43%。由此可见,血液透析的常见并发症为高血压、低血压、失衡综合征、肌肉痉挛及发热。

3 讨论

3.1 常见并发症及其发生原因

3.1.1 高血压透析性高血压是指透析后平均动脉压较前升高1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多在原有高血压的基础上发生,可分为高容量型和高肾素型两种类型。高容量型常见于合并糖尿病或严重水肿的高血压、肺水肿患者,其特点为透析前血压较高,经过透析治疗血压下降,下一次透析时血压再次升高,是由于机体水钠代谢紊乱,血容量增多引起;高肾素型高血压不存在血容量的增多,其特点为高血压较顽固,透析治疗不会降低血压,反而会越来越高或呈持续高血压状态,联合应用降压药效果不佳[3]。透析性高血压发生的原因为:①患者的容量负荷较大,回心血量、心输出量增多,刺激交感神经的活性,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心率加快,血管阻力增高,从而使血压升高;②促红细胞生长素使用不当,用量过大可造成血红蛋白得过快增长,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升高血压;③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透析液中Ca离子浓度较高,促使大量的Ca离子进入到细胞内,加重动脉硬化,加重高血压病情;以上因素均可使血压在原有高血压的基础上继续升高,造成透析性高血压。

3.1.2 低血压透析性低血压是指透析后平均动脉压下降30 mm Hg以上或收缩压降至90 mm Hg以下[4]。常发生于合并有基础血压较低、年老体弱、营养不良、贫血及心力衰竭的患者。透析性低血压可分为慢性持续性低血压以及透析中血压突然下降两种类型,发病原因为:透析过程中超滤量及血管血浆再充盈不足,使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血管血浆再充盈率与透析液钠浓度、患者的心血管情况、容量状况及血红蛋白等多种因素有关[5];透析治疗中晶体渗透压降低较快、合并自主神经病变、透析液温度过高、进食、透析前或透析过程中血管扩张剂的使用均可导致透析性低血压。

3.1.3 失衡综合征失衡综合征是透析过程中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是指在透析中后期或结束后不长时间内发生的与透析有关的神经系统综合征,多发生于严重高尿素氮血症的患者,可有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肌肉抽搐、惊厥、意识改变、定向力障碍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昏迷。与透析时体液清除过快、尿素氮浓度迅速下降,引起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在血脑之间产生渗透压差,大量的水份进入脑脊液,体液从细胞外移向细胞内,从而发生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及意识的改变,若不及时诊治,患者可发生昏迷甚至死亡,大多数患者在透析结束后12 h最迟24 h内可恢复正常[6]。

3.1.4 肌肉痉挛与透析过程中超滤速度过快、超滤量过多、透析造成低血钙等因素有关,多发生于透析的中后期,以下肢多见。

3.1.5 发热透析性发热可由感染、致热源反应以及输血反应引起,但主要原因为致热原反应而非感染性因素,常发生于透析中或透析后。由致热源反应引起者通常发生在透析后1 h,发生原因与透析前后管道冲洗不净、透析器装置灭菌不合格、透析器复用以及管道中残留有血液等有关,以上因素均可导致细菌进入体内生长并产生内毒素,导致发热。主要表现为透析后20~30 min内出现畏寒、寒颤、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肌肉痛、恶心呕吐等,由致热源反应引起者主要采取对症和抗过敏治疗,注意查明病因,不可盲目使用抗生素。

3.2 预防及处理措施

3.2.1 透析性高血压的防治透析间歇期积极治疗高血压,使血压保持在(130~140)/(80~90) mm Hg之间,严格限制盐份及水份的摄入,控制透析间期的体重增长速度,血压升高时应首先降低透析后体重,而不是增加药物用量。如限盐、限水、控制饮食、联合应用降压药效果不理想时,应重新评估患者的干体重,增加超滤率并延长透析时间,根据超滤曲线给予低钠、低钙透析治疗,必要时可改为血液滤过、高通量透析等血液净化方式。

3.2.2 透析性低血压的防治透析中低血压可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透析病死率,对患者危害较大[7]。应对患者的体重进行正确的评估,如患者未使用降低血容量的药物,则最有可能是心功能减低造成的,应给予超声心动检查;透析过程中注意控制超滤总量,避免过高的超滤率;增加透析次数,而不是一次透析达到干体重;防止血浆渗透压降低过快,提高血浆再充盈率;延长透析时间,给予低温透析治疗;对于具有低血压危险因素的患者,在透析当日将降压药减量或停用。

3.2.3 失衡综合征的防治首次透析的患者,应注意不可短时间内快速大量清除溶质,血清尿素氮下降应控制在30%~40%内,给予低效透析方法,透析前给予5%葡萄糖溶液20 mL+10%葡萄糖酸钙10 mL静脉推注预防,减慢血流速度,缩短首次透析的时间在2~3 h以内,以后每次根据患者适应情况增加0.5 ~1 h,经过1~2周的诱导逐渐增加至4~5 h;使用面积较小的透析器;症状较轻者减慢血流速度,减少溶质清除率,防止血浆渗透压和pH变化过快,如上述处理无效,应提前终止透析;出现抽搐、意识障碍和昏迷等症状的较重患者,应立即终止透析,并给予颅脑CT进行鉴别诊断,排除脑血管意外,并给予甘露醇加压输注,根据治疗的反应情况给予其他的相应处理措施。一般24 h内透析失衡综合症引起的昏迷可好转。

3.2.4 肌肉痉挛的防治发作期给予生理盐水100 mL快速输注,并给予高渗葡萄糖溶液或甘露醇溶液进行治疗,对发生痉挛的肌肉进行外力挤压和按摩;为防止透析间期肌肉痉挛的发生,每次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不应超过干体质量的5%,给予高钠透析或序贯钠浓度透析,注意监测患者透析时血压变化及透析间期体质量的增长,低镁血症、低钙血症和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给予积极治疗。发生痉挛时首先应降低超滤速度,并给予高渗盐水或高渗葡萄糖液治疗。

3.2.5 发热的防治透析前后彻底冲洗透析管道,透析器装置进行严格灭菌处理,尽量不用复用的透析器,彻底清除管道中残留的血液。治疗前注意查明病因,致热源反应引起者给予对症和抗过敏治疗,感染者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

总之,血液透析治疗容易发生较多并发症,应注意掌握透析的时间及脱水量,合理选择透析方式,保护透析器,严格冲洗管道,透析全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严格进行全管道的封闭连接等措施,可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根据发生原因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对患者的伤害,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敏,于凯萍.血液透析并发症及相关处理[J].中国水电医学,2007,(6):378.

[2]陈丽妹,苏宝珍,谢素容.血液透析中常见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国校医,2010,25(10):798-799.

[3]吴华.血液透析与高血压[J].中国血液净化,2008,7(1):1-2.

[4]张凯宏,卢丽秀.血液透析中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预防[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1):30-31.

[5]宋莹,刘梅.三种不同透析模式在血液透析高危患者中对血压的影响及比较[J].中国血液净化,2008,7(1): 26-28.

[6]韦建辉.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及处理[J].柳州医学,2007,20(1):32-33.

[7]蔡砺,左力.血液透析中的低血压及防治[J].中国血液净化,2008,7(1):3.

(收稿日期:2011-12-21本文编辑:卫 轲)

上一篇:对高校研究室开放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增生性瘢痕的激光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