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设计

时间:2022-08-08 12:48:48

地震后设计

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7.8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震区建筑物的坍塌情况触目惊心,建筑物尤其是学校的坍塌造成本次地震死伤人数众多。为此,我们连夜采访了日本著名的结构设计师、防震设计专家金田胜德,著名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以及北京大学建筑系研究中心副教授、“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王昀。作为日本设计师及在日本留学、工作多年的建筑师,他们介绍了一些防震设计的技术,并对灾后重建提出了建议,金田胜德还特意为此手绘了适合低成本建筑防震的结构示意图。

日本建筑的防震技术

我们的邻国日本是地震多发带,震级在2、3级的地震几乎每月都有,强烈的防灾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地震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建筑物的倒塌,因此,日本建筑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防震,如果防震指标不合格,大楼很可能被推倒重建,日本建筑的防灾设计不仅表现在对防震功能的严格要求,还包括设备的使用和居住防灾教育等方面。

究竟日本的建筑有什么独特之处’曾为北京建外SOHO。做结构设计的金田胜德先生为我们介绍道:“现在日本防震一般有3个技术:1 免震,主要技术是把建筑主体和地基切开,在地基和建筑物间加上减震装置,比如橡胶、弹簧等;2 抑震。主要技术是让建筑物骨架以外的部分吸收力,减少受震度的影响;3 耐震,主要技术是让建筑物的骨架更结实,加固骨架,并使骨架有筋道,对震度产生抵抗的力量,不会一下子散架。”

“除了技术角度的考虑,是否也需要从建筑的形式上来考虑防震的因素?”

“是的。建筑单纯的平面防震比较好,复杂的形状不利于防震,比较难做防震的结构。”金田胜德如是说。

形式与防震之间的关系还不仅于此,周燕珉教授告诉我们:“日本集合住宅因消防法规的要求,户间的阳台须相互连通,以便在紧急的情况下打破隔板从邻家出口避难。日本的外廊式住宅除了在阳台上开有一个向同层邻居家逃跑的洞口外,还开有向下层邻居家逃跑的洞口,以增加安全系数。同时开敞式的外廊可保证逃难时及时呼吸到室外空气,以防被烟呛死。建筑的一层周边架设了防护网,既防止平日从上面掉下物品,也为了保护防灾疏散时外逃的人群。在人员出入和靠近住宅楼的地方均设置了防护网。”

“高层住宅尤其要防止震后二次灾害,如管线破裂造成火灾等。日本所有的煤气管道系统都有自动切断控制,当管线接收到的震动超过设定的标准时,会自动切断煤气,避免二次灾害。”

我们可以借鉴些什么?

在中国偏僻的乡镇,经济条件非常有限,建筑也大多是平房或6层以下的楼房,是否有一些造价低、技术要求不高却行之有效的防震技术,可以适用于这类型的建筑呢?

金田胜德建议:“乡镇的建筑如果是铁筋水泥结构的话,最好在主要梁柱上加上圈梁,这就是前面所说的耐震的技术,让建筑物在晃动时更有筋道,不会马上坍塌。日本从80年代开始在主要梁柱上加圈梁,以前强度够但筋道不够的建筑,遇到地震也是很容易有伤亡。”

王昀也提醒人们,在使用预制板的情况下,在施工当中一定要加圈梁,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像地震时,学校楼板整体塌陷的现象发生。

除了设计上的建议之外,还有很多措施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比如,虽然土地资源紧张,但日本仍会在住宅区留有一些空阔的室外场地,在平时作为公园等休息场所,在防灾时则可成为及时疏散的空间。这些地方设有储藏间,平时就储备一些应急物资,一旦发生地震等灾害,人们可以迅速疏散到这些场地。

重在防灾教育

在规划、设计、技术和设备上加强抗震防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日本国民非常重视防灾教育,包括防灾宣传和平日的防灾演习。

“日本的防灾教育从儿童开始,同时结合平日的宣传教育,做到人人皆知。”周燕珉教授提醒我们。

上一篇:通性设计 第6期 下一篇:和孩子一起认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