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水浒绘本”的审美诠释

时间:2022-08-08 02:12:01

日本“水浒绘本”的审美诠释

摘 要:日本江户时代的“水浒热”历经半个世纪而不衰,得益于各种艺术手段的润色和加工。其中“绘本水浒传”的推动,功不可没。日本人在《水浒传》和刻本中,根据日本审美趣味,加入了作为插画的浮世绘作品,这样的作品出版发行后,加深了日本读者对“水浒英雄”的直观感受,更加快了《水浒传》的传播速度。

关键词:《水浒传》 绘本 海外传播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东亚视域下的侠文化研究》(15XJC752001)及西华师范大学博士启动项目《日本汉文小说研究》(14E007)阶段性成果

绘本是以绘画为主体,仅在余白部分书写文字的文类样式,在代表前近代主要文本样式“读本”产生以前,统领日本文坛的文艺形式即是“绘本”。由于价格低廉,简明易懂,“绘本”深受广大市民,尤其是妇幼童蒙的欢迎。江户时代,大量明清小说传入日本,经过日本作家翻译、再创作的绘本是其能够在庶民之间广为传播的重要因素。以《水浒传》为例,当时出现的“水浒绘本”版本众多,汇集了各个层级浮世绘师的画风技能,是考察江户时代文学与艺术融合技巧的有效载体。

一、日本的《水浒传》绘本小览

(一)鸟山石燕:《水浒画潜览》(1777年・东京国会图书馆藏)

在日本,最早出现的“水浒题材”绘本要数《水浒画潜览》。安永六年(1777),由江户元饭田町中坂的远州屋弥七所创作,画工为鸟山石燕。其出世时间比《通俗忠义水浒传》上编刊行晚二十年,却又早于《新编水浒画传》(曲亭马琴文,葛饰北斋绘)诞生三十年。

本作品一共三卷三册。其中卷之上收画作九枚,卷之中九枚,卷之下八枚,共计二十六枚。其形式,由两幅画面构成一页,绘画占据了全页的五分之四的空间,左端有对于情节的文字说明。作为日本人最早描绘的“水浒”画卷,其简朴干练的趣味具有浓厚的日本审美特征。最后一幅画为武松打虎凯旋归来的场景。其内容止于《水浒传》(百回本)的前四分之一。内附《水浒画潜览后编近刻》,由此可窥作者继续创作的打算,但终究未能得行。

(二)山东京传:《梁山一步谈》、《天刚垂杨柳》(1792年・东京国会图书馆藏)

《水浒画潜览》诞生十五年后,宽政四年(1792),由当时第一流作家山东京传(1761-1816)所作的黄表纸《梁山一步谈》(三卷),以及《天刚垂杨柳》(三卷),共计六卷问世。绘师由北尾重政担任。出版商为江户日本桥通町的茑屋重三郎。由于擅长写“游里”题材的作品而被幕府除以“手锁五十日”的刑法。之后对柔软艳俗的题材谨小慎微的京传,毅然采选了刚毅奔放的“水浒”题材。《梁山一步谈》的内容止于《水浒传》(百回本)的第六回半,《天刚垂杨柳》则继续讲述到第十回的开头部分。大约《水浒传》一回的内容使用三枚绘画来讲述。

(三)葛饰北斋:《北斋水浒传》(1819年・东京国会国立图书馆藏)

原本上下两册。出版商为江户日本桥四日市的竹川藤兵卫与同十轩店的英屋平吉,文政二年(1819)年刊行。画作呈彩色,其中除四幅以情节叙事为主的画面外,主要是梁山泊好汉七十九人肖像。

由于该作品画风与北斋的另一部代表作《新编水浒画传》的风格有所差异,故《北斋水浒传》究竟是否真的出自北斋之手,目前日本学界还有争议。《水浒传与日本人》的著者高岛俊男先生就曾考证,文政十二年,江户就流传出一本题为《本朝狂歌英雄集》的画册,其中除了余白处加入了与原作毫不相关的狂歌以外,其中的水浒人物画像与《北斋水浒传》中的人物几近一致,因此怀疑,该作品是否系出版商或其他无名作者冒用北斋之名而刻出的伪作。第二,作品中的水浒英雄人物名字错误繁多,如将“林冲”写作“林仲”,“卢俊义”写成“卢俊仪”,“一丈青”写成“一犬青”等。高岛先生也提出,该文作者应该是对《水浒传》并不熟悉之人,与著出《新编水浒画传》这一大作的葛饰北斋不相符合。

(四)山东京山、柳亭种彦:《稗史水浒传》(1829-1851年・早稻田大学藏)

合卷本《稗史水浒传》(中途易名为《国字水浒传》),全二十编八十卷四十册。最初六编刊行于文政十二年(1829),至嘉永四年(1851)陆续出齐。由于时间跨度二十年之间,期间,数次更换作者和出版商。前六编为山东京传的弟弟山东京山(1769-1858)所撰,出版商分别由鹤喜、茑重等六店分担,第七编开始由柳亭种彦(1783-1842)接手,易名为《国字水浒传》,由大黑屋平吉出版。但是该作品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还要归回到绘画部分,由江户武者绘的能人歌川国芳操刀。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原著中并未出现的场景,在歌川国芳的画中有诸多想象和添加的成分。比如说,王进去史家庄,“史家侍女图”,又或者豪杰喝酒的场面,一定会有美女在旁伺候,豪杰护送美女回家等,这些都是画家根据日本式审美视角增加的内容。

(五)月冈芳年:《绣像水浒铭铭传》(1867年・东京国会图书馆藏)

江户时代最后一年,庆应三年(1867),诞生了月冈芳年的《绣像水浒铭铭传》,出版商为浅草观音地内角的大桥堂小田原屋弥七。当时,时值幕末动荡不安的文化真空期,月冈芳年(1839-1892)乃活跃在幕末至明治时期的浮世绘画坛上,号一魁斋。他先后师从歌川国芳和菊池容斋,其本人不仅熟读《水浒传》,且对其中英雄豪杰的个性也了然于心。其创作的作品中,不管是外貌造型,还是神态投足,都可谓出神入化。比如其中金眼彪施恩的肖像画。施恩在《水浒传》中排名第八十五,并不能称为重要的人物,但在月冈芳年笔下却栩栩如生。《绣像水浒铭铭传》,梁山泊好汉肖像三十六枚,可谓异常精美的彩色画卷。

二、文与画的集大成之作:《新编水浒画传》

继《通俗忠义水浒传》以后,曲亭马琴、高井兰山合译的《新编水浒画传》再掀《水浒传》全译本改编的高潮,且因加载了数量众多的插绘和俗语而变得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初编十卷(十一册)的前帙于文化二年(1805)开始出版,以七十回为正本,并参照了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全书分装十八函,每函一编五册,大体上每册一卷,全译本共九十卷,至天保九年(1838)出齐。

顾名思义,《新编水浒画传》不同于以前的《水浒传》日译本的一个显著特征即是它采取了当时流行的“绘本”形式。此书在翻译方面,吸收了冈岛冠山原译本和训点本之长,保留《水浒传》原作中的俗语,并采用假名标注和训。在语句的训释方面,曲亭马琴则吸收了陶冕、鸟山石丈两家《水浒传解》的成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曲亭马琴采取了“画”与“传”相结合的方式,这既是中国明代后期盛行的“绣像”小说的反映,也承继了日本自中世纪以来“绘物语”之所长。《新编水浒画传》中的插绘,由江户著名的浮世绘画师葛饰北斋担当,人物造型生动,在写实中隐藏着夸张之气。由此可见,19世纪初期,日本“水浒学”之发达,已经跨越了文学的单一范围,而涉及到艺术美学的领域。葛饰北斋的水浒画作,后结集为单行本画册刊布于世,对日本“水浒题材”的浮世绘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插画的功能及审美意义

综上所述,插图总是在每卷内容发展到至关重要的时刻出现,表现情节波澜及高潮。小说中的插图,具有直观性、实用性的特点,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小说作品文字与情节的理解。中国古代 “图”与“书”二字并用始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云:“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同书《萧相国世家》中云:“(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由此可见,图文结合乃早期图书较为普遍采用的形式,对于读者阐释、理解文字而言,图画有更为直接的辅助,插图有利于直观地展示人物的言行和性格。如《水浒传》绘本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九纹龙史进、鲁智深等,他们的言行举止、个性特征在插图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杭州容与堂本《忠义水浒传》中关于李逵形象的几幅插图,则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性格的丰富多样性。比如在《李逵斧劈罗真人》一图中的李逵带着鲁莽和天真,《黑旋风打死殷天赐》、《黑旋风沂岭杀四虎》等图则又表现了出他的英雄勇敢,《李逵寿昌乔坐衙》中带有风趣与幽默之感,《黑旋风扯诏谤徽宗》则尽显大无畏的豪侠气概。这些插图对李逵的描摹,都是以“象其人亦象其行”为基准,围绕其性格而展开,亦成为小说文字之外对人物形象的绝好补充。

其次,作为小说插图,除了具有直观性、实用性之外,还可以更为直观地展示小说所描写的社会背景,将远离现实语境的历史形貌生动地展现于读者眼前。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小说插图还不自觉地具备了“导读功能”。以江户时代读者角度来看,如果说中国的白话小说内容和情节使他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获得情感的共鸣的话,那么,生动的插绘则可以缩短读者与小说人物之间的距离感,同时又减少了因语言文字而引起的阅读障碍,从而进一步加深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理解。即如鲁迅先生曾经指出的那样:“因中国文字太难,只得用图画来济文字之穷的产物”,“那目的,大概是在诱引未读者的购读,增加阅读者的兴趣和理解。”①所以插图对于小说文字来说,绝非画蛇添足,而是可以帮助读者阅读、增进理解的有效工具。

其三、小说插图具有审美意义。插画不仅体现了不同画家的思想,就同一题材、同一作品中所勾勒的人物形象来看,还表现了不同国家的审美观。每位画家的作品所体现出的艺术效果都是画家自己的理想与画家个人气质的总和,并与每个画家所处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最强有力的表现形式关系密切。郑振铎先生是20世纪以来最早重视研究书籍插绘的学者之一。他认为,“书籍中的插绘,并不是装饰品” ②。从刊刻层面而言,小说插图体现装饰性的特点,配上插图,可以美化图书,提高读者阅读兴趣;从阅读的角度来看,长时间的纯文字阅读会产生一定的视觉疲劳,而美观、精致的小说插图却能突显小说的诗情画意,增加阅读的情趣。图画也是一种语言,它以线条、色彩、构图、氛围为基本要素组建而成,在文化传播、建构的初级阶段,有利于帮助读者理解,产生直观的印象。图画中所蕴含的生命体验与文化意义,与文字形成互为补充的一种文化文本,为人们的文本阅读和阐释提供了两个不同的文化纬度。

注释

① 鲁迅.连环图画琐谈[A]//《鲁迅全集》第六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7.

② 郑振铎.《中国历史参考图谱》跋[A]//《郑振铎全集》第十四卷[C].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375.

参考文献

[1] 严绍s.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 王学泰.游民与中国社会[M].同心出版社,2007.

[3] 郑振铎.郑振铎全集[C].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

上一篇:320MW机组高加小旁路改造可行性研究 下一篇:气动截止阀工作原理及中性点调节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