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法

时间:2022-08-08 06:34:13

【摘要】《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追求人文;倡导民主,呼唤自由。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智慧的启迪者”;从“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朋友的合作者”。在这些新观念的引了领下,尝...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法

在全国大力推进新课改的形势下,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成了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教师应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利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他们内在的动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在新课标、新理念课改的今天,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必须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动力,才能有主动探求的意识和愿望,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学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这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实现基本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新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教学走向生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寻觅捕捉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培养他们敏锐地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数学课堂创设一定的趣味性问题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学生懂得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应用。

二、师生换位,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追求人文;倡导民主,呼唤自由。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智慧的启迪者”;从“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朋友的合作者”。在这些新观念的引了领下,尝试一种“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组织方式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你讲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过程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才能大胆发挥聪明才智,才会在学习中得到愉悦的体验,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享受,从而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要使学生学好,首先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多媒体教学能够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把静止的实物图和直观图变为活动的变化的图像,它能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育情境,从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识难度,变难为易。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精选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极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适当地练,才能打牢基础。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出些巩固概念的练习,培养能力的练习,一题多解的练习,多题一解的练习等,可以先练后讲或先讲后练,也可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同时要注意控制习题的难度与数量,不搞题海战术,不出偏题、怪题来难学生,让学生在平淡的练习中体会无穷的乐趣,在轻松的练习中逐步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五、良好的师生关系,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受到教师的漠不关心、过多的斥责等,都可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讨厌、对抗的不良情感,从而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内心升腾起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从而会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学科。笔者曾对小学生作过调查,其中一项是:你对原来的数学老师怎么看?结果发现大多成绩较好的学生都对原来的教师充满挚爱和尊敬,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对原来的教师有厌恶、抱怨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主动进入学习情境。例如:对学习能力较弱或成绩较差的学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用略带微笑的点头、信任的目光和理解的鼓励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课堂中的学习是以学生的好奇心、兴趣为基础的,以学生的积极性为动力的。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教师应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利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他们内在的动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愉快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上一篇: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下一篇:用好教材,构建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