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突发事件的对外报道策略

时间:2022-07-20 03:29:31

【摘 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发生在中国的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国际媒体的常规关注点和重要报道对象。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国内突发事件的国际传播呈现出四个新变化:时效性加强、消息源扩大、关注度提高、可控性下降。因此,从跨文化的视角思考国内突发事件的国际传播的传播理念、操作方式、指导原则、传播内容等方面的得失,并探索可行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突发事件 国际传播 对外报道

一、国内突发事件的对外报道策略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人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关心与自身现实生活、现实利益相关的新闻,对于那些在地理上离自己很远的新闻也有产生浓厚兴趣的可能。

从2003年“非典”报道开始,中国的突发性事件在外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分量越来越重。近年来的汶川地震、7・15事件、央视大火案、玉树地震、甬温铁路特大事故等等突发性事件都进入到外国媒体的视野,被各国的主流媒体报道。

能够引起国际舆论关注的国内突发事件大多是社会安全事件,并且绝大多数是负面新闻。“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受众对于负面消息总是抱有热情,为了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媒体总是把精力集中在揭丑上。处理这些敏感事件,做好国际传播的应对,十分必要。

在互联网时代,媒体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媒介内容的多样化、碎片化传播,使受众在媒介内容中,很难获得有意识的较为系统的信息和深刻的思考,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利用好各种媒体传播中国声音变得更加迫切。

从经济角度来看,做好国内突发事件的国际传播,投入产出比较高,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对于国内突发事件的报道,在地理上国内媒体具有优势,在文化上国内媒体从业人员几乎不存在跨文化交流障碍。更要看到的是,如果对于国内突发事件的报道,国内媒体存在漏报、错报,而国外媒体进行了报道,那么无疑将会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

二、国内突发事件对外报道的新变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突发事件的国际传播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时效性加强

互联网、手机通讯、海事卫星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消息的传输更加快捷。任何记录突发事件的相关文本能够轻易地通过互联网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只要有一个移动电话,合适的目击者就可以通过媒体的平台向受众讲述现场实况。突发性事件报道的速度在不断接近事发的第一时间点。

2、消息源扩大

公民记者成为新闻传播的新力量。例如,2009年央视新楼发生大火,在北京的外国游客拿着自带的高分辨率摄像手机,记录下火灾过程,并且将这段视频上传到了美国CNN的I report网站上。在突发事件现场的公民记录影像并通过网络传输给媒体,扩大了消息来源,也削弱了政府对新闻的控制力。

3、关注度提高

随着现实层面中经济、政治、文化、人员的跨文化交往在深度、广度上的延伸,外国受众对中国的了解有所增加,对中国的事情更加关心。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新闻正日益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与世界连接的交流途径,甚至是生活方式。

三、国内突发事件的对外报道策略

国内突发事件的国际传播必须具备一定的策略,这要借助跨文化传播视角去做理论上的分析。“根据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努力方向,就是要从话语的生产、控制和能力层面做出积极探索,构建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话语体系,积极服务于中国对外传播和对外交往的实践,寻求中国国际话语的自主性和影响力,同时,培养高素质的跨文化传播队伍,加强对外传播平台和传播内容的建设,做好跨文化传播的议程设置……”①这种理念对于探索国内突发事件的国际传播策略具有建设性意义,现从传播理念、操作方式、指导原则、传播内容等方面探索一些可行的策略。

1、确立积极态度

国内突发事件不可能通过国内管制而减少负面影响。正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说的:“我们必须要说话,而且要让别人听到。如果我们现在不这样做,别人会替我们说话,谎言就会不由自主的从他们的嘴巴里说出来。必须找到说我们自己的话的途径,说给那些想听的人。”②因此,从传播理念上,我们要确立积极的态度,要主动地把新闻报道的技能和艺术融合在媒体的报道中。

2、调整媒体规则

西方是“留面子”的文化,是消极的面子,正如中国的俗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是,中国是“给面子”的文化,是积极的面子,中国人希望对方主动给予积极评价。“中国要想在西方新闻话语里找到面子,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以西方的公平、正义、平等等竞争规则和新闻专业主义媒体规则来解读其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不是寻找西方赞许或者批评了什么,而是体验西方的话语由什么东西所主导,在怎样的语境中构成,发现其中的矛盾与问题,通过实现西方式的消极面子,来得到中国式的积极面子。”③随着我国新闻环境的开放,国内对于新闻的评价标准也越来越国际化,客观、平衡、公正等评判标准是中国媒体所肯定并且践行的。因此,在国际传播中,我们要把中国媒体的国际化规则体现出来,传递出去,逐步消除外界对中国媒体的误解。

3、消解驯化效果

“所谓‘驯化’的原则,便是用西方的认知框架把难以认知的中国事件转换为意义载体,在中国的客观现实与西方的主观现实之间取得平衡。”④要取得这种平衡,可以在价值观念上寻求路径。在美国学者赫伯特・甘斯所著的《什么在决定新闻》一书中,提到了美国的新闻中的恒久价值,总的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民族优越感、利他的民主(新闻暗示出政治首先遵循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的原则)、负责任的资本主义、小城镇的田园主义(对自然的渴望和对“小”的向往)、个人主义、温和主义(不过分),等等。这其中也有一些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一致的内容。例如温和主义,与中国人崇尚的“中庸之道”,在某些方面是可以融通的。在新闻报道中,能够基于价值观上的一致而做出求同存异的报道,将会是高水平的跨文化新闻报道。

4、传播有效内容

国际新闻的本质归根结底还是新闻报道。只是,由于其中跨文化的因素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必须在报道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受众的解码能力。“接受者并无义务需要原封不动地接受或者解译讯息,他们实际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视野,通过变通或对立的解读来抵御意识形态的影响。”⑤这样可以有效缩小编码和解码的差距,因此,在国际新闻报道中要尽可能用浅显的语言来表达。语言越具体越有力,具体的最高境界是外国受众在报道中能够与自己现实生活中的见闻相联系。

5、改进报道技巧

目前,我国的国际报道理念和报道技术都在逐渐向世界一流媒体看齐,但是就报道理念和报道手法来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就报道技巧而言,能够改进的方面还有很多,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借鉴。第一,大量使用对比体现变化,有效说明问题。第二,用关键、准确数据说话,提高专业水平和报道力度。第三,报道生动事例,讲好中国故事。第四,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采访对象,使用不同立场的引语。外媒在做国际报道时,常常会采访一位来自国际组织的专家,这点是值得学习的,有利于体现报道的中立性、客观性,赢得境外受众的好感和信任。第五,巧妙使用引语,实现事实和观点分离。

结语

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发生在中国的突发事件已然为国际媒体所不能忽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突发事件的国际传播呈现出时效性加强、消息源扩大、关注度提高、可控性下降等新特点。因此,从跨文化的视角,思考国内突发事件的国际传播的传播理念、操作方式、指导原则、传播内容的得失,探索可行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外报道中,媒体从业人员要做到确立积极态度、调整媒体规则、消解驯化效果、传播有效内容,这是现代国际传播应具备的要求,也是中国跨文化传播极为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①孙英春:《跨文化传播研究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J].《攀登》,2010:171

②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5

③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38

④Cohen,A.A.,M.R.Levy,I.Roeh&Gur-

evitch(Eds.).Global Newsromms,Local Audiences:A Study of the Eurovision News Exchange.London:J.Libbey.1996.Berger,P.L.and T.luckmann,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A Tre-

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

e.London:Penguin Press.1967.

⑤[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 著,祝建华 译:《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30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10级广播电视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浅析媒介融合对新闻舆论调控的影响 下一篇:“免费美容”宰客被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