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10 04:01:43

浅谈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

摘 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营造绿色教育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以学生为本,和谐教育,革新教学方法是教师必由之路,提高课堂效率,实施高效课堂是教师的追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我以《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为例,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高中 化学课堂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41-01

1 教学内容的背景

本文内容是化学必修(Ⅱ)第四章第一节第三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近一年化学以后,已经具备了一些常见的基本实验技能。教材安排了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资源、珍惜资源,懂得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学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在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一个全面检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材的地位

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的教学内容是新教材增加的新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化学工艺流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本文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课堂容量大,学生思维活动量大,对实验技能要求高,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地位突出,是新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新教育理念的体现和落实,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成就感影响很大。

3 情景的选择

本节课的引入采用情景引入。“你见过大海吗”?以此把学生引入海洋世界。展示课件:“海洋是美丽的,海洋是富饶的,海洋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资源。”用广告词:“坚持食用碘盐、你好、我好、宝宝好。”进入主题:非金属元素的提取―― 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这样引入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引人入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的高效开了一个好头。

4 问题驱动式教学

基于教材的安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体教学活动以八个主要问题作驱动展开核心的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始终以问题为驱动,学生为主体,进行了课外小组的实验活动,海带的灼烧。

5 实验教学的设计

本节内容涉及的实验有海带的称量、润湿、灼烧、溶解、过滤、酸化、氧化、检验和收集。实验量大、时间长。操作复杂,并存在安全隐患。基于此将海带的称量,润湿和灼烧安排成为化学课外活动小组来完成,因为这个过程时间长,有污染,原理简单,不需要也不适合在课堂上完成,并进行了录像,上课时播放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酸化,氧化和检验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操作简洁,学生能比较顺利完成,现象明显,同时,也体现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高效课堂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6 学生活动的设计

本着以人为本,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新教育理念,提高课堂效率,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问题为驱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6.1 实验探究

我将学生的实验活动安排为课外小组活动和课堂分组实验。学生课外小组活动,学生积极性很高,也减轻了课堂的压力,同时又让学生有亲身体验;课堂的分组实验,每个小组的同学都想做得更好,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谐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使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高潮。

6.2 学生讨论交流

关于怎样将碘离子转化为碘单质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找到了双氧水、氯水、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浓硫酸、浓硝酸等多种氧化剂,自然而然的生成了选哪一种好的新问题?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学生从原料的来源、有无污染、原料的成本和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交流,最后一致认为双氧水价廉、易得、无污染最为合适。

7 课件与板书设计

本课件一共使用了33张PPT和一段视频,呈现了5张图片,1张用于课的引入,碘盐的公益广告,4张用于展示海洋的愤怒,反映海洋污染的危害,很具有震撼力,唤起同学们保护海洋,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和谐自然的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余下21张主要是突出知识线,以显示标题,展示工艺流程,呈现重要的知识点,小结实验原理,总结探究和分析的方法,归纳实验步骤来突出重点;课件能增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强化规范,信息传递更快捷、直观,更富有感染力。

7.1 板书设计

非金属元素的提取(见表1)。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问题线,方法线;与课件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给学生美的享受;为高效课堂更添风采。

8 巩固拓宽与教师活动

在师生完成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以后,接着安排从海水中提取溴单质的实验设计,进一步熟悉了化工工艺流程的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完成学生能力的生成,并培养了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同时起到了检测和反馈的功能;更加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其间,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不断的制造矛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提出新的问题,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教师在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装置的设计的归纳和小结中,突出了重点;最后,教师以“保护海洋,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和谐自然”结束了这节课,道出本节课的核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只有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有效性,师生和谐,教与学的和谐,课堂和谐,才能很好的实现三维目标,提升学生能力,才有整个课堂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德前.“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再改进[J].化学教育,2010(6):72-73.

[2] 赵永胜,朱莉.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8(9):32-34.

[3] 李德前.沪教版“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1课时)”教学设计[J].化学教与学,2010(10):4-6.

上一篇:有关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民办艺术类高校CET考试考务管理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