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的影像检查

时间:2022-08-07 06:41:09

后循环缺血的影像检查

摘 要 目前诊断后循环缺血主要依靠下列手段:①经颅多普勒颈部血管超声(TCD);②CT脑血管造影;③磁共振血管成像(MNA);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⑤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⑥放射性核素应用;⑦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本文就此问题做简要综述。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影像学

影像检查

TCD:是一种无创性检测颅底大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诊断技术,检测异常率在60%以上。由于 ①TCD无创性穿透颅骨,直接获得颅内动脉包括will's环的血流动态信息。②对VB2的病变部位和范围作出诊断评价。③由于颈内动脉系统缺血也可产生类似VB2的表现,因此可鉴别诊断。VB2在TCD中有如下表现:①平均血流速度减慢。②搏动指数增加(p2):p2是反映周围血管阻力的指标,p2高于正常值上限时,表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减少。③供血指数(SB2)降低:因TCD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操作方便、费用较低,因此可对VB2进行随访观察,但无法检查其小分支的血流情况,并受颅骨厚度、颅内动脉走行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仍需参考其他检查。

CT脑血管造影:CTA具有无创性、检查方便、易于推广普及的优点,具有灵活方便的三维后处理功能,既可单独显示血管,又可同时显示血管邻近结构,可作为VB2的重要检查手段,但其应用未得到DSA证实。Brund等于CTA及TCD在急性基底A缺血的患者紧急评价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CTA在可行性和确诊性方面更优于TCD,尤其对基底动脉近端闭塞的敏感性特异性高。CTA诊断椎动脉夹层分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阴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8%、98.5%、95%和100%。证明CTA是诊断椎动脉夹层分离的一项敏感和精确的检测技术,因此可将CTA作为VB2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

MRA:是近年来影像学快速发展而形成的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分辨率高,适合二级以上血管病变的检查,对VB2的诊断和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登记处对MRA及DSA进行比较后发现:MRA在检测基底动脉的狭窄敏感性高于椎动脉;另外MRA具有无创性,无需注入造影剂,操作简单安全,因此MRA是后循环的可行性检查,但MRA反应的血管解剖结构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异,可将重度狭窄报告为闭塞,空间分辨率低于DSA,存在假阳性,因此MRA评价VB2应进一步完善。

DSA: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直观表现血管走行和血流状态,准确测量血管内径,指导治疗,优于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脑血管造影为金指标,为具有高危因素的单纯性眩晕患者的评价及干预治疗提供有利的证据,但DSA存在有创性,因此不作为VB2的首选检查方法。

放射性核素成像:目前只有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能够测定CBF和客观反映脑组织代谢情况,因此可作为诊断VB2的金标准,但价格昂贵,极难普遍开展。有人研究70例VB2患者,行99mTc-ECDSPECT脑血管灌注显象,并于CT及MR2对照,结果SPECT诊断阳性率为90%,CT88.2%,可探测缺血后存活的脑组织。

CDFI:经颅CDFI是评价颅内动脉血流的一种重要的非创伤性方法,诊断颅内后支椎动脉狭窄的敏感性高达90%,特异性达75%,具有以下特点:①较好的显示血管内径,判断椎动脉有无狭窄。②可显示管壁动脉粥样硬化或钙化。③检测血管内血流情况。④迅速了解血管的组织结构。走行和血流动力学信息为诊断VB2提供可靠的依据。

小 结

不同的影像学检查从不同角度反应VB2病理生理学变化,结合症状,合理应用各种检查方法,可提高临床确诊率,对VB2的诊断、治疗、预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春霞,迟路湘,史树贵,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患者血管结构.中风临床康复,2005,9:103-105.

2 王淑丽,牛争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影像学检查.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7,1.

上一篇:正常成人胸导联心电图R波及S波振幅变化规律探... 下一篇:肾脏弥漫性病变80例声像图分析及超声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