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08 08:58:04

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意图

根据新课程教学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倡导个性化学习,

以及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本教学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一节课,使学生学会对所学文章整合学习,并且以文本为材料,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的习惯,以及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多元解读文本的寓意。

2 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

3 以文本为材料,写一篇作文。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课文

由庄子的寓言故事《秋水》导人

高一时,我们学过庄子的寓言故事《秋水》,它通过河伯的短小故事阐述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学习唐宋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一篇寓言故事《传》,了解它给我们讲述了什么道理。

柳宗元集有六篇传记,五篇写人,写地位低下的“微者”,这样的作品似乎有悖“传”体的“正宗”,受到颇多非议,甚至被斥为“戏谑之言”

(张籍)。为一种小虫写传,而且短小,所以非议更多。清代何焯评价《传》说:

“颇峭洁,而无甚高论。”虽如此,但能流传至今,自然有其可取之处。我们就看看这篇文章有哪些地方值得关注。

2 学生阅读文本,关注几个问

(1)了解文意,

(2)找出理解把握这篇文章的关键语句(或说出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

3 学生讨论,说出关键语句

(1)学生说关键句(可能比较多)

(2)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理解把握文本最重要的语句

教师:很多文章写作上有一个特点:卒章显志

学生:据此点出理解这篇文章最关键的语句: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4 分析讨论文本

(1)“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①指名阅读文本,其他学生找出文中写人或虫的行为的语句

②学生讨论说出描写人和虫的语句

③师生共同确定准确的语句

描写人的语句:

遇货不避

亦以病矣

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

描写虫的行为的语句:

行遇物,辄持取虽困剧不止也卒踬仆不能起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至坠地死

(学生翻译文句,指出重要词语用法:病,日,高,大,剧,苟,上,高)

④师生归纳:人与虫有共同的特点(喜取物、病困不止、至死不改)所以,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是关键句。

(智可以深挖)

(以虫写入,人虫类比的写法。)(智)

⑤智如小虫的人在历史和现实中还有哪些表现?举例说明,真智,假智?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

清代和等

“本区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什么东西?”,他拿着宝匣往窗前走去。“噢,是真金!金子!”他连声叫嚷,

“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啊!啊!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明白了。”

⑥水到渠成,作者自然提出

“亦足哀夫!”师生共同讨论“哀”:既是哀虫,更是哀人。(自然联系“智”的有关语句)

作者哀虫,虫本是动物,无智,实无可哀;作者哀人,人本智者,有智却无智,实可哀;作者哀人,本不仅在哀,有其言下之意。此意也是该文历千年而不湮灭的原因。(哀)

⑦清代何焯评价《传》说:“颇峭洁,而无甚高论。”作者当时写这么一篇文章,目的应该很明显,讽刺唯利是图、贪婪成性的人。并且给后人以警戒。但“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过去了一千多年,社会上仍然不断“重复过去的故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由此:此文,为一种小虫写传,虽似乎有悖“传”体的“正宗”,而且短小,有非议。

今天读来,仍“振聋发聩”,让人警醒,真乃“智”者之言。所以流传至今,也就不足为奇了。(戒)

(2)老师引导学生多元解读(回归文本)

请同学们注意文本描写小虫与人的语句:

“行遇物,辄持取”,“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至坠地死”,“日思高其位,大其禄”,等

我们读了文本中描写人与虫的语句,我们是否有其它的理解和看法?

(首先肯定作者的观点)

①如果我们获取物的途径不同

②如果把“物”理解或换成其他的方面,如“知识”“信念”“追求”等

③假如不把遇到的“物”都背到自己的身上,而是有所选择

那么,我们又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呢?

师生共同探讨,多元解读文本:

积累财富:①勤劳,获取财富,可贺可取;②非法,获取财富,可耻可戒

知识积累等:是否需要一种精神,坚持不懈、矢志不渝

为国家民族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得与失方面:只有合弃,才会得到,合弃也是―种得到。

小结: “一千个读者就有千个哈姆雷特”

5 课堂总结

我们学习了《传》,得到了一些体会:

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

②“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

“变者,古今之公理。”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

“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淫,经学家看到易,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鲁迅)

寓言经久不衰,给人很多的启示,这就是它的艺术魅力所在吧

6,布置作业

《秋水》(节选)(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诶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问题:

(1)对这这个故事传统解读是什么?我们如何多元解读?请大家谈谈自己的体会

(2)以两个故事作为作文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板书:

智 行为思考人如虫

哀 观前死亡不知戒

传 戒 前事不忘后事师

一以虫写人,劝谕后世

上一篇:精神的盛宴,思维的考量 下一篇:作文因细节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