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活力的融合

时间:2022-08-09 07:48:24

生态·文化·活力的融合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即长江三峡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对建筑与环境的合理规划、生态建筑的理念做了一个简单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万州;生态理念;山地文化、三峡文化、水文化、石文化

引言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也孕育了几千年华夏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江两岸出现了森林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绿化长江保护母亲河”成了十几亿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呼唤。

三峡,雄奇、秀丽、险峻,是大山大水独特形态的豪迈展示,是中华版图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唐代大诗人李白经过这里留下了优美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使白帝城更加出名。

1、工程概述

本项目位于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心,“上束巴蜀,下扼夔巫”,素有“川东门户”之称。是长江一颗璀璨的明珠。

万州,因“万川毕汇,万商云集”而名,因“帆樯栉比,百货鳞集”而兴,是一座富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一座兼具山城之美和江城之秀的城市。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经过几千年不断的更新演化,万州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地域特征鲜明的巴文化、长江及三峡文化、滨江山水文化、码头文化。

长江三峡文化创意产业园,总规模达35万m2,集三峡文化艺术中心、碳汇中心、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重庆文化物流中心、新闻出版中心、文化休闲旅游产业于一体。势必将成为万州核心的生态基地、文化基地和传媒基地。

项目用地山峦起伏,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呈不规则的“U”字型,形如一把太师椅;中部为市民广场,西面正朝长江,视野开阔,东面为山地、区行政中心,背山面水,地理条件优越;场地最小标高184.11,最大标高228.09,场地最大高差近44m。

地块周边主要有两个重要的,特征鲜明的建筑物:区政府办公楼、三峡移民博物馆区政府办公楼,采用的是典型的现代行政办公楼立面形象;结合大台阶的空间体量塑造手法。

三峡移民博物馆采用“三峡石”的设计概念,形体棱角分明,折线较多,雕塑感强。

2、场地分析

通过地形地块的分析,该项目场地具有如下特征:

(1)紧邻南滨路,背靠万州区行政中心,地理位置优越。

(2)地形呈U字型,中间为广场,地势最低,为山地地势较高;地形富有特色。

(3)周边建筑均为现代建筑,其中三峡移民博物馆为独特的“三峡石”形态。

3、设计理念

结合长江流域的整体生态理念;三峡、万州的地域文化;周边建筑和场地关系,以及建筑的功能特征;我们提出“绿丝带”的设计理念;将生态・文化于活力大融合。结合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表现,艺术性地处理各种要素之间的组合。因地制宜,生物多样性。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种类,力求景观和种类的丰富,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创造不同的功能,空间形态意象表现山水相映,体现自然生态形像;绿带景观交织园区,形成完整的绿地系统;各区具有不同园区功能和景观形象特色;主体建筑引导校园区空间的变化;从而使空间和景观特色利用地形高差,打造一层层的台地屋顶公园,形成独具特色的“绿带公园”,如同飘动着的绿色丝带轻轻的降落到基地之中。

4、整体布局

根据地理位置关系,功能需求,场地关系及地形高差;将建筑布局围绕中心广场展开,并正对行政办公楼与长江水湾之间形成开敞的逐级抬升的中轴线,体现场地的“气场”和空间序列的基地张力。同时将建筑沿山体等高线呈带状展开,并做成转折形态,一方面契合“绿丝带”的设计理念,同时又与基地中“三峡石”形态相呼应(见图3)。

左右呼应的带状建筑正好强化了“太师椅”空间形态,形成中国传统风水意义上的“宝地”,而左边建筑略高,右边略低,也印证着“左青龙,右白虎”之说。

设计将带状空间根据场地高差进行分解,形成层层的台地,展现建筑的基地特征和有机的形态;同时在带状建筑中形成带状的中庭空间,形成建筑内街,在内街又形成空间节点,塑造张弛有度,层次丰富,富有特色的空间序列;将带状空间的特征展现无余。

为了将过大的体量进行分解,满足功能和空间上的需求,将带状建筑沿纵向,垂直等高线方向设计纵向的交通通廊,采用玻璃体进行解构,使得建筑物形成独特的几何形特质,与基地在协调中形成棱角,使建筑更富有识别感。

整个项目功能含括碳汇中心、大型现代书城、新闻出版中心、文化物流中心、三峡文化艺术中心、新媒体创意中心、长江沿岸高校文化科研中心和创意人才培训基地各区域沿着带状空间依次展开,如同明珠串联在空间的“带”上。

半围合的带状空间恰当的强化了中心的广场和中轴,让整个场地清晰、明了,如同双手捧起的“宝盆”。

5、设计构思

5.1 生态之园

功能:打造约5万m2的碳汇交易中心;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趋严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使命。随着国际谈判进程的不断深入,以购买林业碳汇信用抵消工业碳排放的履约方式,己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并成为当前国际碳交易市场中较为活跃的组成部分。为顺应国际趋势,履行大国责任,2011年我国国务院通过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方案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在我国要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生态之园的碳汇交易中心势必引领“低碳经济”开发、发展之潮流。

体量:基于对设计理念的遵循,充分分析场地关系,体现生态建筑的地貌特点,设计在建筑体量上进行精心的考虑,将建筑进行分解,融合,利用地形的高差;将建筑的部分体量完全融入地形之中;既节约了土地的利用;减少高大建筑体量对场地的影响,让建筑有机的融入环境之中。这样的建筑体量模式,一改建筑标志性、张目性、压迫性的设计方式,以谦逊的模式打造生态自然的建筑形体。

绿色:采用全方位的绿色屋顶,将建筑打造成环境优美、绿意盎然的台地公园;并将观光、游玩、健身、娱乐等多重功能融入屋顶之中,在改善建筑自身生态环境,节能、环保、舒适的条件下,提供优美的城市共享空间。体现建筑“绿色”的主体。

5.2 文化之园

功能:项目三峡文化艺术中心、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重庆文化物流中心、新闻出版中心、文化休闲旅游产业于一体。将成为万州核心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休闲基地。

建筑形态:建筑形体活跃、动感,独特;既有水的动感,又有石的棱角,还有山的层次;将万州的山、石、水的文化融为一体;建筑细部,材质也处处体现文化建筑的独特风格。

5.3 活力之园(见图4)

万人广场:对项目用地中央4万多平米的中心广场进行精心打造,形成以巨型音乐喷泉、水幕电影、表演大舞台、下沉商业广场、市民休闲文化广场为主体的极具活力的“万人广场”。

活动空间:在中轴线上,区府的正前方,利用场地高差,形成两个台地的观景平台,为万州市民提供一处远眺长江,娱乐休闲的好出处。

建筑之间:充分打造广场、中庭、内街等步行公共活动空间,与万人广场连成一体,形成更大的,更有层次的“广场”建筑顶面的“绿带公园”也是人们休闲活动的好场所。

中庭内街:打造带状的中庭内街;形成互动的共享空间,提升空间的活力;同时能够切薄建筑,满足自然通风采光要求;创造一种给人深邃的纵深感的空间并诱发人,产生走向尽端的心理,也为文化传播提供带状的展示空间。

创意空间:建筑内部和四周形成具有活力,特色的空间形态;激发人们的创造想象力,为文化创意园提供富有创意的空间。

5.4 和谐之园

作为文化建筑,建筑自身也就是一个文化符号,传递着人文精神。

本项目旨在创新与传统、城市化与自然、建筑与环境、工作与休闲、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取得平衡;探寻一条通往和谐城市的一种途径。

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保持清醒和自觉,对地域文化的充分尊重,并注入全新的、现代的理解;将万州的山地文化、三峡文化、水文化、石文化进行新的诠释和演绎。

6、结束语

通过对项目上述方面的整体打造,使得该项目具有深厚的生态人文内涵,又活力四射,形态独特、优美;形成万州一处具有非凡魅力的城市空间;同时也成为文化观光旅游的重要城市名片。

上一篇:建筑安装工程深化设计的必要性及组织工作 下一篇:浅谈水污染的现状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