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画传统笔墨语言和语言创新

时间:2022-06-22 02:23:55

浅析中国画传统笔墨语言和语言创新

摘要:作为独立体系的中国画,有着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国画笔墨语言的特殊性与情感表现有最直接的联系,笔墨成为感情真实流露的痕迹。中国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画种之一,笔墨语言也不能一成不变,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语言的创新,艺术生命的魅力也在于此。我认为不要传统和死抱传统,实际上命运是一样的。我们要十分注重传统,不是不要传统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画家传统太不够了。而创新是一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学习传统,研究传统,但学习和研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发展传统,发扬传统,要推陈出新,要借古开今。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语言;传统继承;时代创新;现状现象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036-01

一、中国画的艺术语言

中国画语言融诗词美、书法美、音乐美于一炉,具有其他画种所不可比拟的形式美感等特色。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和相互交流的工具。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特色的艺术语言。比如绘画、建筑、雕塑、音乐、舞蹈、戏曲等都有着特定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说到艺术语言,那么究竟什么是艺术语言?是不是用墨汁和国画颜料画的画就是中国画了?我想这样理解绘画语言肯定是太简单了。中国画的语言通常指构图、立象、用笔、用墨、设色等绘画之基本要素而言。书法用笔可以说是中国画技法的精髓,勾、勒、擦、点、染;诗、书、画、印;似与不似之间所传达的意境构成了中国画与中国传统哲学观和审美的完善统一。从此可以看出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我的理解是艺术语言简单的讲就是在表现各种艺术种类时运用的技法、手段、形式等。就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一样,虽然是在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有不同的发音和语言,每一种艺术语言都是经过几百甚至上千年艺术家们探索、积累、总结而来的,它们都是很独特且科学的。

中国画绘画语言的主体是笔墨,中国画的笔墨作为一种交流感情和志趣的语言体系,它是东方民族群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天道和人道的体察、感悟与效法的大文化背景上派生出来的一种表现语言系列。笔墨是中国画最具民族风格的艺术特征,它作为中国画的造型语言和精神载体其重大作用绝对不可否认的。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种种中国画语言形态,在形式和内义的建构上主要存在这样的几种现象:

一是紧紧抱住传统样式,以熟习古人某家之法,加入书法的线条意味――这也是传统,再掺入高士、仕女、山水或花卉的形象,以此符号形成一个促使众人生成文化记忆的形式链接。然后大批量地重复生产,以信息量之多造作出“我会如此”的存在。而最终成为古人形式的俘虏者的首要特征就是:这些作品已失去现代人的思想感情与文化责任,现实文化与之毫无关系,只是在借古人某一语言的复述,去获取种种个人所需而已,他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自我”,甚至最后什么也不是,因为历史总是亲睐代表了真正历史的历史。

二是借用,融合西方文化的语式,力图在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之中,建立自己的艺术语言形态,以自己的生活观念为主导,水墨的笔和色 ,作为表述心象的工具时,只是从视觉情感上形成“类国画”的感觉,作为与民族文化的联络提示符。这样做的明显缺陷是没看到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与这种努力的相悖性,

西方文化一直是以多元下的多变为外在特征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文化形式标准,信息多样反映着心态的多变和以不断否定前形式的方式向前推进。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自己的文化行列中进行这种外在效仿,新异肯定是存在的,但最终唯一的出路必须是走到民族性中来,否则有徒劳之烦恼。

三是以传统诸多方式的精研和熟练来进行艺术语言综合,以当今形式表现所包涵的深层文化目的为导向,在学术式的审美课题之下力追新时代中的文人精神和新责任,历史使命感。试图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形成活生生的形式意味与现代人的文化感受相联系,从而求得自我文化努力的存在。纯粹的民族传统手法是该类艺术形式的基本特征,而且并不排斥外来文化的介入所带来的视觉效应。

这三种现象实质上是要我们对当代中国画笔墨语言形态的关注和深度研究,艺术要走开创之路,守住老本不放,只是博物馆和资料室的职能,而走研究之路,肯定要注目于艺术家的文化职能,这种人类文明的自觉即便是普通的文化人,也都会心如明镜的看到这一点,因此,匆忙的现代人需要定下心来,化时间去思考与探索,“立体”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水平”。

二、中国画的现代语言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的笔墨发展状况是如何呢?是什么样的现状呢?

在石涛看来,要使笔墨之下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并真正作到有笔有墨,且笔墨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在文化交流日见多元化的今天,同样导致了中国画创作趋向的选择,运用传统笔墨语言,对现实文化来说是首要问题,也将面临着对中国画的前途和出路的担忧。

中国画艺术无论从形式、技法、艺术表现等方面,以多数中国画家的看法而论,早已经集之大成,很难再有发展的余地。面对这个现状,促使许多关心中国画如何继续向前发展的画家、评论家、理论家就这个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以及个人的见解,其中有三种观点引起了诸多的争论。其一、中国画已经走向穷途末路,其二、中国画笔墨等于零,其三、要守住中国画的底线。当今中国画界面对中国画如何再发展的问题,提出的这三种观点,从表面上看并不是没有道理,然而如果对这些观点加以研究,即可看到这三种提法均不全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主观与片面的认识。

从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到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 关乎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是发展还是退化了的问题久争难决,而现今很多人把“笔墨”理解为一种概念性的哲学意味,按着传统的模式化形式来“创作”,为什么这“创作”打引号呢?因为这些人算不上是真正的创作,这样形式化的时间越长,在宣纸上天天机械地运动着,我们可想而知,中国画还是原地打转。中国画决不是那种把笔墨折腾到宣纸上就完事的东西,而是艺术生命的再次涅,有多少画家想过一张中国宣纸到底能够承载多少思想、多少发现、多少灵感和多少生命?

对于现在的笔墨状态,中国画应该怎样随着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呢?

笔墨形态历经数千年发展,形成了 “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统一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积淀形成的,但是也正因为它积淀丰厚、体系完善、完全的成熟,造成了它的封闭与保守,使得它在发展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历史上的辉煌使得1840年以来的中国画黯然失色,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的民国画坛,已远不能比肩古人。

中西融合的出色代表当数林风眠,他以中国的笔墨与西方视觉造型结构融合,形成了有浓郁东方韵味的语境,他对传统精神的理解很值得当代人研究。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坚持什么、吸收什么,“守”什么、“弃”什么,值得当代人认真思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当是中国画发展的最佳出发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致于自卑,也不会盲目自大而陷人保守,才能使中国画艺术继续发展。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信息大量的涌入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中国画家对置身其中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与自卑,甚至走向了误途之路。我们不由得对中国画的前景产生出担忧。对于具有创造精神的探索型画家来说,传统是其走向成功的基石和台阶;对于死抱传统的奴才型画家来说,它可能是积重难返、徘徊不前的迷魂汤和枷锁链。我们不能完全抛弃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先辈艺术大师们留下的丰厚艺术底蕴,我们要继承在传统之上创造笔墨语言。创新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东西应该学习,但是不能固守。新时代的笔墨语言的创新和探索成为了当今中国画家孜孜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张强.国画现代形态[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上一篇:解析建筑与情感表达 下一篇:新媒体艺术之交互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