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留学预备班

时间:2022-08-11 03:55:43

新留学预备班

高中国际部与出国留学

对公办高中国际部最早的政策支持,来自2003年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这份指导性条例明确“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提出了“中等学历教育”可申请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由拟设立机构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最早一批公办高中国际班因此兴起。但鉴于收费、生源等原因,那时的公办高中国际班只存在于北京、上海一线城市的极少数中学内,其发展也是缓慢而隐秘。

第二份促成公办高中国际班生长的政策性文件,是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表明:“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小学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国际化人才。”

这份十年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成为公办高中国际班的指南针。在2008年金融危机国外高校加大对华招生比例背景下,公办高中国际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迅猛发展,并开始向二三线城市蔓延。

据中国教育在线的《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截至2013年,北京共有17所公办高中开设22个国际班,计划招生人数1355人;而在2009年,北京公办高中国际班只有9个,招生人数仅440人,招生人数年均增长率超过20%,5年翻了近两番。在上海51所示范性高中里,开设国际课程项目的达24所,占47%。

二线城市则一起步就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2年,南京公办高中国际班数量达到18个,招生人数575人,郑州2010年时有9所学校开办16个国际班,2011年就发展到13所中学24个国际班。2014年,河南周口、江苏泰州、云南曲靖等非省会城市,也开始出现普通高中国际班的身影。

目前,已有浙江、湖北、安徽、山西等十个省市对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出台了细化规定,但对“既公且私”的办学形式的定义许多方面仍很模糊,如课程不统一,也无须对课程进行任何审核与报备;师资管理没有明确数量、比例限制,也没有对外籍教师的资质审核管理制度;收费标准则更混乱,规定仅仅强调了教育的公益性,但对国际班应如何收费,收费应如何管理都没有细化的条例规定。

当然,目前也尚未出现对公办高中国际部的投诉。因“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已被学校、家长和学生明确为一个具体目标:出国。达成结果便意味着满意。“去国外大学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北京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告诉记者,“仅美国就有四千多所大学,可以满足各种层次的留学需求。”这也是诸多公办高中国外大学录取率接近100%的主要原因。

《福布斯》中文版联合宜信财富出品的《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2013)》显示,中国资产10万美元(约63万人民币)至100万美元(约630万人民币)之间的中产阶层有270万人,其中考虑将子女送到国外留学的占四分之三。

隐在身后的第三方机构

国际部在学生及家长面前呈现的面目,大多是中国高中与国外某中学的合作产物,但真相是国内除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上海中学、深圳中学四校的国际班(部)是独立运作,其余经教育部审批通过的86所公立高中国际班,与国外中学的合作办学都是通过第三方机构完成的。

据了解,第三方机构负责提供课程、招聘外籍教师,同时为这些高中国际班寻找到名义上的外国合作高中。这些第三方机构一方面与国内中学建立合作,另一方面广发电子邮件,在海外寻找合作高校。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有些国外中学存在的真正价值就是让项目顺利通过审批。而曾在美国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工作过的殷嘉告诉记者,不少美国学校负责人曾向他抱怨,每隔几天会收到来自中国的请求合作邮件,但发出信件的人往往不是中国学校,却是商业公司。

高中与教育机构的合作方式一般为:各自分工、学费分成。学校负责提供校舍,利用自己的品牌和教育资质招生,教育机构则负责引进课程,招聘外教,提供相应外事服务,以及为国际班毕业生提供留学咨询及代办事宜。

一不愿具名的留学中介人士告诉记者,这些第三方教育机构前身都是留学服务中介,随着低龄留学市场越来越大,与高中合作成为占领留学中介服务市场的有效渠道。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学校国际部负责人介绍,一般而言,国际班教学运营成本占学费的40%,剩余的60%由学校和第三方机构五五分成。目前国际班学费标准,一线城市从8万至20万不等,二线城市稍低,每年6万至10万元。此外,还有托福、SAT考试培训费用,游学项目、志愿者服务、留学咨询等各项支出。

据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测算,“取中间数,公办高中国际班三年,一个学生的总投入约为45万元。”但对于第三方机构来说,学费分成只是其收入的一部分,真正在其业务中占大比例的,是其他衍生业务:假期游学项目、留学咨询服务以及托福、SAT等考试培训市场。对于这种名义上是“中外合作办学”,实则“中中合作办学”的现象,众说纷纭。

在陈志文看来,第三方机构介入公办高中国际班,最重要的隐患是外籍教师管理。中国学校要获得聘请外籍教师资质,申请审核过程极为繁琐,需提供外籍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制度、外教生活管理制度、合格教师制度及外教安保管理制度等材料报备,同时需由当地外办会同教育厅、公安厅赴申请单位实地考察,在各项要求通过审批后,才能获得合法聘请外籍教师的资格认可证书。因此,许多中学对此望而生畏,转而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承担聘请外籍教师。北大附中校长助理何道明是美国人,已在中国生活了18年,先后在北大附中、深圳中学工作,从一名外教直至学校高级管理人员。他认为,“第三方中介机构参与公办高中国际班运营,目标不是课程优化改革,而是背后的利润。”

课程的悖论

高中国际班最大的纠结在于课程。

北京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告诉记者,筹备国际部前曾做过一些调研,发现不少学校的国际部课程只是单纯地将国内课程与国际课程做了简单叠加。“比如周一是国家课程中的数学课,周二是外教的数学课,但两个老师中讲的课程内容可能有一半是相同的。这就是一种资源浪费,也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也有学校在引进国外课程后,开始有针对性的教育实验和改革,比如北师大二附中采取大英语教学组的管理方式,中外教共同备课,统一管理,并根据中外教优势分别安排课程,中方英语老师讲语法,外教讲写作;广州广雅中学提出广泛融合概念,提倡跨学科融合。

但除了业内人士关注这些努力,家长们似乎并不买单。国际班课程是否真正国际化并不重要,他们在意的指标简单明确:托福、SAT成绩是多少?名校录取率是多少?

许多家长要求学校从高一就直接上托福、SAT培训课。一位校长私下里告诉记者,即使不开这样的课,家长也会让孩子到外面去上,有些家长干脆在考试前就不让学生到校上课,专心在家刷题(通过做大量习题巩固知识的做法)或参加考前培训。作为妥协,有些学校考试前两周利用自习课时间,为学生们做托福、SAT的考前培训。面对这样的尴尬,校长们自我安慰:学生满意是我们的办学宗旨,为学生考试提供帮助也是学校应做的。

课程与教育多元化的矛盾还体现在国际课程的选择与分班制度中。国际班课程多数与学生未来出国国家方向相匹配,中英班主要采用A-level课程,中美班大多采用美国高中课程加AP课程(美国大学先修课),还有一些学校引入IB(国际文凭课程),另外一些则采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的高中课程。

美国人何道明最为不满的是对美国AP课程的引入,他说在美国AP课程是为学有余力的高中生提供的大学先修课程,通过AP考试获得的学分,被美国大学认可后可申请免修,也的确会对申请名校产生辅助作用。“但AP课程并不适用所有学生,即便是美国,也只有少部分精英学生学习AP课程,并且是自修。”

何道明发现,在中国学校和家长眼中,AP分数已成了重要的申请工具,一些中学在高二就开设AP课程,并要求学生必选。据《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中的数据,北京公办高中22个国际班中,共有引进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7种国际课程体系,其中AP课程占比高达63.64%。

(文据《中国新闻周刊》)

上一篇:揭秘美国神秘的深泉学院 下一篇:秦始皇陵九大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