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悲哀

时间:2022-08-07 12:39:12

摘 要:沈从文在《边城》中为读者塑造了美丽善良的女孩翠翠和她纯真痴迷的爱情,湘西的美好之下却又无可奈何地充斥着生命的悲凉,作者以此为着眼点浅析《边城》的画面感和浓郁的悲凉况味。

关键词:画;孤独;悲凉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027-01

生活是活动的,图画是静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图画供以人欣赏。

农村山城是一幅静止的图画。千年万年不变。生活在其中的人叫画中人,画中一切之于画外的人充满向往。

犹如乱世中的人们总是寻找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里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人们生活得怡然自乐。

沈从文同样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边城,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生活在这幅画中的人们怎么样的呢?

女主角是一个拥有清明如水晶的眸子的翠翠,父母早逝。从小相伴翠翠的是黄狗,爷爷,渡船,以及渡口。成年累月感受的是临溪石头,天光日月,河风。

翠翠和爷爷终日守候着渡船,人来了拉桨,日落了回家。两人平时晒晒太阳,过年过节的时候一起去集市看小城的热闹。

平静,古老而祥和,自然朴实。

然而作为真实,边城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生活在其中的人更是另种悲凉。

画面最清晰的是小溪、水流。边城的水多,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烈一些,“沿河的吊脚楼必有一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头上呆望。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对此所受到损失仿佛无话可说”,自然不仅供给这里的人们以衣食、同样带来让人们默默无语的灾难,面对灾难,这里的人们毫无怨言、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什么,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着他们的命运。

边城的人“真正成为他们生意经的,有两件事:买卖船只,买卖媳妇。”“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做,也永远那么浑厚。”善良的人在美丽的画面中平日所做的生意足够使外人感到他们生活的艰辛。沈从文希望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不受外界干扰的原始的古朴的美丽的生命形式。但是真正的这些生命形式在人们的面前却又蕴含着无限的悲凉。

边城的“一切总永远是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一份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城中生存的,个人自然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但这些人想些什么?谁知道。”所以小城人的内心永远是孤独的,他们彼此之间相亲相爱,没有怨言,亦没有坦彻心扉。爷爷摆渡船从不收别人的财务,顺顺为人总是慷慨大方,周济穷人,天保的爱情直率认真,傩送的爱情纯真浪漫,翠翠的爱情痴迷含蓄,爷爷与翠翠之间的亲情、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谊更是无私伟大,但是美丽的人们故事的结局却不是那么美丽。

是什么造成了翠翠的爱情悲剧?是人与人内心的孤独与隔膜。边城的人们永远在为别人着想,边城人们的内心永远处在自我封闭的藩篱之中。这些孤独与藩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误会跌生,悲剧随之而来。

翠翠的出生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当年翠翠的母亲与一个士兵相爱后双双殉情留下孤独的翠翠替自己陪伴孤独的父亲。翠翠的使命本身就是陪伴爷爷,替母亲尽孝道。然而总有一天雏鹰要长大,翠翠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女孩子天生的羞涩让她对傩送的爱情难以启齿,当祖父有意试探她时她也只是回避,就连傩送夜晚为她唱歌“让她的灵魂飘起来”,也被误认为是天保的杰作。小说中的母女往往拥有相类似的命运,翠翠母亲在爱情无法实现时选择的是死亡,翠翠最终的命运也只是孤独的等待,“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与爷爷之间有很深的隔膜,夜夜虽然爱她,但是并不了解孙女内心所想。翠翠与天保之间是有隔膜的,天保虽然在两年前就种下了爱情的种子,但是他并不了解自己深爱的女孩和自己的弟弟是相爱的。

湘西的美是宁静的,宁静的美之下死亡的阴影和浓重的人生的悲凉和无奈笼罩着爷爷,这一点对翠翠的悲剧也形成了很大的影响。翠翠长大后,爷爷“在空雾中望见了十六年前翠翠的母亲”,“同时想起那个可怜的母亲过去的事情,心中有了点隐痛,”女儿爱情悲剧的阴影让这个老人对孙女的爱情忐忑不安,为了翠翠没有着落的终身,爷爷在风雨雷电交加的夜晚心力憔悴而死。翠翠在后来陪伴她的杨马兵的口中“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到的许多事。”“翠翠把事情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这种死亡的苍凉与孤独的况味必将改变这个本来“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的女孩的心境,让夕阳中的渡船和等待爱情中的女孩的身影更为孤独和悲凉。

沈从文的本意是塑造一种“美好的、自然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可是在故事在看似平淡的娓娓叙述中作者本人也无法把握住人生的悲凉,“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美好的一切在人们的无奈中不可逆转地逝去了,即使是美丽的湘西,即使是善良的基本上是与世隔绝的湘西人们也无可奈何地承受着这一份生命难以承受的悲凉。

上一篇:浅析农村震后设计与生存 下一篇:浅谈余华《兄弟》中的暴力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