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治疗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07-23 08:02:18

综合康复治疗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采用电针疗法配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115例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都进行电针+TDP照射治疗配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结果:115例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治愈23例,第二个疗程治疗后治愈45例,第三个疗程治疗后治愈30例,好转17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采用上述方法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 电针+TDP照射治疗;甲钴胺穴位注射;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11-01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在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管)发生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亦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贝尔(Bell's)麻痹。多因受寒凉、病毒性或非特异性感染造成局部神经血管痉挛,以致神经缺血、水肿,受面神经管所限而遭压迫所致。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1-2天内达高峰。病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尔现象。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歪向健侧,因口轮匝肌瘫痪而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因颊肌瘫痪而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病变在鼓索参与面神经处以上时,可有同侧味觉丧失。我院近年来采用电针灸+TDP配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67例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15例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男性62例,女性53例,年龄3岁-65岁,平均年龄33.5岁,病程7天-2个月。

1.2 诊断依据:(1)发病期常有受凉、吹风史或咽痛上感史。(2)起病急,数小时或一天内面部瘫痪的症状全部显现。(3)临床表现常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口眼歪斜 ,目闭不全,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口角流涎,面部被牵歪向健侧为主要特征。有时伴有病前侧前2/3舌部味觉减失,听觉过敏。病侧乳突部疼痛等症状。(4)实验室检查一般无异常改变,部分风湿性或经乳突孔的骨膜炎而至的面瘫,周围血象包细胞计数升高,血沉过快。(5)面瘫的肌电图常见:①失神经反应,主要为出现电压50-200μV,时限1毫秒的纤颤电位;②正锐波电位;③多相波电位;④单纯相电位;⑤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等。

1.3 治疗方法:(1)电针+TDP照射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选取患侧翳风、攒竹、太阳、迎香、人中、承浆、四百、阳白、鱼腰、下关、颧、地仓、颊车、双侧合谷、双侧足三里等穴位,常规消毒,选择华佗牌0.30×25毫针,浅刺及多针透刺为主(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下关透颧),行针得气后,采用GB6805-2型电针仪,连于地仓-颊车、阳白-太阳,选取断续波,电量①病人耐受为度,同时用国仁牌红外线灯照于面部以加强疗效,治疗每次30min,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 患者采取仰卧位或坐位,选取下关、阳白、太阳、地仓、迎香、翳风六穴分2组,采用甲钴胺0.5mg×1ml注射液,每次三穴平均注入,注射后按压不出血后,轻揉上述,促使药液扩散吸收,并嘱患者回家后热敷半小时,以促进药物吸收。

1.3 疗效观察: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周围性面瘫疗效标准:痊愈:闭眼好,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有效:额纹及鼻唇沟基本对称,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无效:额纹及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

2结果

115例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治愈23例,第二个疗程治疗后治愈45例,第三个疗程治疗后治愈30例,好转17例,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为“口眼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西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在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管)发生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亦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贝尔(Bell's)麻痹。多因受寒凉、病毒性或非特异性感染造成局部神经血管痉挛,以致神经缺血、水肿,受面神经管所限而遭压迫所致。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1-2天内达高峰。病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尔现象。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歪向健侧,因口轮匝肌瘫痪而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因颊肌瘫痪而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病变在鼓索参与面神经处以上时,可有同侧味觉丧失。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僻。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非急性期面瘫风寒表证已解,多为气血瘀滞的症状,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面口合谷收),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祛风通络。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电针采用断续波可加强针刺刺激,使面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肉收缩,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可促进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营养状况,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穴位注射选取的地仓、颊车、迎香、翳风、太阳、阳白、下关等穴位均位于手足阳明、少阳经上,迎香配地仓穴,可治疗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阳白配太阳可治疗额纹消失,眼裂闭合不全等症。选择上述穴位交替注入药液可增强经气,调整气血运行。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能促进轴索内输送和轴索的再生,恢复神经键的传达延迟和神经传达物质的减少。通过穴位注射方式可使甲钴胺药效直达受损的面神经,从而改善受损面神经的营养状况,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通过综合康复治疗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起到了疏调面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及受损面神经和面肌营养状况,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的作用,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治疗目的。这说明采用电针+TDP照射治疗配合甲钴胺穴位注射综合治疗非急性期面瘫的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梁繁荣.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3]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上一篇:结膜瓣遮盖在真菌性角膜炎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探... 下一篇:CT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