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09 09:54:50

谈“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和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协作,完成既定任务。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2-0000-02

一、引言

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是技术工人、应用人才,教学目的是学以致用。“任务驱动”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教师以引导者、导师的角色,设计和分析情境,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同时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去完成。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分析情境、理解知识,用计算机操作来完成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能让学生更易、更透、更活地掌握教学内容,而且也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任务驱动法中“任务”的提出

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任务”作为学习的动力或动机,对它的设计非常关键。因此,设计“任务”时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任务”的设计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兴趣了,你的课堂也就成功了一半了。例如,Photoshop课中有一节图像处理课,先抠图,调整,再与另一个图像组合成一幅新的图像。我在课堂上先展示多幅通过Photoshop合成的我与明星的合照,吸引学生眼球,问学生想不想拥有与明星的合照,学生反响强烈,对接下来的内容很有兴趣。然后我介绍制作合照步骤,再把学生在课前准备的照片发给学生,同时把一些明星照片也发给学生。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整节课便水到渠成了。

(二)“任务”的设计要结合学生实际,设计阶梯性“任务”

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差,挫败感强,大多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作为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充分的了解,设计出具有阶梯性的“任务”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不会因为太容易完成而失去动力,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而丧失兴趣。在设计任务时,可选择一些“伸缩”性较大的主题,例如用Word制作小报,对能力弱的同学目标放低,而能力强的同学可以使用艺术字、文本框、图片等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作品。评价时,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品都予以展示,师生共同提出闪光点和待改进的地方,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以及前进的动力。

(三)“任务”的设计应具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自己上机是来做什么的,明白本节主要完成什么任务。任务明确后,教师应该恰当的引导学生来完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贯彻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留出创新的空间,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Powerpoint教学,课程结束时,我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创建一个名为“我的理想”的演示文稿,要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音画适当搭配、角色进出得当、切换自然。这就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留下了充分的余地。从收回的作业中,我发现,学生的作品不拘一格,反映出他们不但掌握了教师要求掌握的关键内容和方法,而且在很多操作细节方面上、灵活变化、自由发挥,真正实现教师教学目标,并且培养了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

三、任务驱动法中“任务”的实施

任务提出以后,如何组织实施?实施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从四个方面探讨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是如何应用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时候,根据教学内容,将做好的作品展示给学生,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创造思维,从而为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基础。在Flash教学中,每涉及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播放一些涵盖了本知识点的有代表性Flash作品,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去,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例如,讲解“动感相册”这个实例,首先在大屏幕上演示已做好的“动感相册”动画,并同时也提醒学生通过学习自己也可以把自己的相片做出这样有趣的效果。学生们被屏幕上神奇、动感十足的画面所吸引住,想动手操作的欲望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然后,把任务呈现给学生,由于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都被调动起来,才使得后面知识点的讲解时他们有兴趣听,学习起来乐此不疲。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得整节课的教学不是在被动灌输中进行的,而是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完成的。

(二)提出问题,分析任务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地巧妙地对教学情景中发生的现象进行质疑、启发和帮助,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找出哪些是旧知识点,哪些需要学习的新知识点和新技能,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方式的发展与学习方式的形成。在Flash教学中,讲解制作“游动的鱼”这一课时,给出任务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结合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请个别学生进行演示。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适时地提出演示学生的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找到问题所在,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可以让学生自主去思考,让学生在尝试创作过程中找到答案,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

(三)积极引导,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法。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网上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作品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每节课结束以后,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对能按时按质完成任务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褒奖,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反过来会进一步地激励学生去探究性地完成新的项目,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强大动力。在作品展示的同时也可以对学生在操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从而让学生巩固本课的知识点。

四、任务驱动法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以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总之,中职学校是以实用性为根本目标的,特别是计算机课程,操作性非常强,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但是一种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不断的进步,将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任务驱动教学法必将会融入更多的内涵,使它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蒋友明.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初探[J].现代技能开发,2003,6:38-39

[3]王吉庆.任务驱动之我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7

上一篇:浅析如何运用开放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下一篇:如何在少儿舞蹈课堂中体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