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7:21:05

ct诊断论文

ct诊断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Multi-slicespiralCTpulmonaryangiography,MSCTPA)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MSCTPA检查并证实为PE的患者21例,采用16层螺旋CT行肺动脉造影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结果:本组21例PE患者中,主肺动脉、左及右肺动脉、叶间肺动脉、叶肺动脉、舌支肺动脉的显示率均达100%,对段肺动脉的显示率达93.3%。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5支,叶肺动脉栓塞28支,段肺动脉栓塞65支。结论:MSCTPA技术为临床及早发现并明确诊断PE的可靠检查手段之一。

本文回顾性分析21例肺栓塞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评价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0年1月~2008年1月本院临床拟诊断并经东芝Aquilion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证实的肺动脉栓塞(PE)患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41~76岁,平均(57.2±6.7)岁。临床表现为气促、呼吸困难18例,胸痛10例,咳嗽、咳痰6例,发热5例,咯血2例。同时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典型肺栓塞三联征者2例。所有患者D-二聚体检查均阳性。

1.2CT技术

1.2.1扫描技术:扫描前对患者作屏气训练,对呼吸困难的患者,指导其平静呼吸。采用东芝Aquilion16层螺旋CT,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膈肌水平,一次屏气状态下从足侧向头侧扫描。扫描参数:120~140kV,250mA,准直0.5mm×16/1mm×16,螺距0.9375,机架旋转时间0.5s。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对比剂,造影剂用量为1.5~2.0ml/kg,高压注射器肘静脉注入,注射速率3.0ml/s,延迟时间8~25s。

1.2.2图像后处理:原始数据采用回顾性重建,所有患者均采用层厚1mm、重建间隔0.8mm,重建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采用MPR、MIP、VR等多种重建方法观察。

1.3图像分析:所有资料均由两位放射科主治医师共同分析,取得一致结论。

2结果

21例患者中,叶及叶以上肺动脉均清晰显示,肺段动脉420支,实际显示392支,显示率约93.3%;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共5支,叶肺动脉栓塞28支,段肺动脉栓塞65支。

21例PE增强CT表现:(1)直接征象为充盈缺损,完全阻塞型28支,中心型21支,偏心型14支,附壁型33支;(2)间接征象为栓塞处肺窗示肺纹理稀疏10例,与肺叶或段分布一致。胸膜下梗死灶3个,与所栓塞的肺叶、肺段动脉分布相对应,胸腔积液6例,肺动脉高压8例。

3讨论

PE是各种原因的栓子栓塞肺动脉后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中包括空气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血栓栓塞。临床上以来自静脉系统和(或)右心房的血栓脱落而致的肺动脉栓塞较为常见。目前应用于PE诊断的影像学方法较多,包括超声、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磁共振(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电子束CT(EBCT)及螺旋CT。与其他方法比较,MSCT不但可以明确栓子是否存在,还可以提供栓子部位、范围、程度、有无肺梗死等多方面信息。

3.1肺栓塞的螺旋CT表现

3.1.1急性肺栓塞的CT征象:急性肺栓塞最直接的征象为血管内栓子的显示,常表现为:(1)完全充盈缺损,整个动脉断面的低密度区,周围无造影剂;(2)部分充盈缺损,血管腔中央或边缘区可见绕以造影剂的低密区,边缘可规则或不规则;(3)“轨道征”,栓塞块游离于血管腔内,造影剂位于血管壁和栓塞块之间;(4)血管壁缺损,动脉的部分管壁呈低密度区。急性肺栓塞时,在CT上也可发现其它间接征象:(1)肺梗死征象,即外周肺野局灶性均匀的密度增高,多呈楔形改变,另有部分在楔形区域的边缘呈毛玻璃样密度增高;(2)非梗死性肺渗出,常表现为楔状或不规则多角形毛玻璃状致密影,此系肺缺血的所致的肺泡出血;(3)胸腔积液。

3.1.2慢性栓塞的CT征象:慢性肺栓塞的直接征象是附壁血栓,大约有10%的患者栓子伴有钙化。部分作者认为,血栓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多地表现为凹向腔内的附壁性充盈缺损[1]。慢性肺栓塞的间接征象有:(1)血管壁不规则或呈结节状;(2)管腔突然变细;(3)小动脉分支截断;(4)中央肺动脉扩张(肺动脉主干大于2.8cm,左或右肺动脉大于1.6cm;(5)心脏增大,心轴旋转;(6)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如胸水、腹水、心包积液等;(7)周边肺组织疤痕样改变,胸膜带状粘连,提示曾有肺梗死形成;(8)支气管动脉扩张、迂曲。

3.2多排螺旋CT检查技术:获得高质量原始图像数据是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基础,直接影响着肺动脉的显示。本组病例全部采用从足侧向头侧扫描,这样可以减轻患者屏气不佳的影响及减少上腔静脉内高浓度造影及所造成的伪影。扫描前对患者的呼吸训练不能够忽视,在进行呼吸训练后,本组21例,除1例大面积栓塞患者外,其余患者均能够配合检查。层厚的选择至关重要,薄层可以减少部分容积效应,增加容积分辨率,提高段以下肺动脉的显示率,本组中以1mm层厚重建图像对段水平肺动脉的显示率约93%。肺动脉CTA对延迟时间要求比较严格,对于右心输出功能正常的患者,8~15s的扫描延迟常可使肺动脉得到良好的强化,而对于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的患者,其扫描延迟需延长至15~25s甚至更长。扫描延迟不当可产生伪影,如扫描延迟过短,由于造影剂充盈不足,在前几幅图上动脉出现假充盈缺损,由于扫描延迟过长,在最后的图像出现造影剂不足且主动脉系统造影剂过多影响观察[2]。

3.3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横断面影像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基本依据,而MPR、MIP和VR等后处理技术是重要的补充。MPR技术是利用螺旋CT容积扫描数据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平面重建。随着MSCT的扫描层厚越来越薄,采集的原始容积扫描数据大大增多,MPR图像质量愈加改善。MPR操作方法简便易行,MPR图像可从多个角度直接观察栓子的存在,与横断面图像相比,对栓子的位置、范围等方面的显示更加直观。如走行方向与扫描层面相倾斜的血管,由于部分容积效应,横断图像易与附壁血栓混淆,使用MPR技术可以沿血管长轴方向成像,清楚显示血管内情况,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3,4]。MIP成像能够直接显示肺动脉及分支的外形、走形及毗邻关系,对充盈缺损显示尤佳。在诊断方面,要结合原始横轴面图像或MPR图像确定病变的存在。VR技术是三维血管实时重建,能较准确地反映对比剂充盈血管(动、静脉)复杂的解剖关系,观察其结构、外形等,显示充盈缺损,提示血栓的形态、位置。

以上三种重建技术相比较,MPR的应用价值最大,其操作方法简便快速,优质的MPR图像质量能达到原始横轴面图像的品质,并可多角度、多轴向观察血栓情况。MIP技术对临床诊断也很有帮助,对肺动脉血栓的显示与MPR有同等价值,但由于是投影成像,易受其他血管影像的重叠干扰。VR图像由于显示角度或心脏、上腔静脉等重叠干扰的影响,对血栓的显示具有较多的局限,适于辅助诊断。

参考文献:

[1]PatelS,kazerooniEA,CascadePN.Pulmonaryembolism:optimizationofsmallpulmonaryarteryvisualizationatmulti-detectorrowCT[J].Radioology,2003,227(5):455.

[2]SchoepfUJ,CostelloP.CTAngiographyfordiagnosisofpulmonaryembolism:stateoftheart[J].Radiology,2004,230(2):329.

[3]JeongYJ,LeeKS,YoonYC,etal.Evaluationofsmallpulmonaryar-teriesby16-slicemultidetectorcomputedtomography:optimumslabthicknessincondensingtransaxialimagesconvertedinto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images[J].JComputAssistTomogr,2004,28(2):195.

ct诊断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CT诊断胃肠疾病

胃肠道钡剂造影和胃肠内镜相互配合,可使大多数胃肠道疾病得到正确诊断,但尚不能认为全面诊断。

因为它们获得的仅是呈现于粘膜面的病理改变,以及通过腔内造影所反映的间接变化。CT检查原理则完全不同,它能直接显示器官及其病变本身,也能发现病变对邻近或远处脏器的侵犯,有其特殊的诊断价值。

一、胃肠道CT检查方法

1.平扫

在卧位或半坐位状态下直接进行CT横断面或冠状面扫描,称为CT平扫。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可单独应用,如诊断胃肠道穿孔、异物等。亦常与增强扫描并用。

2.增强扫描

经静脉内注射(团注或滴注)碘对比剂后,在一定时间内进行CT扫描,称为增强扫描。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静脉后,一般不与人体蛋白质结合,而是大量地分布在血管内,然后再进入各组织细胞外液,逐渐达到平衡。

3.动态扫描

动态扫描是借助于CT增强扫描连续地观察对比剂在组织内与病灶内反映的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进而探索该病灶的病理特征。动态CT扫描可分为同层动态扫描与床进式动态扫描二种。

4.CT内镜(CTendoscopy,CTE)

用螺旋CT机对选定的躯体节段行体积采样后,数据经计算机处理,使用专门的软件,利用三维重建功能可在任意CT断面上进入任意大小的管道如胃肠道腔,气管、支气管腔……,向头端或尾端方向,在腔内循腔道“漫游”,显示该节段内任意腔道的内部结构,并赋以伪彩色,得到类似腔内纤维内镜所见的直观影像,称为CT内镜(CTE),目前该项技术已趋实用。

二、胃肠道CT检查的特点

传统的胃肠道检查技术是依赖腔内造影所获得的,能反映病变造成被检器官的病理形杰与功能异常图像间接地作出诊断的。而具有高密度分辨率的CT则完全不同,它不需要借助于造影技术能直接显示胃肠道各器官本身及病变对其所造成的异常改变。为此,在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中CT有许多优点:①显示病变全面:由于CT检查能直接显示病变本体,它不但能显示胃肠道器官腔内的变化,还能观察到被检脏器壁层的形态改变,更能发现病变所造成的器官腔外情况,这对占位性疾病来说是极为有用的。②帮助定性: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CT衰减值(CT值)。CT可对显示的病变做CT值测量,从而帮助判断病变的性质是液性还是实质性,是均质性还是不均质性,甚至可做组织学定性,如脂肪瘤的诊断。此外,CT检查还可通过增强扫描(静脉内团注或滴注碘对比剂后做CT扫描),比较同一病变部位注射对比剂前后的CT值变化,以判断病变的性质与血供情况,是富血管性还是缺血管性,也有助于对病变作出定性诊断。③测量大小:传统的造影检查一般只能部分地勾出病变的形态,无法确定病变的真实大小。CT对不同质地(囊性或实质性)的占位病变都能完整地加以显示,因此就能测量病变的真实大小。④有利病变定位:横断面成像的CT检查,能同时显示出该断层面内的全部脏器结构,对疾病的定位诊断要明显优于传统的胃肠道造影检查,如腹壁切口疝患者,CT不但能判断疝入的肠段,发生疝的部位,更能根据显示的腹壁各层肌群判断腹壁缺损情况,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极有价值的信息。胃肠道造影时出现外来压迹极为常见,但通常仅能根据压迹的部位推理性地作初步假设。CT检查则能同时直接观察到造成压迹的器官或脏器的病变,如子宫肌瘤压迫盲肠和直肠。⑤恶性肿瘤做分期诊断:CT扫描对纵隔、腹腔、后腹膜腔及盆腔内的重要脏器(肝、胰、主动脉及大血管等)和增大的淋巴结同样也能加以显示,这对胃肠道恶性病变的术前分期诊断极有帮助,能对病变的扩展范围、有否癌栓、淋巴结的转移作出判断,可作出病变能否被手术切除的初步诊断。

参考文献

[1]郑芝国.消化性溃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45-649.

ct诊断论文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5例中,男19例,女6例;年龄52~78岁,平均63.5岁。

1.2临床表现半数以上病人感上腹部胀痛、食欲不振,其中16例有体重减轻,消化不良;黄疸症状14例。恶液质3例,有10例上腹部扪及包块,2例胰腺癌阻塞脾,门静脉而引起门脉高压。

1.3方法对25例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资料进行分析。

2结果

见图A-K(略)

2.1CT平扫胰腺肿块,肿瘤致胰腺外形局限性增大,轮廓改变,边缘可呈分叶状,肿块大多呈等密度,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肿块中心有水样低密度液化坏死区。

2.2增强扫描动脉期,由于胰腺癌为少血供肿瘤,本组病例绝大多数在该期为相对低密度。门脉期强化略有减低,肿块边缘不规则;延迟期肿块呈现为相对低密度。血管受侵,腔静脉、门静脉、腹腔动脉主干及分支均有不同程度的受侵包埋。3讨论

3.1胰腺癌的CT表现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1)胰腺肿块;(2)局部轮廓改变。间接征象:(1)胰周脂肪间隙的消失;(2)胰胆管系统扩张;(3)周围血管和脏器受侵犯;(4)梗阻远端胰腺萎缩;(5)淋巴结和脏器转移。

3.2胰腺肿块局限性肿块或胰腺肿大,破坏了正常胰腺的比例关系。本组在平扫时病灶大多呈低密度影。由于胰腺癌缺乏相对血供,早期容易突破胰腺境界侵犯胰周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这对肿瘤的可切除性和判断预后起着重要作用,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多呈轻度强化,而门脉期呈均匀强化,而胰腺本身强化在动脉期与门脉期相似,实质期胰腺周围血管的显示均优于动脉期。

3.3轮廓改变一般认为,癌肿直径<3cm的肿块称为小胰腺癌,多数在胰头部,胰腺头部不规则轻度增大,局部隆起,钩突圆窿,失去正常三角形。小胰腺癌阻塞主胰管时,CT可显示胰管扩张。胰体尾部萎缩或形成胰尾部囊肿,可根据这些改变间接征象提示胰腺癌的诊断。

3.4胰周脂肪间隙消失此征非常重要[2,3],表示肿瘤已侵及胰腺附近组织,主要是胰周血管,并蔓延附近组织器官,致血管受侵或受压移位,表现为血管增粗或被肿瘤包绕或受压移位,多数侵犯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其次累及腔静脉、门静脉、腹腔动脉、胃窦壁、十二指肠降段等。

ct诊断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X线片;CT;诊断;临床资料;检查结果

周围型肺癌一般都是在呼吸性细支气管、支气管末端间发生的,其中常见类型是鳞癌、现癌,此病早期的症状是胸痛,有时肩部也会有疼痛感。周围型肺癌影像学的基本特征是毛刺样、胸凹陷征、钙化样、空泡样、分叶样、支气管充气样、空洞等。在进行诊断的时候,多数通过病灶边缘、形态、大小、内部特点和CT表现就可以诊断,在进行早期诊断的时候,CT、X光片都是具有临床意义的。本研究将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到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对其CT、X光片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具体内容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40例患者中,男性有28例,女性有12例,年龄在34到75岁之间。24例在右肺,其中12例在右上叶,4例在右中叶,8例在右下叶;16例在左肺,其中11例在左上叶,5例在左下叶。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发热、气促、呼吸困难、刺激性呛咳、胸痛、吞咽困难、消瘦、声音嘶哑、喘鸣等。16例腺癌,15例鳞癌,9例支气管肺泡癌。

1.2方法

X光平片:去患者的正侧位,焦距是180cm,正位是15到20mAs、80到85KV,侧位是30到40mAs、90到95KV。

CT扫描:在X线片的技术上进行扫描,在病灶、重点位置加5mm薄扫,增强时静注100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每秒钟流速是3ml,在注入以后扫描成像30s,延迟3到5分扫描,要尽量的避开钙化灶、空洞。

1.3统计学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当P>0.05时,则没有统计学意义,如果P

2结果

患者肿瘤直径在0.8到7cm之间,4例患者肿块直径没有超过1cm,20例在1到3cm之间,10例在4到5cm之间,9例在6到7cm之间。40例患者CT、X线片检查结果,详见表1。

3讨论

现在肺癌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因此很多群众、医务人员对肺癌意识给予了更多重视[1]。通过本次对4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发现CT、X光片都是各有优缺点的,CT在肺癌分期、定性上有很大优势,但是并不能完全替代X光片。

3.1CT检查周围型肺癌优点:CT检查操作检查,患者更易接受;能够直接的显示出肿块征向,对于肿块密度、大小的显示也很清晰;能够显示肿块内部的洞壁薄厚或是有没有空洞,观察患者没有钙化[2],使用X光片检查很容易会忽视较小空洞,在本次研究中光片是5%。CT是33.3%,其差异比较明显;肿块多数都是由多结节组成的,进行CT检查可以多方位了解到病灶的轮廓,从而有效、直接的做出评价,就是直径没有超过2cm,检查时依旧可以显示出征象;毛刺的数目比较多,直而短[3],没有分支,是围绕着肿瘤排列的,近结节端比较粗,对此CT可以清楚的显示出来,本次研究中,光片是12.5%,CT是30%,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缺点:CT的分辨率、密度比较高,但是空间分辨率比较低;在确定扫描范围的时候,技术员很容易漏掉膈顶下、肺尖病灶;价格比较高,不能作为常规检查;扫描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气促患者的图像不会太清晰;进行CT扫描会增加患者所受的辐射量;一些放射医师对于CT认识不如X线丰富;在患者呼吸的深浅不一时,很可能会漏掉较小的病灶。

3.2周围型肺癌与诊断周围型肺癌又叫做肺野型,现在世界上,癌症致死最多的就是肺癌,发病高峰年龄在60到79岁之间,多数发病患者都超过了40岁,吸烟、家族史、种族史是此病的相对危险因素[4],此病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比较迟,其早期的症状主要是胸痛,有些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的表现,当患者感到胸痛严重的时候就已是晚期的。胸片检查有40%肺部和横隔、纵膈、心脏组织是重叠的,但是其缺少密度对比,发现纵膈淋巴结转移病灶的几率比较低,而且也缺少明确分期、性质、定位的鉴别。在本次研究中,CT的检出率明显的高于X光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进行X光片检查基本可以显示出肿瘤的形态、大小,而且价格比较低,因此可以做首选的检查方法,但是如果与CT检查相结合,那么就能更早、更准确的诊断周围型肺癌,从而减低误诊率。

参考文献

[1]蔡建辉,谷文涛,张京,周文明,李良玉.Cai Jianhui.Gu Wentao.Zhang Jing.Zhou Wenming.Li Liangyu CT成像及MPR在诊断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期刊论文]-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3):174-176.

[2]李邦国,马大庆.LI Bang-guo.MA Da-qing 周围型肺癌空洞位置的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诊断价值[期刊论文]-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7):124-126.

[3]张红雨,黄岩,陈红涛.CT扫描融合显像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期刊论文]-临床内科杂志,2006,23(9):251-256.

ct诊断论文范文第5篇

__,1960年3月出生,1982年__临沂卫校医学影像学专业毕业分配至__市妇幼保健院影像科工作,现任__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主任 主任医师,门诊党支部书记,是__市第十一届党代表,先后被评为__市劳动模范、__名医、__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__市优秀党务工作者、__市优秀执业医师、__市优秀科技工作者、__市卫生系统优秀服务明星、__市医疗质量管理先进个人、__市卫生系统优秀党员。多次被评为__市妇幼保健院优秀党务工作者、科室管理先进个人、优秀科技工作者等 。

该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用模范共产党员形象,始终遵循待病人如亲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原则,受到领导、同行及社会各界的一致赞同。作为超声科创始人,从1985年建科到今天的28年时间里,科室拥有13台彩超,年工作量10万人以上。作为全市唯一一家产前诊断中心, 开展的胎儿四维超声检查作已成为全市的品牌项目。 2013年被__产前诊断专家组推荐为十佳会诊医院,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做出了贡献。开展的阴道超声早期诊断宫外孕,使数以万计的宫外孕患者得到了早期诊断,保守治疗的机会,避免了宫外孕破裂大出血不得不手术治疗甚至造成失血性休克死亡的危险。在担任影像科主任10年时间里(95年--05年影像科包括放射科、CT、MR、超声、介入放射),为科室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出的新生儿腹部侧位片被部级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采用,开展的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乳腺钼靶照相、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新生儿颅脑CT等工作,为影像科在妇幼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主研人完成市级科研成果6项,获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并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应用。作为承办人举办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三期,市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二期。作为省专家组成员,二次参加__卫生厅组织的妇幼保健院等级评审、预评审,__产前诊断评审、复审。应邀参加部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讲课二次,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讲课6次。多次参加市科委组织的科研鉴定会,__市工伤及医疗事故鉴定。

工作中注重总结经验,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积极撰写论文,先后在中华医学超声杂志《子宫肌瘤经射频消融治疗的超声声像图研究》、《胎儿半椎体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在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超声诊断胎儿多房性肾囊性变的初步探讨》、《超声检测胎儿下颌骨发育及其临床意义》、《二维超声诊断胎儿腕关节畸形的探讨》,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胎儿脊髓纵裂畸形的产前超声诊断》、《 超声对妊娠期宫颈机能的检测》、《高强度聚焦超声与射频治疗子宫肌瘤术中声像研究》等部级论文10余篇,其中二篇论文被国内学者多次引用 。

由于工作出色,他被推荐为__市医学会理事、__市超声质控委员会主任委员、__市超声学会副主任委员、__医师学会超声医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__影像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__中西医结合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

ct诊断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筛检;冠心病

MSCT技术的应用给临床带来了极大的进展,它的快速扫描明显地减少了运动伪影,在一次屏气中即可完成整个脏器的、大范围扫描,还可获得不同层面的薄层图像,因而提供了早期检出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尤其在心脏的检查上有了突破性进展,对冠状动脉及其病变显示清晰,这种无创检查为临床筛检病人和术后影响学评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冠心病的检查方法有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为常用检查方法,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指标,为有创检查,并有一定的并发症。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MSCT),为无创伤性检查,通过造影增强及三维重建可以显示冠脉管腔的大小,直接评价冠脉有无明显的狭窄。本文对36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159支血管同时进行了MSCT和CAG检查,旨在探讨MSCT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以冠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指标,采用64排螺旋CT对10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主干及主要分支400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评价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64排螺旋CT能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分支狭窄、钙化、开口起源异常及桥血管病变,对冠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高,诊断冠脉病变的灵敏度96.37%,特异度96.14%,阳性预测值95.88%,阴性预测值96.6%。但对慢性闭塞性病变诊断性的准确率稍差,灵敏度50%,特异度96.77%,阳性预测值62.5%,阴性预测值94.73%。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脉狭窄病变、桥血管、心肌桥、支架管腔均显影良好,对钙化病变诊断率优于冠脉造影,可以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无创性筛选检查及冠脉支架、搭桥术后随访手段。

以冠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指标,采用64排螺旋CT对10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主干及主要分支400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评价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64排螺旋CT能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分支狭窄、钙化、开口起源异常及桥血管病变,对冠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高,诊断冠脉病变的灵敏度96.37%,特异度96.14%,阳性预测值95.88%,阴性预测值96.6%。但对慢性闭塞性病变诊断性的准确率稍差,灵敏度50%,特异度96.77%,阳性预测值62.5%,阴性预测值94.73%。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脉狭窄病变、桥血管、心肌桥、支架管腔均显影良好,对钙化病变诊断率优于冠脉造影,可以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无创性筛选检查及冠脉支架、搭桥术后随访手段。

1.2方法

利用MSCT的高速螺旋扫描(0.42s/转),通过回顾性心电门控的薄层数据采集和心脏扇区图像重建算法以及二维和三维图像重组可获得优良的冠状动脉图像。在检查前常规测量患者体重以确定对比剂用量(成年人2mL/kg)并做过敏试验和心电图检查。对中重度心律不齐者,不适合检查;若心率过快,检查前30min口服“倍他乐克”使心率控制在50次/min~70次/min;平静状态下,注射碘海醇后闭气行触发扫描,注药速率4.0mL/s~5.0mL/s。

2检查过程中注意事项

1)呼吸训练

吸气幅度:中度(同正常呼吸的吸气幅度一样,忌深吸气),切记叮嘱患者每一次呼吸的幅度要保持一致,防止在增强扫描时,因病人呼吸过深或过浅,丢失应有的检查区域。屏气情况:尽管真正的扫描时间可能仅仅不超过10s,但还是应该嘱患者屏气时间在15s以上,在患者良好屏气的同时要求患者胸腹部要保持静止状态,切勿运动,避免图像产生运动伪影。在患者进行呼吸训练的同时,观察其心率和心律变化情况,如患者在屏气状态下诱发心率过快或心律不齐,应推迟检查。

2)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身高、体重等),以往病史(搭桥、支架等),认真向患者讲解检查中的正常反应,如造影剂注入时因流量大会使患者产生全身的发热感,避免因病人感觉发热,产生紧张,致使心率加快,影响检查质量。

3)患都采取仰卧位,中心线位于胸锁关节,双臂上举于头的两侧,避免产生伪影。

4)电极片粘贴位置

左上、右上位于第二肋间,右下位于第六前肋间或以下,连接ECG导连,使扫描区域无电极片、导联线干扰,观察ECG信号,要求ECG基线平稳,R波清晰,无杂波干扰。

5)为保证检查过程中静脉通路的可靠性,预先4.0ml/s的流速注入20ml的生理盐水,通过试验注射观察静脉通路是否通畅有效也是防止注射过程中造影剂外渗的方法之一。

在18例患者中,其中4例正常,8例左冠狭窄(左前降支近端狭窄5例;左回旋支狭窄3例),2例单纯右冠起始部狭窄,1例右冠开口起始于左冠主干且发育细小,3例经DSA内支架术后随访复查均未见再狭窄。上述11例狭窄病例中,其中仅6例经DSA证实病变狭窄>75%已安内支架;1例左冠狭窄并冠状动脉钙化较明显;4例冠状动脉成像正常者,其中有3例经DSA证实无狭窄。

3选择恰当的扫描方式

1)在定位相扫描完成后,应该先进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平扫:起始于气管隆突,终止于心脏的膈面,左右各大于心外缘两侧10mm~20mm,上缘包括胸骨外缘。目的:观察冠状动脉轮廓、大致范围,管壁钙化情况。选择冠状动脉CTA扫描的范围:以左冠状动脉上缘10mm~15mm为起点,以心尖下缘10mm~15mm为终点(若为观察桥血管,起点应位于主动脉弓以上10mm~15mm)。增加扫描范围是防止病人因吸气幅度的不同,丢失应有的检查区域。

2)增强扫描前准备

首先,确定选择合适的重建方式:如支架术后选择支架重建方式等。其次,确定感兴趣区层面:同于增强3D冠状动脉扫描的起点层面。最后,增强前再次对病人作呼吸训练,观察其屏气对心率的影响,再次确认病人心率是否合适于冠状动脉增强扫描。

3)增强扫描

以4ml/s流速注入非离子造影剂(350~370)mg/ml,64排CT总量为55ml~75ml,16排CT造影剂用量要根据测定的峰值时间正确计算,通常为90ml~115ml,随即以同一流速注入30ml~40ml的生理盐水。注射同时启动对感兴趣区进行连续动态扫描(早期延时8s,以减少患者接受的放射线剂量)。(2)当升主动脉CT值上升至130HU~150HU时,作为增强扫描的触发点进行增强扫描。启动触发后,请病人吸气后屏气。若患者因紧张或屏气导致心率变快(80次以下)或出现心律不齐,可适当降低管球旋转速度和降低螺距以提高时间分辨率,部分弥补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4)有报道认为在冠状动脉CT检查过程中适当使用硝酸甘油有利于改善图像质量。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是松弛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扩张。它的不良反应有头痛、眩晕、反射性心率加快、性低血压等。方法分为舌正给药和口腔喷雾给予药两种,同时需监测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国内经验是:用低浓度造影剂时服用硝酸甘油可以提高图像对比度,但同用高浓度造影剂所得到的图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同时由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及反射性的心率加快反而会影响检查过程的稳定和增加后处理的难度;用低浓度造影剂而未服用硝酸甘油所得到的图像对比度,和用高浓度造影剂所得到的图像质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4个性化的后处理重建

1)左冠状动脉在心脏舒张早期血流量大,而右冠状动脉在收缩晚期血流量大,各支血管在心动周期不同时相获得各自最佳的图像质量。如右冠脉普遍早于左前降支和回旋支,三支冠状动脉最佳时相范围在心动周期的40%~80%之间。我们的经验是心率控制在70次/min时,选用75%期相即可获得比较优良的图像。原因考虑是此时心脏搏动接近舒张中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搏动伪影最小。

2)尽管扫描前对患者进行解释,仍有少数患者在最后增强扫描时因意外因素导致心率明显波动,甚至心律不齐,对后期重建、诊断造成困难。此时,可以选用不同重建成方法和针对不同期相进行重建,在上述因素影响不大的前提下,有时也能获得可以用来诊断的图像。但需要强调的是,个体化重建方案费时费力,需要大量后期工作,并且受重建工作人员经验。

参考文献

1.KennedyJWComplicationsassociatedwithcardiaccatheterizationandangiography1982(1)

2.SchmermundA.RensingBJ.SheedyPFIntravenouselectron_beamcomputedtomographycoronaryangiographyforsegmentalanalysisofcoronarystenosis1998(7)

3.鲁锦国.吕滨电子束CT评价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血管钙化[期刊论文]-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5(3)

4.RaggiP.CallisterTQ.CooilBIdentificationofpatientsatincreasedriskoffirstunheraldedacutemyocardiacinfarctionbyelectron-beamcomputedtomography2000(8)

5.HongC.BeckerCR.HuberAECG-gatedreconstructedmulti-detecterrowCTcoronaryangiography:effectofvaryingtriggerdelayonimagequality2001(3)

6.潘爱珍.甘毅.陈涛.郑建忠.黄慧玲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4(9)

7.赵绍宏.聂永康.蔡祖龙.赵红.杨立冠状动脉疾病多层面螺旋CT成像初探[期刊论文]-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2(8)

8.TanenbaumSR.KondosGT.VeselikKEDetectionofcalcificdepositeincoronaryarteriesbyultrafastcomputedtomographyandcorrelationwithangiography1989(12)

9.BeckerCR.KleffeT.CripinACoronaryarterycalciummeasurement:agreementofmultirowdetetorandelectronbeamCT2001(6)

ct诊断论文范文第7篇

那么,“SCCT 2013”召开的背景是什么?中国区分会的成立及首届国际心血管CT协会中国区论坛的召开,将对我国心血管CT的学科发展产生怎样的促进作用? 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对吕滨教授做了独家专访。

在蒙特利尔获得

中国SCCT论坛的申办权

采访一开始,吕滨教授首先对国际心血管CT 协会的年会相关背景做了介绍:国际心血管CT 协会(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Computed Tomography,SCCT)是由欧美心血管CT 领域的知名专家发起、于2005 年在美国成立的。它是国际心血管CT 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机构。2006年召开了第1届学术年会,到2013年的蒙特利尔会议,已经是第8届了。

吕滨教授认为:“在地域分布上,SCCT年会覆盖了除美国之外的加拿大、英国、日本、韩国、中东、南美、中国等在内的11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作为第11个区域性组织在2013年第一次加入;在周期上,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举办5到10次的专题培训班;在内容上,充分地交流CT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进展、设备硬件进展、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公布,同时既有高端学术研讨,也开设有基础培训项目。”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SCCT第8届学术年会,有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775人参加,学术讲座、论文交流超过250个,均超过了历届年会,可谓盛况空前。” 吕滨教授继续介绍说,“尽管我是在中国区委员会成立后首次参加这个学术会议,但实际上这已经是我第5次参加SCCT年会了。每次参加这个会议,都感到有很多新收获。但是,对于中国心血管CT医生来说,本届SCCT年会是特别值得记忆的。因为本次参会中国医生历年最多,超过25人,且均为国内各大医院主任或该领域专家,每人均坚持在会场听课交流,普遍对本届会议反响良好,认为开阔了眼界、获取了新知。”

吕滨教授详细回顾说:“在7月13日晚上,中国代表团与GE医疗总部、本届会议承办方、SCCT协会办公室和协会主席等,进行了专门的见面会和交流活动。参加的高层领导和专家包括我方的中华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李坤成教授、总医院的杨立教授和我本人,以及GE医疗全球CT与分子成像的首席执行官(CEO)、本届论坛主席Dr. Leipsic教授、SCCT现任主席Lesser教授等。那次见面活动不仅进行了学术交流,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我还代表中国医生,向本届年会和SCCT协会介绍了中国开展心血管CT的现状、申请SCCT会员和申办SCCT中国区论坛的情况。同时,承办中国区论坛的申请,也得到了SCCT协会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并在当时就获得了申办权,定于2013年11月1至3日在北京召开首届SCCT中国区心血管CT论坛。”

在国际学术讲台上

发出“我们的声音”

在2013蒙特利尔SCCT年会上获得SCCT中国区论坛的申办授权,实际上只是吕滨教授等来自中国的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的使命之一。一个国家能否获得这样的授权,最大的因素取决于该国的学术实力。因此,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吕滨教授介绍说:SCCT年会是国际上有关心血管CT领域最高学术规格的交流平台。年会汇聚了本领域的国际顶级专家,公布和发表最新的大型多中心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展示最高端的新技术及临床应用。2013年的热点领域包括:亚毫西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心肌灌注和血流储备分数CT等。

谈及对2013蒙特利尔SCCT年会的印象,吕滨教授感慨地说:“这届年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采用了市场化运作模式,而且组织得井然有序、驾轻就熟。它的协会Logo及其形成的文化色彩无处不在;它的日程紧凑且层次清楚,既包含了高端的技术和学术前沿,又涵盖了基础读片和技能培训;既有‘大腕儿’之间面红耳赤的激烈辩论,又有体现团队精神的密切合作;既有‘慢条斯理’的讲座,又有‘你争我抢’的竞猜。真是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但无论怎么‘出新’,整个会议都是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心血管CT的科学规范应用与学术交流’进行的……”

“非常荣幸的是,我在这次会议上受邀做了《中国CCTA现状和FFR-CT临床应用的报告》,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中国不仅广泛开展了CCTA技术,且每年以15%到20%的速度增长,最近开展了FFR-CT这项最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展示了我国的临床实力,展现出了光明前景。”吕滨教授还介绍说,“很多人都知道,每年由SCCT协会现任主席所做的回顾性报告非常引人注目,Lesser教授所作报告提纲挈领地总结了最近一年的‘十大学术进展’和‘十大新技术’,另一位权威专家James Min教授所作的报告‘未来一年的最新科研和技术进展展望’,使人理清了思路,并指明了发展方向。”

吕滨教授充满激情地说:“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科学突飞猛进、勇于争先、立足创新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合作共赢、鼓励参与与交流的时代,我们深感肩头的责任与重负。我们是有人口优势,但不能仅仅拥有‘例数’而沾沾自喜,更应该站在学术讲台上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们的设备一流,但我们却缺乏原始创新的技术;我们有众多病源资源,但缺乏对循证医学研究模式的深刻理解,从而使我们的学术成果难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因素,都是我们申办SCCT中国区心血管CT论坛的初衷……”

在更广泛的平台上

展示我国的临床实力

回顾起申办SCCT中国区心血管CT论坛的过程,吕滨教授言语间显得颇不轻松,他坦陈:“实际上,中国首次作为会员国加入SCCT,中间是经历了严格的审核过程的。早在2012年7月,我们便开始进行委员会成立的筹备工作。当时国内知道SCCT的专家很少,我作为牵头人之一,与总医院的杨立教授一起提出成立国际区域委员会的建议,同时向国际组织递交申请材料。经过SCCT国际委员会全体委员讨论通过,并由SCCT主席审核、签署,这才通过了中国区委员会的成立申请。”

吕滨教授详细介绍说,截至目前,除美国以外共有11个国家和区域申请并成立了“国际区域委员会”,按成立的先后分别是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拉丁美洲、巴西、中东、英国、韩国、中国、以色列。区域委员会的职责是,以SCCT的名义开展学术交流和培训属地心血管CT工作人员。目前有68位中国内地医生申请加入了SCCT,其中9位专家被暂时任命为委员会成员,主席是杨立教授,共同主席是吕滨教授。中国区委员会成立后,召开了首次委员会成员会议,明确了近期任务和操作规程,开通了学术交流网站,并于2013年11月1日至3日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心血管CT论坛。本着“关爱、规范、交流”的主题,首届论坛按照SCCT要求,致力于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定向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重点讲述心血管CT领域科研和设备技术等最新进展,回顾该领域最重大的科研成果等;在论坛开幕的第二天,以4个分论坛形式,分别对心血管CT规范化应用、科研方向、基本教程和领先技术等,进行了充分交流。

吕滨教授进一步解释说:“首届国际心血管CT协会中国区论坛是SCCT在中国的分论坛,来自欧美及亚洲7个国家和地区的顶级专家,以及全国400余位心血管CT临床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这场学术盛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和会议代表共同分享了学术与技术进步的成果,一起开拓并引领着中国心血管CT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关于首届国际心血管CT协会中国区论坛的学科意义,吕滨教授进一步诠释说:“早在2004年,以64排CT为标志,心血管CT成像成功应用于临床,并迅速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基本解决了各种心血管病的解剖和部分功能诊断问题,SCCT于是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且逐步国际化。我们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更应该迎头赶上。目前我国64排及以上档次CT设备近1800台,并且正以15%至20%的年增长速度发展,设备拥有量和临床病例数已经列世界第二位,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在‘量’的问题上就会居于世界首位。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学术影响力不足、话语权不够,高端的论文等学术成果罕见,这与我们的‘量’是极不匹配的;所以,这个论坛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相关领域的同仁,能够在更多、更广泛的平台上展示我国的临床实力;也就是说,我们又多了一个展示与交流的良好平台!”

在更广阔的视野中

认识我们的差距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吕滨教授曾于1995年在我国最早应用电子束CT 做心血管病的检查, 完成了“正常国人电子束CT心血管径线和功能值”等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完成后距今已近20年,我国学界对心血管CT的认识和应用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那么,就近年来国际心血管CT临床应用的发展现状而言,我国心血管CT应用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都有哪些优势与差距?

对此问题,吕滨教授首先回顾说:“1972年,英国科学家Hounsfield和Cormack教授首先将CT应用于临床,并因此获得1979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1984年,随着电子束CT的发明,CT开始应用于心脏检查,这是全世界最早应用于心脏检查的CT设备。20世纪80和90年代,CT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检查。2004年,64排CT的发明是CT冠脉成像技术的一次里程碑式的飞跃,随后该技术相对成熟,并得到了真正的广泛推广。2005年,国际心血管CT协会在美国成立,为同行间进行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近10年间,全球心血管CT发展迅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拥有最先进设备;第二,开展了大规模的多中心循证医学研究;第三,权威专家共识、指南的。这期间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引领着国际心血管CT的发展潮流。”

吕滨教授继续介绍说:“我们国内心血管CT成像技术在2004年之后基本实现与国际同步,但应用水平有一定的局限。与国际同行相比,我们的优势主要在于,首先是硬件设备与国际同步发展。从2002年开始,国内开始陆续引进4排、8排、16排CT等,2004年的64排CT,以及2007年引进的双源CT,标志着CT技术开始应用于心血管各领域,包括冠状动脉、肺血管、主动脉、先心病等,积累了相应经验。其次是临床经验与其他诊疗技术同步发展。我国病例多、资源丰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等技术均普遍开展起来。临床需求的持续增加,为心脏CT检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我们在拥有这些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差距”,吕滨教授强调说,“我们的差距目前主要表现在临床诊断经验不足、循证医学研究不够、与国际交流不足此三大问题。目前,国际上有SCCT,亚洲有‘亚洲心血管影像协会(ASCI)’,邻国日本和韩国等均有心血管影像分会等学术组织;而我们的论文数量、质量与之相比有一定差距。所以,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反观自身,我们就能清晰地认识到,未来中国心血管影像学的发展目标是,加强与临床的结合与合作,融入国际组织,跟上学科发展,不断缩小我们与国际间的差距……”

采访到最后,吕滨教授满怀信心地说:“让我们一起努力,积极协作,协同创新,并俯下身来致力于基础培训,把心血管CT规范化、科学化地应用好,把我国的心血管病临床工作推向前进!”

专家简介

ct诊断论文范文第8篇

郑先生,53岁,因严重咳嗽、咳痰,到医院做X胸片、CT检查,初诊为右下肺底肺炎。经治疗虽有好转,但病情反复发作。最近他到本中心行CT透视下活检,确诊为肺泡细胞癌。可见,之前诊断不准确,不仅让郑先生花了许多冤枉钱,而且还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

吕女士,40岁,因胸痛到医院检查,初诊为纵隔恶性淋巴瘤,拟行放疗及化疗。后为了明确肿瘤细胞类型,行CT引导下活检,结果出乎意料的是,竟然不是淋巴瘤,而是淋巴结核。CT活检让吕女士及时避免了错误治疗。

在诊断疾病时,为什么需要活检?这是因为,对许多疑难病例来说,即使通过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表现,诊断仍然困难,这就需要活检病变标本,从细胞、组织学乃至分子学的角度,直接、快速地确诊疾病。

目前活检的方法主要有:手术活检、X线引导活检、超声引导活检、CT及CT透视引导下活检。其中公认最安全、最准确的方法是CT及CT透视引导下活检。

创伤小,准确率高

CT透视结合了超声实时成像和CT图像清晰的优点,同时避免了手术活检创伤大、费用高的缺点,为活检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我们利用CT透视,可以对直径1厘米以上的肺部病变进行准确穿刺活检。对于大于1厘米以上的恶性病变,其诊断准确率达到87%,而对于大于2厘米以上的恶性病变,其诊断准确率可达94%以上。

适用于多种疑难疾病诊断

CT及CT透视引导下活检,可应用于以下多个方面:

(1)待证实的良恶性肿瘤。

(2)疑为无手术指征,但需明确细胞类型以便确定治疗方案的恶性肿瘤。

(3)待证实的转移性肿瘤。

(4)其他检查无法明确诊断的疾病。

(5)肿瘤治疗后随访,评估肿瘤有无复发或是残留。

总的来说,CT及CT透视引导下活检,是诊断疾病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可以从人体的任何部位获取组织标本,得到病理诊断,指导治疗计划的制订、预后的判断和治疗后的随访;还可以在极微小损伤的情况下,治疗多种疾病,避免了某些手术,也弥补了内科治疗的不足。

中心及专家简介

西南医院介入放射治疗开展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非血管介入开展于90年代,是我国最先开展该项目的单位之一。经近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该中心年诊治量已达2000余例,成为西南地区最有影响的非血管介入诊疗中心。

黄学全,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非血管介入诊疗专家。1989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医疗专业,1996年开始从事CT非血管介入诊疗工作。在其带领下,所在科室的非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已达西南领先水平,在全国也颇具影响。30余篇,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1部,曾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完成科研课题3项。

ct诊断论文范文第9篇

世界名牌大学的办学理念中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如哈佛大学教育理念包含有:“学校致力于创造培养学生自我依靠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平台”。剑桥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含有“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2]”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medicaleducation,CME)是医学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适应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为技术人员从业后获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所建立的终身教育制度[3]。

1医学影像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放射学发展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医学影像学,包括普通X线诊断学、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X线计算机成像(computerradiography,CR)、数字X线成像(digitalradiography,DR)、超声学、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以及两种影像技术的融合如PET/CT、PET/MRI、SPECT/CT、DSA/CT等一次检查获得多种影像信息的成像技术和介入影像学,包括介入放射学和介入超声学等。传统X线摄片已逐步被CR、DR取代。CT不断更新换代,如螺旋CT(SCT)、多层CT,现已发展到128层CT等。MRI发展趋向于高场强、实时成像、功能MRI(fMRI)、显微结构成像、波谱分析(MRS)以及同质同性抑制技术等。CT、MRI成像速度和分辨率均明显提高,灌注、弥散、仿真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超声向超声造影、三维超声成像和介入超声学发展。核医学主流发展方向是分子核医学。

影像学诊断由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分子/基因成像过渡,出现了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诊断模式由胶片采集图像和阅读逐步向数字采像和电子传输方向发展。信息科学的进展,促进了医学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和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的发展,网络影像学(networkimaging)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diagnosis,CAD)将成为可能[4]。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介入治疗及其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改变了影像学实践和服务方式,影像诊治手段日益先进,影像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使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创建于1935年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放射科。在7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紧跟学科发展,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创建了医学影像学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学科建设、医学领军人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等措施,将“医学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学科建设为江苏省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2001年),放射科建设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2年),“医学影像学科”获准为江苏省医学影像学科质量控制中心(2004年),“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创建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6年)。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创建于1990年,当年开始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经采用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件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名师培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现已创建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2006年)和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实验室获准成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007年)。本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成为江苏省唯一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

2医学继续教育的范畴与其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医学影像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涌现,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对从医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疗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从医学院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医学工作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人才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是关键。为了使医学影像学专业医技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跟上医学科学发展脚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5],我们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借鉴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结合国情让全体教师和职工树立终身教育、自主学习的理念,即“活到老、学到老”。其特点决定了在高校从事教学、医疗和科研的教师和职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我,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2)配合继续教育学院进行脱产、非脱产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医护人员与全国成人教育考生。

(3)配合研究生院进行在职职工研究生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职工与江苏省乃至全国考生。

(4)与国外著名大学、学术团体保持密切合作,每年不定期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2~3次,对象涉及本院相关医护人员和研究生、本科生。

(5)学科学术地位决定了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申报和开展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就要求本学科及学术水平在本专业领域中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在同行中具有领先地位,这样才能吸引众多的医技人员来院学习或进修。我们利用“中华医学会实用介入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基地,每年认真组织申报并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次以上,对象涉及本院医技人员和全国需要参加培训的各层次医技人员。在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开展是学科学术地位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展示推广学科成果、宣传自我、扩大影响、构建学科品牌的优势,同时也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的主要体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6)常年接受国内各单位进修生来院学习、工作,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和职工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医院进行短期进修、考察或进一步深造。

(7)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和年轻医师五年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制度。科室每月组织一次青年医师读书报告会,以督促年轻人好学、向上。

(8)参加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国际性和中华医学会组织的高质量学术年会或专题学术会议以及省市年会,并制定了《参加学术会议及差旅费使用的规定和的奖励办法》。凡在放射学全国年会上进行大会发言的论文第一作者、在省市年会进行专题讲座或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者,科室承担参加会议的所有费用,包括差旅费、住宿费、会务费和资料费。每年根据北京大学版“医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凡在目录内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及SCI上所发表的论文,在单位奖励的基础上,科室根据影响因子再进行不同幅度的奖励,以此鼓励教师、职工多撰写、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科研、教学质量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规模决定着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规模,人才结构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层次,人才梯队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后劲,故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科、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中,师资队伍是前提,学科带头人是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6]。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攻关项目,既是学科水平的体现,又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确立学术地位的基础[7]。

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与培养、聚集创新人才相结合,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相结合。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将人才资源作为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大优势,形成科技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多年来,我们本着“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并采取主动培养、积极引进、大胆使用、热情关怀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具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好,学科力量雄厚,学术造诣较深,结构合理,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为一体的专业队伍。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趋势好,形成了具有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科技创新团队。35人中正副教授/主任医师1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博士10人,硕士22人。近5年在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1项,省部级以上课题20项。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成果奖14项;发表科研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中华级期刊46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6部,卫生部视听教材2部。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一贯注重于教学改革的研究,近5年来,主持教学改革课题14项,获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面向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和《创建特色专业,培养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

2001年以来,学校为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建设投资60余万。国家教育部985工程Ⅰ期拨款400万用于我校“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985工程Ⅱ期拨款800万用于我校“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充足的经费保证对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发展以及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ct诊断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UNIX指令;数据重建;超级用户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6-0000-01

UNIX Commands Examples in the CT Diagnosis Maintenance

Yao Zongbi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1804,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some simple but very useful UNIX commands in the CT service application examples.

Keywords:UNIX commands;Data reconstruction;Superuser

UNIX是一个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它可支持多种处理器架构。由于UNIX具有技术成熟、可靠性高、网络和数据库功能强和开放性好等特点,常常用在大型医疗设备中,作为数据管理和应用的工作站平台和操作平台。如厂家GE、西门子等CT均采用UNIX或LINUX操作系统。特别说明的是,用UNIX指令来诊断医疗设备,其方便、快捷、实用、有效;现在的高档多排螺旋CT,均具有强大的自我诊断测试程序,利用这些程序有助于快速诊断故障,因为多排螺旋CT数据采集量大,重建系统复杂,基本无法进行常规检测,所以例用软件测试维修尤为重要。下面是GE多排CT常用UNIX指令及诊断CT故障的实用例举。

例一:故障现象:正常启动至正常界面,但病人数据未重建出来,界面显示:OC initializing,please waiting......,System shutdown......自动关机。

故障分析检修:输入指令进行参数重新配置:

【】su―【】#bigguy【】#reconfig

参数重新配置完成,重启后仍不能重建出病人数据。再用以下数据库恢复指令:(注意:所有病人数据全部丢失!)

【】df―k【】setenv NOHOFTSHUTDOWN【】st

【】cd/usr/g/scripts【16CT..scripts】#LS【16CT..scripts】#./resetImageDB_Linux

输入YES,可自行删除病人图像,重启后扫描重建正常。

例二:故障现象:专用刻录塔刻录时报错:an error occurred,restart aw!重新更换专用DVD刻录机,但只刻录了几张正常后又出现类似故障。

故障分析检修:用指令解决:

【】Su―root【】Password:operator【】cd/export/home/sdc/install【】Install.cdr

指令安装专业刻录机驱动后解决问题。

例三:DARC-DipDiag:此指令组是对数据的获取和重建的软件诊断(注意:做此诊断时应停止应用程序运行)方法如下:打开UNIX shell,输入指令:

【】rsh darc【】cd/user/g/bin【】DipDiag

输入y,出现DIP(DAS接口处理器)诊断菜单:

【DIP Diagnostics Main Menu】:1.X-ray Enable Relay,2.Test FEC Bit,3.Test EDDR Bit,4.Test Magic Number Register,5.Memory Test,6.Interrupt Test,7.External LoopBack Test,8.DMA Test,0.Exit。可对1-8项进行逐个诊断。

例四:Disk Array Drive Test:系统磁盘阵列测试,指令如下:

【】rsh darc【】su-【】#bigguy【】dd if=/dev/sda of=/dev/null,

以上指令是确认第一个原始数据盘在磁盘阵列中,或者用指令Type:dd if=/dev/sdb of=/dev/null,确认第二个原始数据盘在磁盘阵列中。(注意:此测试运行较慢,约10分钟,运行过程无输出。)

例五:reconfigScanDisk:指令可对原始SCSI或IDE盘的配置参数进行显示(以超级用户身份进入)

打开一个Unix Shell输入以下指令:

• {ctuser@hostname}su-

• Password:#bigguy

• [root@hostname]#rsh darc

• [root@darc~]#cd/usr/g/scripts

• [root@darc scripts]#ls reconfigScanD*

reconfigScanDisk

• [root@darc scripts]#./reconfigScanDisk-or-reconfigScanDisk

• [root@darc scripts]#df-h/raw_data

• [root@darc scripts]#exit

参考文献:

[1]闫伟.UNIX系统在医疗设备上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05,10,10

[2]张勇.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八次学术年会暨创刊20周年庆祝会论文集

上一篇:对分课堂教学范文 下一篇:医德医风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