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中道德实现机制的理性思考

时间:2022-08-07 08:53:36

市场经济中道德实现机制的理性思考

[摘要] 在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中,道德问题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作者从理性角度对道德及其实现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道德不仅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获取。它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能够促进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因此,应借助于市场机制,建立一个将道德水准、市场竞争能力、财产权利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实现机制,以诱导和调节人们的道德行为。

[关键词] 道德 效用 实现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自古以来,我国以礼仪之邦而著称,民风淳朴,崇尚道德。然而,随着市场化取向的推进,道德问题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道德滑坡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表现之一:社会道德失范。人们抛弃了“养心莫善于寡欲”、尚俭的生活消费观,物欲急剧膨胀。对物质财富的获取不择手段。道德失范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交易成本剧增,资源浪费严重。

表现之二:职业道德沦丧。官员索贿,医生收红包,商业信誉殆失,社会诚信度下降,大有人人自危之感。

表现之三:家庭道德遭遇危机。虐待老人、遗弃子女、吃喝嫖赌、家庭暴力等不道德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道德滑坡的诸多现象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因此,市场经济就获得了原罪,并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道德与市场经济是一种负相关关系,二者只能择其一。要么崇尚道德,抑制市场经济的发展;要么发展市场经济,道德滑坡则不可逆转。显然,这都不是社会发展所要求的。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必须换个思路,另辟溪径。

我国有关道德的论述,存在两大局限:一是都将道德界定为一种行为规范,不涉及实践者的动机和感情。二是将道德限制在道德主体的内心体验和精神活动领域,斩断了它与经济活动的关系。这样就使道德成了行为主体的一种人格特征,只有通过个人修炼才能获得,道德成了一个纯理性的东西。事实上,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人,其个体行为都具有“经济人”的特性,都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道德主体的行为也不例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道德及其实现机制进行经济学分析,寻找影响它的内在变量,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以促进道德建设。

二、道德也是一种“获取”

依据行为科学的解释,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以特定的动机和情感作支撑的。恩格思对此曾作过精辟的论述:“在社会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意图、没有预期目的的”。作为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协调物质利益的道德行为,更是离不开动机与情感的支撑。因此,我们对道德的分析,应从行为规范与动机和情感两个角度来进行。

从行为规范角度看,道德对行为主体来说,是一种付出。因为在社会生活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自己的物质利益追求。而相对稀缺的社会资源不可能使每个人的要求都得到满足,这样必然发生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在协调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时,只能对个体进行约束,规范他们的行为,以建立一种秩序。正是通过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及实施,才使社会由无序进入有序,保证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所以,从行为规范来讲,道德要求行为主体做出一定的付出。

道德既然是一种付出,它必然要求道德主体承受一定的牺牲和艰辛。而这种牺牲和艰辛人们更多地将其解释为社会舆论、风俗习惯、传统的力量。无疑这只解释了问题的一部分。因为这些因素都属于外生变量,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它使人们的道德行为变成了环境约束下的被动行为。现实生活中,行为主体的道德行为更多的是一种自主追求。 这种自主追求的内在动力必须从行为主体的动机和情感上来分析。

从动机和情感角度看,道德也是一种“获取”。社会生活中的人,都具有“经济人”特性,均要在特定的环境约束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消费个体角度看,所有的人都要实现他们的效用,即满足程度的最大化。道德主体的道德实践也在于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对此,可以用经济学的效用函数进行论证。

若令消费集X代表一切备择物或整个消费计划的集合,即它们是消费者能够设想到的集合。X1、X2、......为不同的消费束,并满足条件X1、X2、......∈X,则X1、X2、......的某种组合获得的效用水平可以用效用函数表示为:UL=UL(X1,X2,......)。

效用函数中的自变量是一个无限向量,人们选择决策时,遵循的原则是各种自变量组合的效用最大化。人们行为的千差万别,并不在于他们是否放弃某种追求,而在于他们效用函数自变量的构成和权重不同。如果他们效用函数的自变量很少,而物质财富影响程度的权重很大,他们就可能为实现有限的物质利益而急功近利,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如果他们的效用函数的自变量很多,且精神变量的权重大,他们就会选择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方式。

道德也能给行为主体带来效用,即精神上的满足。正如茅于轼先生所言:“对道德的追求是一种精神享受”,“你越是追求它,它越会引你进入更高的层次,获得过去没有体会过的满足”。“道德是一个人幸福的真正源泉”。

从道德能够产生个人效用角度讲,它也是一种产品。只不过道德产品与物质产品有一定的区别。物质产品提供的是物质效用,而道德产品的消费可以给道德主体提供一种“标签价值”,使道德主体获得一种无形的人格资产,以满足他们对尊重、赞美、荣誉等精神方面的高层次的需求。

对道德产品提供的效用的追求,成为道德主体将道德实践作为一种自主行为的内在动力。正因如此,道德的行为不仅是一种付出,而且是一种获取。这正是道德行为持续不断、经久不息的动力。

三、道德的外部效应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础

道德行为之所以被人们所推崇,成为维系社会、并使之得以发展的基本规范,原因在于它存在很强的正外部效应。

1.道德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道德主体在进行道德实践时,其行为受到道德律令的严格约束。在物质财富的占有上,道德律令的基本要求是合理而有节制。道德主体也离不开“利”,但他们求取的是“义”中之“利”。在社会物质财富既定的条件下,道德人将社会财富中的较大份额留给普通人,从而使普通人的财富拥有量和福利水平增加。若道德人将自己的一部分财富赠予普通人,普通人则在不付任何经济代价的条件下而收益。由于道德人与普通人的效用函数自变量的构成和权重不同,满足偏好存在差异,因此,道德人在财富上的取舍可以改变同量财富的总效用。对此,我们可以用无差异曲线的盒状图予以分析。

假如在道德人与普通人的效用函数的自变量中都包含着物质产品(XW)和道德产品(Xd),效用函数为UL=UL(Xw,Xd)。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产品要在道德人和普通人之间进行有效的分配,以实现优化配置。

由于道德人与普通人的偏好存在着差异,在其效用函数中自变量的构成和权重不同。道德人的效用函数中,道德产品的权重更大一些,普通人的效用函数中,物质产品的权重更大一些。比较而言,物质产品的边际效用对普通人来说大于道德人。因此,我们可以改变原有的分配格局,减少道德人产品组合中的物质产品,增加其道德产品;对普通人而言则相反,增加其物质产品,减少起道德产品。这样道德人与普通人的无差异曲线相切,意味着道德人的效用水平没有变,仍然维持在原来的水平上,而普通人的效用水平提高到了,从而实现了资源既定条件下的帕累托最优。道德人之所以能在减少物质产品消费的情况下保持效用水平不变,原因在于道德产品提供的效用弥补了它在物质产品方面的效用损失。总之,道德人的财富赠与,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2.道德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出水平。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着交易成本。它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等。交易成本的大小,反映着社会资源的利用程度及产出水平。道德实际上是一种隐含性契约。对契约的普遍遵从,可以大大节约一个社会的交易成本,使有限的资源配置效率得到帕累托改进。一个由道德人组成的社会,可以大大减少交易成本,节约资源,提高有效产品的产出水平。

3.道德产品供给的增加。可以改进社会福利水平。效用函数中自变量的构成和权重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物质产品消费的增加,所能带来的满足程度是递减的。为了维持原有的效用水平不变,人们必然要增加道德产品的供给。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就说明了这一道理。随着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追求,道德产品的供给增加,社会福利水平得以改进。一个由道德人组成的社会,人们会以诚相待,社会生活井然有序。道德对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总之,这一系列正外部效应,使得道德成为任何社会不可缺少的基本行为规范,构成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础。

四、道德的实现机制及其变化

从行为主体的动机和感情看,道德是一种获取。但不是对物质财富的获取,而是精神上的满足。其内在的驱动力是爱,是对家人、朋友、工作、事业和确定对象的爱。爱到了极至时,艰辛和牺牲不仅可以承受,而且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变成了享受。如果对问题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那道德就成了一种自发行为,社会只能劝戒人们向善。这样,在现实的付出面前,它就显得苍白无力。一个社会要用道德来维系秩序,就必须有一套内在机制,诱导、调节人们的行为,使其在付出与获得之间作出合乎理性的选择。由此,涉及到道德的实现机制问题。

道德的实现机制仍然遵循经济学第一原理,靠物质利益来驱动。传统社会,产品的实现方式是靠权力支配直接实现的,对位置权力的获取成了竞争的焦点。因此,道德的实现机制是将位置权利的竞争和道德联系起来。道德水平高――社会位置高――财产权利大,德位挂钩。道德是分配权位的必备条件,做官为宦的基本途径就是修身养性。这种以德分配社会财富的机制,使人们很容易在付出和获取之间做出选择,诱导社会生活中存在较多的道德行为。

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产品实现方式,不再是权力直接支配,而是通过市场等价交换。位置权利不再是财富分配的唯一方式。财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使德位脱钩。联结社会高位的通道,除了道德以外还有其他途径,道德水准的高低与财产权利的大小不存在必然联系。另外,经济转型期市场竞争规则不规范,滥用规则者仍然可以非法获益,这种位置权利分配中的非道德化倾向,必然导致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道德滑坡。因此,市场化改革以来,出现道德危机的根源在于道德实现机制发生了变化。

五、几点启示

基于对道德问题的上述认识,今天的道德建设应有新的思路。

1.建立有效的道德实现机制。在市场经济中,道德实现机制的建立仍然要借助于市场机制。应将道德水准与市场竞争能力结合在一起,加大道德在市场竞争中获取财富的权重,形成道德水准――市场竞争――财产权利相统一的运行机制,从而驱动人们的道德行为。

2.规范市场秩序。道德建设不仅仅涉及的是道德主体的问题,还涉及到外部环境。应进一步完善市场制度和规则,规范市场秩序,堵住非道德行为获取社会财富的通道,并对非道德化行为进行严惩。

3.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对道德效用的体验和感受,与人们的文化素养密切相关。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感悟,同时,也决定其需求的层次,改变效用函数中自变量的构成和权重。因此,人们的文化水平越高,道德情感越强。道德建设的一个主要途径是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提升他们的需求层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43页

[2]郭剑雄:《也议道德产品的转化》.经济学消息报,第四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论保险市场的诚信建设 下一篇:全力打造河北“名片”之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