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结合

时间:2022-08-09 12:34:59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结合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内涵

1、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形成提供思想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这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提出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教育主张,应该大力借鉴中国文化这方面的内容,并教育人们继承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为国家的繁荣昌盛竭尽全力。

2、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重要启迪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中国古人所崇敬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和“夸父追日”等故事其核心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奋斗不息的精神。孔子及其弟子推行仁政,拯世济民,始终把道德生活和精神生活置于物质生活之上,无论道路多么曲折,物质生活多么困苦,始终坚信自己的言行是正确的,并从中获取无尽的快乐。传统文化中这种刚健自强的奋发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在国家强盛时期和国家危难之际,它都曾激发民族斗志,培育了中国人民自立自强的精神境界。

3、传统文化是大学生伦理修养和人格道德的核心

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传统,而且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孔子强调建立以道德榜样为示范作用的教育方式,他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心理感化的作用,提出了“内省”的修养方式。“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里强调的“内省”、“自省”也就是促发受教育者的内心感受,用心理感化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应该通过“内省”、“自省”的方式,反省自己的过错,检讨自己的品行,这样才能达到“齐贤”的人生境界。《大学》中提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这完全是以道德的自我追求和自我完善为宗旨。孔子的“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浸透了怎样做人的伦理精神。这些,对受教育者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对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生活中,大学生要随时监督自己,严以律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都应是当代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的不可缺少的内容。这种教育方式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发意义。

4、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提供借鉴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和”的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这种思想反映在日常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和谐、协调、统一,而不是像西方文化推崇个人至上、个体与社会强烈对立的思想。儒家宣扬人际和谐,孔子的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孔子也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和即是多样性的统一。孟子赞扬“人和”的价值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即人民的团结一致。从新中国成立起,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共同组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也是“和”的体现,我们国家历来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更是“和”的体现。中国文化的这种精神,对于诚信道德教育,对于注重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结合的路径

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公民。传统的“道德思想灌输”做法早已成为过去,目前兴起的是以对话、交流为主的方法。

1、外部环境:传统文化氛围

首先是校风。校风是一所学校的“社会气氛”,是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原则、风气和习惯。充满优良而浓厚文化气息的校风能够激励人向上,陶冶高尚的品质、约束不良习气和行为,有助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传播;不良的校风则会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灵魂,助长道德滑坡。其次是学风。优良的学风,在使大学生扬帆远航,抵达成功彼岸的同时,也会使大学生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模式;不良的学风,只能使人半途而废,空留遗憾。最后是物质文化设施。高品位的校园景观建筑、文化设施、休闲娱乐场所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气息,可以起到陶冶学生性情、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2、中坚力量:教师

良好的道德教育模式不是简单性和间歇性的说教,不是无目的性和无果性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活动的引导,更不是校训、校园环境等外部环境所起到的熏陶与感染所能真正做到的。最大的因素其实是人的因素。毫无疑问,在大学,管理者尤其是教师队伍及大学生自身的言行举止和对传统文化的感受、传承道德文化的自觉意识最重要。教师,作为教育者,是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使者,他们造就了新生一代的多种人才,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是以创造性手段培养人才的伟大劳动者。韩愈在《师说》里提到了教师,并为其下了一个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其本身的行为和品性对于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结合有着不可替代性。因此,作为教师,其在道德教育中就绝非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道德规范,而是首先要在其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以自身的示范作用来体现和传递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感知和传统美德的自觉认同和践行。此外,教师由于其特殊的教化育人的角色功能,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反映和传播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理念。就像在《论语集注》中,朱熹对孔子的教育实践做了总结,说到“夫子教人,各因其才”,已经在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实践中上升为“因材施教”的理论认识,使他们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品性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和接受能力施教,根据青少年不同的年龄段来分别确立不同的教学内容等等,均有所反映、发挥和创造。

3、内在关键:大学生

文化是道德的母体,在诚信的意义上,文化认同就等于信任。由于文化的市场化取向,当前的文化在对传统道德进行解构的同时,并没有设计文化的具体建构。信仰危机是信任危机的最高表现,信仰的失落在于文化整合人心作用的缺失。但文化整合人心功能的失去不是文化本身的必然表现,而在于没有建立相应的文化价值体系。这就需要加强引导,使大学生认识到并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其看到学问修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只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多读书,尤其是多读古书,会使人思维敏捷,情感细腻,谈吐雅致,表达能力强等。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在校园传统文化氛围营造中占主体地位。新时代的大学生普遍具有主体意识增强、意识向多维发展、价值观念呈现多元性、行为趋向实惠的基本特点。但同时他们也具有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独立意识和进取精神强烈、追求目标较高等方面的特征。因此,青少年自觉践行是关键,践行的关键是认同。总而言之,新形势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既要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汲取传统的养分,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道德内涵,以切实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又要对影响人们思想建设的落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严肃认真的清算,批判和改进其中的不良传统,开创新时期大学道德教育的新局面。

作者:付春华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下一篇:建筑工程BIM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