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研究

时间:2022-08-11 10:20:24

CT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研究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讨CT技术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选用了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接收的4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他们的临床特点和C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表现主要是原有低密度灶内出现条索状、点状、斑片状等混杂密度影像,其中MRJ一般表现为T1WI小片状呈现高信号灶,而T2WI可见低或高信号灶。慢性期患者的敏感性高于急性期患者的敏感性。结论 CT扫描可以准确的提供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出血量、出血形态,为该类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关键词】CT;出血性脑梗死;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09-02

出血性脑梗死主要是指脑梗死患者由于过早活动、血管再通、情绪激动、不合理的抗凝溶栓治疗等因素的作用,导致患者梗死区发生了血肿或者渗血的现象。出血性脑梗死的出现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如果该类人群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后期康复。如今CT检测已经在临床上广为应用,而且对出血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确诊率,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1.临床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选用了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接收的4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临床特点和C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40-75岁,平均为62.6岁。由于年级比较大,经常会伴有一些并发症,如冠心病9例、原发性高血压22例、风湿性心内膜炎3例、糖尿病5例。该类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头痛、呕吐、失语、颅内压增高等。

1.2方法:我院对所有患者采用了GE公司生产的ProspeedAI全身螺旋CT扫描仪进行检测,具体设置的参数为层厚10mm、层距10mm,并且选取头颅OM线作为扫描基线,每次连续扫描12层。对于发生了病变的区域通常选用了薄层扫描,其层厚5mm、层距5mm。同时还对所有患者进行了MRI扫描,该仪器采用了Signa Excite O.2T GE Msgems,借助了T1W1横断面图象和矢状面图象检查,T2WI横断面图象等。具体的参数设置为层厚7mm,间隔lmm。

1.3评价方法:依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将其划分为慢性期、亚急性期、急性期三类,对比了CT和MRI对各个时期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选用了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了分析,其中对检测的准确性、敏感性等计数资料采用了卡方检测的方法,当P

2.结果

通过CT诊断确诊了36例,2例被误诊为其它疾病,其准确性为90%,敏感度为85%。通过MRI诊断确诊了38例,1例被误诊为其它疾病,其准确性为95%,敏感度为90%。从中可以看出MRI对于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定和敏感度都高于CT。但是急性期患者CT的诊断敏感度却高于MRI,而慢性期和亚急性期CT的诊断敏感度却低于MRI。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

3.讨论

3.1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时间: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时间主要有血肿吸收期、急性期和囊肿形成期。血肿吸收期:其一般只从第二周之后开始,血肿的边缘模糊、密度减低,并且在第四周之后将会变为等密度残留或者消失的软化灶。其脑水肿以及占位效应将会消失。急性期:一般是在脑出血后的一周之内发生,血肿为高密度,其CT值在-60~-80Hu,主要表现为圆形、椭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并且会经常伴随占位和周边水肿效应,导致临近部位的脑室受到不同程度的受压移位,同时会逐渐的越过中线。囊肿形成期:通常是在发病两个月之后出现,此时的血肿被完全吸收,并且呈现出了边缘清楚、低密度囊腔,其CT值近似脑积液。而且囊腔一般呈现新月状或者条状。

3.2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制

脑出血一般是由血管畸形、炎症、脑动脉瘤和肿瘤等引起的,在中年人群中主要以脑动脉硬化和高血压为主。患者的出血部位一般发生在丘脑区、内囊-基底节、脑干和小脑部位。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脑内的小动脉壁比较薄弱,而且其中层发育比较差,在高血压的作用下,极易引发纤维性坏死和玻璃样变性,从而形成了栗粒样动脉瘤,当肿瘤破溃后将会导致出血现象发生。脑梗死则主要是因为脑供血不足或者发生障碍而导致的缺血性脑坏死,其诱发原因主要是小动脉硬化和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出血。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1)闭塞血管再灌注:栓塞将会导致血管闭塞,而且引发栓塞的原因主要包括肿瘤、脂肪栓子以及硬化斑栓子等。该类因素引发出血的部位主要是内囊- 基底节区。(2)侧支循环的形成:通常在脑梗死病变出现两周之后将会导致脑组织中心坏死,进而引发病变周围的血管出现增生,从而形成了侧支循环。这时血管屏蔽的破损将会导致增大渗透性,进而引发破裂性出血。(3)其他相关因素:对于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硬化患者以及年龄偏大等都是出血性脑梗死的高诱发因素,所以伴随上述疾病的患者经常会出现溶血现象。

3.3CT的鉴别和诊断

出血性脑梗死发病的主要位置在分支供血区或者大脑中动脉,此时的CT诊断主要表现为楔形、扇形或不规则形,而且在其边缘会出现不均质的高密度影,通常不需要增强扫描就能解决。根据梗塞灶内出血部位可以将会划分为边缘型、中心型和混合型三种,依据梗塞灶内出血的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在进行CT检测时要能够与动静脉畸形、高血压性、外伤性、动脉瘤出血相区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准确确诊的目的。

综上所述,CT扫描能够及时、准确的诊断出出血性脑梗死疾病,对于临床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还能大大降低对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崔喜民,喻骏.出血性脑梗死CT、MRI表现与临床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13(8):46-47.

[2]刘汉东.出血性脑梗死的CT和MRI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2):125-126.

[3]徐世成,刘鸣,徐大雄.52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15(4):89-90.

上一篇:综合康复治疗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 下一篇:推拿按摩配合药物治疗用于小儿厌食症的疗效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