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事件新闻生产的结构性失衡

时间:2022-01-23 06:40:04

灾害事件新闻生产的结构性失衡

媒体不仅要注重灾害发生后信息的及时,更要在日常报道中加强危机防范的宣传和教育,提升公众防灾抗灾的意识和素养。

在灾害事件中,人文关怀是第一位的,对灾难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开则是最大的人文关怀。汶川大地震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和媒体对灾害的报道赢得了广泛赞誉,成为此后我国突发灾害新闻报道的典范。然而,综观近年来我国媒体在诸多灾害事件中的作为,仍存在些许问题。在各种灾害事件频发的现代社会,笔者以为,媒体在灾害事件的新闻生产方面,应在宏观层面转变思路,不仅要注重灾害发生后信息的及时,更要在日常报道中加强危机防范的宣传和教育,提升公众防灾抗灾的意识和素养。

结构性失衡

当一些大的灾害事件发生后,在媒体上,几乎其他所有新闻事件都显得黯然失色,甚至完全被媒体所忽略——就像迈克尔·舒德森所写的,在1994年9月,当在白宫的草坪上发生飞机坠毁事件后,“其他新闻都消失了”。①

媒体对灾害事件进行高密度集中报道,尽管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但同时也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问题。譬如,随着新闻故事化趋势的蔓延,一些电视媒体对灾害现场中悲惨的镜头进行剧情化处理,构建媒体景观,或者出现死者尸体的特写镜头,制造恐怖;或者对罹难者亲属极度悲伤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反复给以特写镜头,渲染悲情气氛。②还有学者认为,许多媒体对灾害事件过度炒作,表现出一种“节日狂欢”的热情。③

与灾害发生后媒体集中大规模报道的“盛况”相比,当灾害已然过去,媒体的注意力则完全转移,取而代之的往往是连篇累牍的娱乐报道或新闻炒作。笔者将这种灾害发生后媒体大规模集中报道,而当灾害不再时媒体不闻不问的报道格局,称为灾害事件新闻生产的结构性失衡。这种结构性失衡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媒体,如同世界卫生组织前驻华代表Bekedam所说:公共卫生领域就像一个空房子,在没有敲门声的时候不会被人注意到。换句话说,只有当“敲门声”响起时(灾害事件发生时——笔者注),媒体才会蜂拥而至,掀起报道热潮。

媒体传播的知识是人们了解社会的基本经验和来源。媒体对灾害事件报道的结构性失衡,给公众营造出一种灾难“匆匆而过”的虚假景象,而遗忘灾难是“真正的死亡”,④因为很可能是,旧的灾难刚刚过去,新的灾难随时降临。

媒体从业者有自己的新闻生产常规,有对新闻价值判断的尺度。按照休梅克与里斯的说法,⑤新闻生产过程受到由外而内多重要素的影响,由外而内依次为:意识形态、媒介外部层、组织、媒介产制惯例和个体。媒体人已习惯在工作常规中按突发性、重要性、新奇性等标准甄选“更有价值”的新闻事件。照此标准,灾难事件降临时,其新闻价值最大,而当灾难过去,再无关注的必要。对媒体机构而言,它们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显然要不停地追逐新鲜离奇的事件,以获得受众关注。但是,在理想状态中,最大限度地防范或避免灾害发生,无疑对公众最为有利。媒体寻求的是常态生活的断裂和异化,而防灾减灾的意义在于尽可能维持和延续人类社会的正常状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只有在灾害发生后才会出现最大限度的重合,这就是为什么媒体会极度偏爱抗灾救灾新闻,而忽视未雨绸缪的防灾抗灾报道的原因。⑥

危机防范报道的意义

灾难是一种危机。斯蒂文·芬克(Steven Fink)认为危机的发展存在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潜伏期,这是危机防范的最佳时期,因为任何危机,事先总有蛛丝马迹可循。第二阶段是突发期,是四个阶段中时间最短但感觉最长的时期,它可能在瞬间发生,对人们产生严重冲击,甚至导致社会失序。第三阶段是蔓延期,这是一个较长的时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危机造成的损害。第四阶段是解决期,解决危机的突发造成的各种损失,人们从危机的阴影中解脱出来。⑦

危机发展阶段论启示我们,媒体可以而且有必要对灾难进行预警。在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预警已成为媒体的重要工作。这些国家极为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注重加强对公众的危机教育,增强防范意识。这种理念被贯彻在媒体的日常实践中。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涉及公众生命财产的异常情况,媒体就积极行动起来。“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⑧事实证明,媒体危机防范报道对预防灾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9年5月15日,我国《青年参考》转载英国《金融时报》总编辑莱昂内尔·巴贝尔的文章,写该国财经媒体因未能及时发现全球金融危机提出预警而遭指责,媒体被认为“疏离职守、心不在焉”,记者、评论员和编辑则被批评“未能警告毫无戒心的民众灾难即将到来”。尽管作者自问“这些指责合理吗?”但最终作者写道:“无可争议的是,财经媒体本可以做得更好。虽然记者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他们仍有能力成为‘乌鸦嘴’,对灾难提出预警。”

西方国家媒体对灾害预警的重视更体现在日常新闻报道的运作中。媒体将传播科学新闻和信息作为重要职责,辟出专门版面或空间,刊载或播放减灾防灾、科学普及等方面的内容。在英国,主流报纸将科学新闻作为常规性报道议题,还开设专门的科技栏目,或开辟科学专刊。日本规定电视节目中科技类节目的播出时间必须占到总播出时间的15%;在美国,这一数字达到20%。⑨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非常注重媒体对灾害的预警功能,高度重视公众的安全教育。在日本,媒体对灾害的预警报道要比对灾难发生后的报道重要得多。为了更好地完成突发灾害的预警报道,媒体建立了各种灾害报道的工作机制,以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各种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确保这些机制的运作,以保障公民知情权。同时,日本也在全国大力推行公众防灾减灾方面的危机教育,提高社会整体应对灾害的能力。2011年6月14日发生在日本东北地区的里氏7.2级地震,死亡不足10人,这与日本常年宣传普及地震知识,使防震救灾意识深入人心是分不开的。

强化日常报道中的危机防范教育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种类最复杂、灾害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全球1/3的地震发生在我国,全球震灾死亡人数的1/2在我国。大灾突发后,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一只专业救援队能在5分钟内赶到现场。⑩这说明灾害发生后,自救是最好的办法。媒体在日常对公众加强危机防范教育,是极有必要的。

上一篇:茶香浩荡的家园 下一篇:世界各国治“三公”:“收礼”非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