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选点训练”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08-11 08:59:01

高中作文教学“选点训练”的若干思考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在全国第二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上做了一个题为“作文教学的价值追求及实现路径”的报告。黄老师指出了当下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只有作文,没有教学”的情况,很多教师带着学生不种庄稼,却等着收庄稼,或者说是“看天收”。其实,教师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写作过程中。

对于这种现象,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也曾说过,有相当一批教师是没有作文教学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许多教师面对作文教学望而生畏,要么不知道教什么,要么不知道怎么教。所以,黄厚江老师说,教师应该教“可教的”,教重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宜“选点训练”,并且宜选自己教得了的“点”。

那我们就有必要探讨如何理解“可教的”。既然有“可教的”,言外之意,就是还有“不可教的”。到底哪些是可教的?哪些是不可教的呢?其实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也明显感觉到有些东西是教不了的。就如此次研讨会孙刚老师的作文示范课“灵感的捕捉”,课堂上,以小组交流的方式探讨什么是灵感?如何捕捉?灵感本就是极具个性化的、不可捉摸的东西,捕捉的方式是以个体的知识、经验、思维为基础的,捕捉的过程是个性化的思维过程。灵感到底有没有统一的捕捉方式?这位教师让学生交流分享捕捉到的灵感,没有问题,如果要寻找、归纳一种有效的,并且人人都可实践运用的捕捉灵感的方式,这就值得探 讨了。

“可教的”和“不可教的”的区分,与个体教师的素养、思想、技能、思考等都有着密切联系。教学过程受到教师的知识储备、思想理念、课程设计等要素的制约,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师可能认识不同。一些教师认为“可教的”内容,在另外一些教师眼中可能是“不可教的”,所以,“可教的”和“不可教的”本来就不是固定的,这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据自己的教学素养、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作文教学中“可教的”内容用什么样的方式教最有效呢?黄厚江老师在《散点训练和系统训练结合》这篇文章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选点训练。“所谓‘点’的训练,就是针对写作能力的某一个‘能力点’,或者针对学生写作的某一个‘问题点’进行教学。”相较于“能力点”和“问题点”,教师更容易把握后者。每次作文训练,教师总会在学生习作中发现一些“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共同的。特别是这些共有的“问题”,应该是“选点训练”过程中最先解决的。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疑问:“问题”是不是就是“问题点”?教师或者学生自己发现了写作过程当中的“问题”,教师是否就可以将此当作“问题点”进行训练?

显然,“问题点”中所谓的“点”,应该是指这个问题的“关键点”,也是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一个问题是由一个或者多个“问题点”构成的,“问题点”越多,教师教学可供选择的着力点也越多,换言之,教师教学切入的角度也就越多。笔者认为,作文教学的“选点训练”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问题的细化和具体化。问题有大有小,问题点有多有少。一般情况下,越小越具体的问题,越容易找到切实解决的方法,一箭射一矢,一箭双雕甚至多雕的情况也有,但需要射箭者强大的本领。

正如此次会议上,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在评价肖家芸老师的示范课时说,理论性太强而操作性太弱,知识性太强而运用性太弱,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怎么教知识,四个字尤为重要,就是―― 小步、快跑。问题的细化和具体化是高效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问题细化,“问题点”容易凸显,自然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操作性和运用性。例如,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我们发现学生作文在主题表现上存在问题。显然,这不是个明确的“问题点”,到底是学生习作主题与材料主题不相符呢?还是学生习作主题不集中?抑或学生习作主题不够深刻?再如,我们经常看到一则教师用得比较多的作文评语――材料不典型。“材料不典型”是学生习作常见的典型问题,但这个问题所指不够明确具体。到底是材料陈旧或是错误不能典型表现主题呢,还是材料准确无误也很新颖,而是学生不会用恰当、生动的语言去叙述材料呢?

问题细化的过程,是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给问题的外延进行分类的过程。这种分类有横向的,有纵向的。上面两个例子的细化其实是横向的分类,有些问题需要从纵向上去细化。例如,学生习作立意有偏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纵向去思考,学生习作立意出现偏差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偏差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此问题就细化为三个“问题点”(或者更多),这几个“点”可能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到底选择哪个“点”进行训练,这需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去分析和选择。

二是问题点的选择。黄厚江老师说,有了这个“点”,明确了教什么,课堂教学就要在这个点上用力。这个“点”就是教学的着力点,也就是细化的,并且“可教的”问题点。如果一个问题细化为若干“可教的”问题点,我们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问题点”作为教学着力点呢?

黄厚江老师给我们提出了选择标准:“这个点就是‘教什么’,这个‘点’应该是一个教学生长点。只有着眼于形式和内容并明确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才体现了语文的课程特点,才会有充满活力的共生共长的教学情境。”我认为,一个“问题点”应该有以下特征:一是确定“教什么”,二是促进教学生长,三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

比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2015中山鸟卷):

二十出头的瑶族姑娘小卜,是瑶寨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小卜犯难了:家里的父老乡亲希望她能回去做教师,传播知识,为改变家乡的贫穷状况尽一份力;对小卜有录用意向的一家著名外企,则鼓励小卜加盟公司,发挥专业特长,创造优质生活;而小卜自己认为当前创业环境好,很想创办一家民族服装设计公司,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在当前创业环境良好,政府给予创业更多优惠且就业压力大的状况下,我认为想要更好地发展就应该走创业这条道路。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观念的提出为小卜创业造就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小卜个人想要创办民族服装设计公司,实现创业梦,说明创业是小卜内心更渴望的,选择创业可以满足自己的梦想,使小卜不留下遗憾。我认为创业更适合像小卜这样的大学生,更何况小卜个人身为瑶族(人),对于民族服饰设计有较深的底蕴,能为她创业提供更好的基础。

此段开头,小作者结合当前社会现实,进一步明确给小卜的建议――创业,随后的说理结合社会和个人,论述不够深入。“小卜个人想要创办民族服装设计公司,实现创业梦,说明创业是小卜内心更渴望的。”这些内容仅仅是对原材料的改述和简单加工,只有“我认为创业更适合像小卜这样的大学生,更何况小卜个人身为瑶族(人),对于民族服饰设计有较深的情感,能为她创业提供更好的基础。”这一句是在说理,却如蜻蜓点水般,毫无深度可言。小作者可以继续论述小卜对民族服饰设计有较深的了解,为她的创业带来怎样的便利?或者也可以具体论述“创业”与小卜实现自己的梦想之间有什么联系,进而论及创业是她实现心中梦想最好的选择等。

正如这位学生一样,有不少学生不是不会说理,也不是不知道说理,而是说理浮于表面,过于简单,不能深入。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如何让议论文说理深刻”就成了此次练笔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这个点还不够具体,而且是“空”点,让议论文说理深刻的方法丰富多样,一次训练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大多教师喜欢从“是什么”讲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是不具体集中的,是“一条线”而不是“一个点”。教师则可以运用李华平教授所谓的“小步快跑”原则中的“小步”技术,选择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说理能力的“点”逐步指导训练。笔者认为“据果探因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技巧。小卜选择创业这是“果”,根据这个果引导学生思考、追寻有哪些原因会造成这个“结果”。如当前创业环境好,小卜良好的个人素质为创业提供能力保障;小卜刚刚大学毕业,年轻就是财富,在创业中敢于尝试,不怕输;小卜心中有个坚定的梦想,有信念支撑的行动更具动力,更容易成功等等。“用据果探因法使议论文说理更深刻”作为“问题点”,以教师引导、范例分析、模仿常识、学生互评、佳作展示等方式进行训练。这样,作文指导训练就更加具体,跨越了“虚”和“空”的障碍,学生也便于操作、运用,写作能力的提升也落到了“实”处。

当然,“据果探因法”仅仅是一种使议论文说理深刻的方法,在后续的训练中,教师仍然可以再选择其他方法,确立新的“点”去指导训练。以“问题点”为切入口,进行写作训练的方法不一定具有完整的系统性,但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中学;528400)

上一篇:基于体内自组装胶束形成机制探究羊脂油炙淫羊... 下一篇:让情节起伏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