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学生心理,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

时间:2022-08-09 09:16:08

巧抓学生心理,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心理因素,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改进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必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下面谈谈自己巧抓学生心理、提高教学效率的几点体会。

一、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现象抓住本质

思维是心理因素的主要组成部分,受心理因素的支配。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他们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形成和发展,但它必须要以形象思维能力为先决条件。实践表明,初中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时候,最容易掌握的是那些有直观形象作基础的特征。例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内容时,最容易接受的是象人拉车那样沿着力的方向运动着的物体所受的作用力,而对那些缺少直观形象作基础的知识如“车也在拉人”这一反作用,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选择典型的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抽象的概念。例如,最好利用弹簧吊着物体(弹簧被拉长,物体不下落)、手提水桶(肩会向下倾)等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形象的语言,甚至让他们亲身体验。如人拉车时当绳子突然断开,人会向前倾倒这一事实,从而知道车的确也在通过绳子向后拉人,从而正确理解了力的本质。

二、遵循“迁移规律”,整合教学内容

事物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生对于某些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总会影响另一些物理知识的学习,在教育心理学中这叫做“迁移”。如果先行学习能促进后续学习那就是正迁移,反之为负迁移。那么在我们组织教学内容时,如何才能正迁移、尽量避免负迁移呢?

(1)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正迁移。一个完整的物理概念或一条严密的物理规律的建立,有一个发展过程。例如,密度的概念是在初中“质量”、“密度”、“密度的应用”和“测定物质的密度”,以及在学过“物体的热膨胀”后才能得到逐步完善;质量的概念只有在通过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和质能联系公式以后才能对质量有较完整的理解。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决不能一味地追求概念和规律的“严谨性”,而应当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教学的阶段性,逐步加深加宽,决不能好高骛远,加重学生负担。

(2)寻求教学内容的共同因素,组织正迁移。有些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共同因素是很多的,且共同因素越多,迁移效果愈好。例如,功率和速度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但它们共同的因素都是表示快慢。如果我们将速度的概念弄得很清楚了,功率概念的建立和学习就不会费太大气力了。又如,力学中有各种不同的物理量(速度、压强、密度、功、机械效率等),看起来它们并没有太多的共同因素,但仔细琢磨,在如何学习这些物理量的方法上都存在着很多的共同因素。一般地都是要弄清下面几个问题的,即为什么要引入这个物理量?它是用来说明或解决哪类物理问题的?如何定义这个物理量?建立这个物理量的方法是怎样的?它的定义公式如何、有何物理意义?它的单位怎样?它与其它类似的物理量有何异同、有何联系?等等。如果我们在组织学习物理量时从一开始就经常按照这些共同因索进行教学,无疑地将使他们不仅能较快地掌握这些物理量,而且将会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对比辨析,排除干扰促使正迁移。在物理教学中有些物理概念看起来很相似,但其物理意义却不相同,这就要求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学生往往根据速度的定义误认为速度就是路程,速度大路程就一定长。同样地,他们也往往误认为压强就是压力,压强大压力就一定大;对于物理公式,他们往往不注意它的物理意义,错误地把它当作一个单纯的教学公式加以应用。在讲完密度定义式和压强定义式后应该以它们为例,强调一下物理公式从形式上看来是一个数学公式,但它有自己本身的物理意义。牢固理解和掌握上述概念,对于今后学习比热、电阻等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很有帮助的。

三、不断创设并解决认知“冲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知识,由有兴趣进而产生追求探索的心理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常常要合乎逻辑地设计一个又一个学生不易解决的实际问题,制造一个又一个迫切需要寻求答案的悬念,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教育心理学上所谓的认知的“冲突”。那么,此时教师的启发就是到了一个最有效的时机。

例如,在讲授九年版物理课本“比热容”这一节课时,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比热的单位、比热的物理意义是重点又是难点。水的比热较大,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学生亦感到不好理解。要在45分钟的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为此,教师可以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他们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求学生观察:在同样吸热的情况下,质量(50克)和初温(21℃)都相同的水和煤油哪一个先升高到同一末温(41℃)?观察结果表明,煤油的温度先升高到41℃。然后请学生思考:为了使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给哪一个加热的时间需要长一些?(给水加热的时间较长)接着追问: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等?若不相等,哪一种物质吸收的热量较多?哪一种物质吸收的热量较少?从而得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进而建立起比热容的概念。再通过与密度单位的类比,引导学生得出比热容的单位。通过对比热容表的学习,反复复习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以及比热容的正确读法和写法,让学生领会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然后,再要求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关于比热容的知识,计算“50克煤油温度从2l℃升高到4l℃需要吸收的热量”。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又解决了在新课引入中所提出的问题,做到了前后呼应,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成功后的满足,又为下节课“热量的计算”的学习作好了迁移的准备。

上一篇:石化行业:追溯,让信息化先行 下一篇:“动、乐、爱”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