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网络事件研究评述

时间:2022-08-09 04:30:18

国内网络事件研究评述

近几年,各种网络事件层出不穷,学术界对网络事件或新媒体事件研究成果数量很多,下面基于文献分析的方法,对近年国内网络事件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评述。

网络事件的定义和研究视角

学界对网络事件或新媒体事件并没有形成一致的定义。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的定义,多集中于网络事件的传播载体、传播内容和传播范围。也有学者从社会运动角度考察网络事件,如杨国斌提出,“网络事件是勃兴于中国的网络公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①这种研究取向将网络事件放在公民社会中社会运动的框架下进行研究,强调网络事件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功能。但是,并非所有的网络事件都可以放在社会运动的框架下考察,诸如“芙蓉姐姐”、“杜甫很忙”之类的文化事件,似乎并不属于社会运动的范畴。另外,这类研究很难解释为什么特定的某类情感诉求和表达会促进某一网络事件的讨论,却无法促进其他的网络事件讨论。同时,这类研究过于关注传播者的话语修辞和情感动员,忽视了网络事件中受众的心理机制和选择行为。

另一种研究取向延续了勒庞开创的群体心理学研究传统,将网络事件看成群体的非理,是一种社会病态现象,需要严加防范和管理。如郁彩虹提出:“网络公共事件,在广义上是指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并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事件;狭义上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响应,对社会政治稳定造成影响的群体性非正常事件。”②但是,网络公共事件并不一定是对社会政治稳定造成影响的非正常事件。将网络事件看做对社会政治稳定造成影响的群体性非正常事件,或直接将网络事件等同于,反映出对网络事件的偏见。究其原因,是研究者在研究之前已经预设了网络事件是负面的的研究立场。站在这种立场观察网络事件,看到的只能是网络恶搞、人肉搜索、网络暴民、群体极化、网络谣言等现象,而忽视了网络事件在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扮演的积极作用。

还有学者将新媒体事件放在戴扬和卡茨提出的媒介事件理论框架下进行研究。韩敏认为:“新媒体事件是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开放式媒介技术为基础,通过公民新闻运动产生的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媒体事件。”③这一定义将网络事件与戴扬和卡茨提出的媒介事件概念联系在一起,有不少学者认同这种趋向。网络事件与媒介事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即媒介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威力,正如戴扬和卡茨所说:“电视事件的时代不仅是一个如本杰明所说的再生产与原生产同样重要的时代,而且是一个再生产比原生产更加重要的时代。”④但需要注意的是,戴扬和卡茨提出的媒介事件是以电视媒体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者只有对戴扬和卡茨的研究结论进行验证和创造性转化,才能用这一分析框架研究网络事件。

网络事件的分类

网络事件有多种分类方式,分类标准取决于研究取向。将网络事件视为网络,汪建昌将网络事件分为有矛盾基础的网络和无矛盾基础的网络;易触发街头事件的网络和不易触发街头事件的网络;有组织—有直接利益诉求、有组织—无直接利益诉求、无组织—有直接利益诉求、无组织—无直接利益诉求四类。⑤这种分类需要对分类指标做出整合,使不同类别的组合能够对网络事件做出有研究价值的划分,否则这种分类可以无休无止地分下去,却对我们理解网络事件产生不了太大的作用。

有学者对常见的网络事件进行了划分:民族主义事件、权益抗争事件、道德隐私事件、公权滥用事件。⑥并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网络事件的主要表现类型也不尽相同。但这一分类方法显然没有涵盖网络事件的所有类型,而且各种类型的网络事件之间既有交叉,也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

还有学者从社会话语分析角度对网络事件进行了分类,⑦根据这一划分标准,网络事件可以分为:国家(民族)话语,主要体现为重大政治事件、重大社会事件、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等;公共性话语,主要体现为网络舆论监督、社会运动事件、社会道德伦理讨论等;民粹主义话语,如网络人肉搜索、网络恶搞、网络暴民与网络审判、民族主义等;文化话语,如文化名人、文化现象、文化反思与文化讨论等。从社会话语角度对网络事件进行分类较有新意,但这几种话语并未涵盖所有类型的网络事件,而且在一个网络事件中可能同时存在几种不同的社会话语。也可能在事件发展演化过程中,随着公众讨论议题的转变,事件的话语性质会发生变化。同时,网络恶搞现象似乎不属于民粹主义话语,而更接近于文化话语一类。

网络事件的传播阶段和传播模式

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网络事件传播阶段和传播模式。范明献提出,“网络事件舆论的形成模式为,首先是网民上网发帖,引起网友的评论热议,网站将帖子置顶或放在首页,由此引发更多的关注和讨论,在引发传统媒体的报道和讨论后,事件成为热点事件”。⑧汪建昌提出了相似的模式:首先,通过讨论引起网友话题聚合,随着讨论增加而出现公共舆论,意见领袖开始引领舆论风向。最后,传统媒体开始与新媒体进行互动,使得事件成为热点事件。⑨钟瑛对160起网络舆论事件进行分析后提出,网络事件的传播模式呈现出葫芦状模式。起初,某家媒体发掘信源;然后各媒体开始传播;在经过多家媒体共鸣后,形成事件舆论,并向社会各方扩散其影响。⑩

网络事件的传播阶段有三阶段说、四阶段说、五阶段说和六阶段说等多种观点。三阶段说认为舆情有发生、变化、结束三个阶段。金兼斌认为,网络舆论有三个演变阶段:首先,是议题的出现阶段;然后,是议题的存活阶段;最后是议题舆论的走向阶段。也有学者提出四阶段说。刘毅认为,舆情演化中存在涨落规律、序变规律、冲突规律和衰变规律。还有学者提出五阶段说,认为网络事件舆情有散播、集聚、升华、延续和终结五个阶段。

其实,具体将网络事件的传播过程划分为多少个阶段,并不具备太重要的学术价值,各类网络事件的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不尽相同,即便在相似的事件中,各个阶段的出现时间、持续时间、阶段之间的划分也并不清晰,事件的传播过程也不一定是线性的传播方式。阶段的划分可以帮助学者们了解网络事件的传播过程,但学者们需要具体研究网络事件传播过程的结构、传播中的互动关系、信息流向和影响流向等问题。

注释:

①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年第9期

②郁彩虹:《网络公共事件的发展态势和应对策略》,《唯实》,2011年第8期

③韩敏:《商议民主视野下的新媒体事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3期

④【美】丹尼尔·戴扬 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⑤汪建昌:《网络:舆论生成与政府决策》,《中州学刊》,2009年第6期

⑥邱林川 陈韬文:《新媒体事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⑦郑恩:《新媒体事件的话语生产类型及叙述模式》,《当代传播》,2011年第6期

⑧范明献:《传统媒体对网络事件传播的舆论引导》,《当代传播》,2010年第2期

⑨汪建昌:《网络:舆论生成与政府决策》,《中州学刊》,2009年第6期

⑩钟瑛 余秀才:《1998~2009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及其传播特征探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4期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上一篇:灾害事件新闻生产的结构性失衡 下一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探讨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