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真刀真枪”地搞科学

时间:2022-08-07 02:28:23

让儿童“真刀真枪”地搞科学

2012年11月,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活动颁奖大会上,笔者有幸受邀参加了主题为“不拘一格教科学”的青年教师同题会课活动。以下是笔者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以呈现我对科学教学的理解。

片段一:方法引路,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手试试?研究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产生了什么问题?可能与什么有关?又怎样来证明?我们能不能小组讨论、合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研究?

师:如果研究时有困难怎么办?

生:小组里商量或者请教同学。

生:向老师请教。

师:这里有位好“老师”——研究记录单。按研究记录单步骤提示我们开展研究(指导探究流程)。

生:老师,球上没有编号,弄不清是什么球。

师:问得好。第一步先把观察到的现象画下来,然后给这些球编号。如果浮的球,标几号?

生:1号。

师:如果三只球中有两只球浮,一只球悬浮,怎么编号?

生:应该标两个1号、一个2号。

师:真聪明!……

(学生活动,教师了解各组研究情况,15分钟后小组汇报交流研究情况。)

生:我们观察到三个球分别在水中浮、悬浮和沉,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同样的乒乓球在水中,有的上浮,有的下沉,还有的悬浮呢?我们的假设是可能与球的质量大小有关。用手感觉重量是不一样的,拿桌上的电子秤称,发现1号球的质量是31克、2号球是34克、3号球是46克。因为1号球是浮,2号球是悬浮,3号球是沉的,所以我们的研究结论是,球中液体重,球就沉,球中液体轻,球就浮。

师:真了不起!有假设,有验证,有数据,有结论。

生:老师,我们的问题与他们一样,但假设有两个,一个是可能与球里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关,另一个是可能与球里液体的质量有关。我们对比后发现乒乓球都是一样的,它们都装满了液体,所以液体体积是一样的。再用电子秤称,1号球的质量是32克、2号球是34克、3号球是46克。我们的结论是:重量大的球沉在水底,重量小的浮在水面,重量不重也不轻的悬在水中。还有一个结论是,这是三种不同的液体。

师:真厉害,想到了比较体积大小。不错,老师在三只乒乓球里注满了液体。所以每只球里液体的体积应该是一样的。

生:我们组的球是两个装的1号液体,一个3号液体。两个1号液体都是31克、3号液体是47克。我们的结论和他们差不多,质量越大沉得越下,质量越小越往上浮。

师:现在能不能来解释一下三种液体的沉浮状态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生:三种液体的沉浮状态与它们的质量大小有关,质量大的会在水中沉,质量小会在水中浮,质量中等的,会悬浮。

生(补充):还与它们的体积有关。这里三种液体体积都是相同的,都是满满的一乒乓球。

师:说得好不好?(学生自发鼓掌)既然三种液体体积相同,我们简称同体积的液体。同体积的三种液体中,有一种是水,你认为是几号?为什么?

生:我认为是2号,水在水中应该是停在水中间。

生:我觉得是3号,我以前玩过在瓶里装满水后,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师:究竟装的是什么液体,让我们来继续研究。

反思:著名的科学教育专家刘默耕曾说过,让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科学”。“真刀真枪”强调的是儿童的亲力亲为,但并不是事事亲历。正如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提出的要让学生参与“典型的经历活动”,这也是我为什么一节课花了二十多分钟时间,精心设计一个完全自主的探究性活动的主要原因。自主探究不等于放任自流,探究前的讨论、探究中的细节处理很重要。教师对学生探究中出现的状况,一定要“胸有成竹”。比如,每个装同种液体的球的质量误差、电子秤的正确使用、学会给不同状态的液体正确标序号等问题,这些必须考虑周全,才能经得起学生的“考问”。所以教师备课时做一做“下水”实验是很有必要的。

片段二:逐层解疑,激活思维

师(拿出装油和装蜂蜜的杯子):这三种液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这样的,在油中和在蜂蜜中情况会怎样呢?小组讨论,能不能试着解释这样的现象。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讨论原因,尝试解释。)

生:我观察到1号球在油中悬浮,2号球在油中沉到底下,3号球在油中也沉到底下。

生:根据三种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我们小组认为1号球里装的液体与油差不多,所以在油中悬浮,2号、3号球中的液体都比油重,所以在油里是沉的,要不然就会浮在油上。

师:同学们觉得他们的思考和推理能成立吗?

生:能!

生:我们组观察到1号球在蜂蜜中是浮,2号在蜂蜜中是浮,3号在蜂蜜中是悬浮。在油中是沉的,因为2号比同体积的油质量大些,所以沉在油里。3号沉,因为同体积的3号液体质量比油大,所以沉。

生:因为相同体积的1号液体质量比蜂蜜小,所以浮在蜂蜜上,而2号液体质量也比蜂蜜小,但比1号质量大,所以在蜂蜜中浮的程度与1号有所不同。

师:观察得很仔细。能将前面的研究获得的数据结合起来思考,真了不起!

师:根据我们的研究,你能再来猜一下1号、2号、3号分别是什么液体吗?为什么?

生:我认为1号是油,2号是水,3号是蜂蜜。因为三种相同体积的液体中,3号质量最大,在水和油中都是沉的。在蜂蜜中是悬浮,说明与蜂蜜差不多,可能是蜂蜜。1号最轻,在水、蜂蜜中都是浮的,在油中悬浮,说明可能是油。

(众生点头,表示肯定。)

师:大家这么肯定?想不想亲眼瞧瞧,乒乓球里究竟是什么液体?

(演示从乒乓球里倒液体的方法,学生活动,自主揭秘。)

师:现在我们知道1号、2号、3号分别是什么液体?

生:1号是油,2号是水,3号是蜂蜜。

师:现在让我们来观察倒入试管里的混合液,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生:试管里出现了分层。最上面的是油,因为它最轻,中间的是水,质量中等,最底下的是蜂蜜,因为蜂蜜最重。

生:液体的沉浮情况与质量大小有关。

反思:“真刀真枪”就是要关注真实情境中儿童的科学学习状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儿童的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包括儿童的科学思维意识、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等方面。从三种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研究,到在油中和蜂蜜中的沉浮状态研究,步步深入,学生思维的联结点一个个被激活,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思考与辨析,发现液体沉浮规律。以猜测球里装的是什么液体为主线,根据对装有不同液体的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的观察、比较、思辨,逐步揭秘球里液体,最后亲眼验证,而试管内的混合液分层现象,则再次印证了液体的沉浮规律。

综上,“真刀真枪”必须蕴含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目标的载体是为儿童精心创设的典型探究活动。不断优化儿童亲历的典型探究活动,是构建儿童化科学课堂的重要努力方向。

一、科学概念体系的理解

研究物体的浮力,涉及力、密度、质量等有关概念,要对这些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梳理。本节课通过研究让学生明白,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液体在同种液体中的沉浮状态与其质量大小有关。

二、探究活动设计的定位

这节课的前二十分钟设计成全开放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探究同体积三种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先组织学生对记录单上的探究流程解读,明确探究的目标和方法,商讨遇到困难的处理办法等,渗透科学方法的培养和探究前的必要引导,可以让探究更具效率。接着把大块的时间留给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科学,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测量质量后,肯定了这是三种不同的液体,接着则进一步探究同体积的三种液体在油中、在蜂蜜中的沉浮情况,发现沉浮规律,最后由液体的沉浮现象拓展至气体的沉浮现象,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三、材料制作和呈现的优化

1.探究材料要生活化、趣味化。研究液体的沉浮,用什么来装液体比较恰当呢?首先想到的是塑料袋,尝试后发现不易操作,难以注满,而且透明,会降低趣味性。而乒乓球除具备塑料袋所不具备的优点外,相同体积也变得容易控制。

2.探究材料的不断优化。先在乒乓球上打一大一小两个孔(考虑揭秘时里面的液体能快速倒出来),先封一个孔,再开始注液体。用什么封口呢?用透明胶带,但胶带碰到油就脱胶,容易渗透。后来我们想到用热融胶封口,就像一个塞子,密封效果好,也容易拔出。

3.探究材料在呈现时,可以提供不同结构的材料。如6个小组中,有两个组是不一样的:有的组2个球悬浮1个球浮,有的组2个球浮1个球沉,有的组2个球沉1个球悬浮。这样呈现,增强了探究活动的丰富性,有利于拓展外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军事化管理”,关键在“化” 下一篇:向着美丽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