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怎样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

时间:2022-08-18 01:24:51

浅析怎样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

【摘 要】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一经Bandura.A.提出,便引起广泛注意,有许多心理学家也对此进行了研究。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对教育发展的重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也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教师自我效能感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行为,导引着教师知觉到自身的教育行为与结果,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学业和个人成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教师

Bandura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体统中起主要作用,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最早由阿穆尔(Armor)和伯曼(Berman)发起,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在理论上则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概念。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成功完成教学的能力的信心。

一、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张鼎昆等人(1999)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对个人的行为选择、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等方面作用明显。

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日常生活中,人们时时处处都不得不做出决定,怎样行动以及持续多长时间。一个人对自我效能的判断,部分地决定其对活动和社会环境的选择。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景,而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干的事。影响人们选择的任何因素都会对个人成长造成影响。在行动中,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培养积极的承诺,并促进胜任能力的发展。

其次,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越具有力度,越能够坚持下去。当被困难缠绕时,那些对其能力怀疑的人会放松努力,或完全放弃;而具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人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

第三,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的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有充分自我效能感的人将注意力和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

教师效能感的作用也相应的表现在这三个方面:积极参与教学的动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影响教师对待教学困难的态度;自我效能感影响教师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对教师的潜能发挥起关键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更能适应环境,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工作中会更加乐观、自信,敢于向工作中的各种困难挑战;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往往表现出在教学中行为退缩,惧怕困难。

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Woolfolk和Hoy(1990)的研究发现,当一个教师认为其他教师有高成就目标,感觉到学校的风气健康有序时,其个人教学效能水平就高。比如,有的教师看到与自己相近的教师成功能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增加了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但看到与自己相近的教师失败,尤其是经过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成功的希望也不大。国内也有研究表明,学校的风气、师生关系等因素对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有显著的影响。

个人因素的影响。其一,根据维纳(B.Weiner)的研究,人们常把行为的结果归因于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等四大因素。Nichlls 指出,若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则大大增强自我效能感,但若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一个教师最初教学行为的成败对教师自我效能感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成功的体验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尤其是在教学刚刚开始时的失败, 因其不能反映出努力的不足或不利的环境因素,容易使教师归因于自己能力的不足。但由于归因不同,不同的教师受影响的程度并不一样。对于先前已经具备很强自我效能感的教师而言,偶然的失败不会影响其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他们更有可能寻找环境因素、努力不足或策略方面的原因。这样,失败反而能提高其教学信念。其二、自身的情绪和生理状态。根据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 当教师动机的强度超过最佳水平时,随着强度的增加,行为效率不断下降。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焦虑水平会使人低估自己的能力,降低对结果的期望值。

三、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措施。

增进教育的有效性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首要目标,而教育有效性与教师教育行为的有效性有着直接的联系。研究表明,教师自我效能感不同,会相当大程度地影响到他们的具体行为。所以怎样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就成为增进教育有效性的必然条件。我们应该跳出只重视对教师专业学科知识的更新和拓展以及职业道德的说教的圈子,走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信念的路线。现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教育现状,就这个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建立健康的学校风气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健康的学校风气和师生关系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重视,协调好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使教师处在一个宽松、合作温暖的积极的学校风气之中。

学校给教师提供平台,各部门与各学院教师之间可以定时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讨论,全体教师在与其他同事的交流中,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样不仅可以分享别人的教学经验,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以学院或者跨学院结合,由有经验的教师组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可以针对具体事件或者课堂进行讨论,也可以总结以往经验,得出更好的师生相处之道,这样对教师走近学生和教师本身的教学效能感都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教师要会正确归因。

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使之有利于教学效能感的提高。一要培养教师个体自觉的归因意识,采取及时反馈、强化等方式使其形成积极稳定的归因倾向来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避免教师个体形成习得性无助;二要学会正确归因,对教学的成败进行归因时,要实事求是、客观、全面,既要从教的方面找原因,也不可忽视学的因素;既要注意到成功中的客观因素的促进作用,也要注意失败中主观上的原因。学校也可以对教师进行团体归因训练的方法,组织教师分析、讨论教学中的困难、挫折,找出克服困难的方法,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

(三)培养适当的动机水平。

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最佳工作效率的动机水平为中等,但因工作复杂的程度而略有差异。研究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随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容易完成任务。适度的动机水平,易于维持个人对工作的兴趣和警觉,同时减少焦虑对工作的不利影响。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也应当保持适当的动机水平,这样有利于保持良好的教学心态,从而增强教师教学效能感。

参考文献:

[1]赵福菓;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若干因素的相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2]王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效能感、教学动机和职业紧张应对的影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李宁,张贤蓉,刘奕秋;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实证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上一篇:和谐视域下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与... 下一篇: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沟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