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 第19期

时间:2022-08-06 06:58:42

【摘 要】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学监马修在奖惩学生方面十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教学难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这部影片对探讨教师和家长如何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对其进行教育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特殊儿童 惩罚 个体差异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092-02

影片的故事情节发生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一条幽静的林荫小道上坐落着一所充满暴力,制度苛刻,甚至有点恐怖的少年管制学校,这所被称作“池塘之底”的学校住着一些让老师和家长都认为无可救药的“问题儿童”。直到有一天,学监马修的出现,给这所死气沉沉的学校带来了生机,也给这些“害群之马”的未来带来了希望。马修学监一改哈珊校长机械的“行动——反应”教学理念,用灵活的教育策略教育犯错的孩子;用智慧的眼睛发现“坏孩子”的优点;用音乐的力量打开了孩子们尘封的心灵,给他们尊严和爱。

一 如何“惩罚”

在“池塘之底”,乐格克算得上是一个“坏孩子”了。学校的门卫马桑大叔带新来的马修学监参观学校时,被蓄意报复的乐格克在门上装的弹弓打伤眼睛。校长哈珊知道马桑大叔受伤的事后,为了尽快揪出“坏孩子”,再次按照的“行动——反应”教育理念要对其予以重惩。马修学监在知道是乐格克打伤马桑大叔后,并没有告诉校长真相,而是请求校长由他来惩罚那个“坏孩子”,于是马修便要求乐格克做两个选择:要么关禁闭;要么去照顾马桑大叔,乐格克当然选择了后者。他在照顾马桑大叔时,马桑大叔因为不知内情,还说乐格克真好心,乐格克听后羞愧地低下了头。

每当笔者看到这个情节时,常常会想面对学生所犯下的严重错误教师该怎么处理呢?影片中哈珊校长和马修学监都是要惩罚犯了错误的乐格克,但惩罚的措施却大相径庭。前者机械地遵循行动主义理论认为在学生犯错之时就应当立即对其处以严惩,要么关禁闭,要么毒打学生;后者对惩罚的措施稍稍变通了一下,让孩子自己在相对温和的环境中感知自己所犯下错误的严重性并能够有所忏悔。显而易见,马修的惩罚要有效得多,最起码让乐格克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且纵观整个影片,马修在教育那些犯错误的学生时,并没有像哈珊校长那样只会对学生予以严惩。两位教师不同的教育方式再次引起了笔者的反思:经常使用惩罚的弊端是什么呢?劳拉?E.贝克发现“经常使用惩罚仅仅会促使临时的顺从,并不能使孩子的行为得到永久的变化。”这一点已在影片中得到多次印证了,每当严厉的哈珊校长出现在教室时,学生们都会背着手老老实实地坐在椅子上,可是,当哈珊一离开,孩子们会马上乱成一团。惩罚还会“提供给孩子有侵略行为的成人示范”,经常受到父母或老师严惩的孩子好斗性都很强,影片中的不少问题儿童都有强烈的好斗性,蒙丹的好斗性尤为突出,最后甚至放火去烧学校;乐格克的报复行为也是其好斗性的体现。究其动因,都与哈珊的惩罚方式有关。

虽然哈珊的初衷也许是为了教育这些孩子使其走向正路,但却达到了截然相反的效果。马修的做法给教育者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教育哲学——发现惩罚在道德发展中有价值的方面,采用合理的技巧减少严惩的负面影响。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并不一定总是叛逆的,当他们了解到大人把错误行为看得非常严重的话,他们就会用心去听。蒙台梭利曾言,“一个人不可能被微不足道的东西引入歧途。这种东西在所谓的爱与帮助的伪装下,在人毫无觉察的情况下蔓延开来。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应归咎于成年人的盲目,这种毫无意识的自我中心会对儿童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

二 如何关注个体差异

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之一就是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中存在着个体差异。影片中马修学监的很多做法都体现出他十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试图积极地发现这些“特殊儿童”的潜能和优势,如在组建合唱团前,马修让每名学生都唱几句歌,并按照他们在音色、音域方面的特长归为男高音、女高音、男低音等,即便是不会唱歌的佩皮诺在合唱团也有可充当的角色——“指挥助理”。这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努力找寻学生天赋的做法让这群孩子在音乐的熏陶下找回了自信和尊严。

1.对待音乐天才莫杭治——开小灶、冷处理

影片中的莫杭治不仅有着“天使的脸蛋”,还有着天才般的歌喉。被马修发现后,他不计前嫌,极力为这位天才儿童创造学习声乐的条件,并专门为他辅导。

马修的这种教育方法让笔者想到教育这类天才儿童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对天才学生要多予以鼓励。看起来似乎天才儿童并不需要太多的鼓励,因为他们往往会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但事实并非如此。莫杭治虽然爱唱歌,但由于他特殊的单亲家庭的背景和在“池塘之底”所受的教育,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如何与老师作对上,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音乐方面的天赋。马修及时发现了这一点,让他在合唱团里担当独唱,并在排练时常常对他投以鼓励和赞扬的目光。

第二,不仅要让天才学生成才,还要使其成人。天才学生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与众不同,往往会目中无人,自尊心也会特别强。莫杭治因为觉得自己在唱歌上比其他人强很多,有时就会不好好排练,还给马修捣乱。于是,马修抓住莫杭治爱唱歌这一特点,故意“孤立”他,有意取消其独唱。这种教育方式让莫杭治欲罢不能,进退两难。但在伯爵夫人观看汇演时,马修却突然让站在角落里的莫杭治担任领唱,这种意想不到的安排感动了莫杭治,还唤起了他内心深处的积极性,起到了育人的目的。

第三,与天才学生的家庭合作。有时,天才儿童的家长可能并不能发现自己孩子的特长,即使发现了也会表现出不支持。面对这种情况,有经验的教育者会强调如果要发展孩子的潜力,必须给他们提供环境强化、支持和挑战。莫杭治的母亲当初也不赞同儿子学音乐,但在马修的极力劝说和帮助下最终把莫杭治转到了里昂音乐学院。

2.对待智力低下的蒙丹——极力挽救

与莫杭治在音乐上表现出来的天才特质不同,蒙丹被专家认定为智力低下,同时,他酗酒、说谎、打架……对老师大不敬。即便是这样,马修依然认为蒙丹是一名很好的男中音。这种帮助学生发现其优势来弥补其劣势的做法是符合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虽然最终蒙丹还是因被校长诬陷而让警察局带走,但他离别前对马修的微笑似乎表明马修的教育方法对他起到了“疗效”。

以上对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评析基本上都是从分析马修学监的教育理念入手的,总的来说,笔者认为马修是一名真正理解教学之道的教师,“一个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教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笔者认为马修做到了这一点。

三 影片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影片的事件虽然发生在法国,但影片所留给我们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的教育同样有启示意义。在中国有两句关于教育孩子的俗语,一句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另一句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两句话在一定程度上都很有道理,但它们也反映出民众在教育孩子上的一些误区,即认为孩子发展的好坏基本上都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与家长、教师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这种教育观念是有弊端的,孩子之间虽然有着个体差异,但是没有优劣、好坏之分,不能一味地按照从众的标准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我们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找出他们之所以特殊的原因,使他们的潜能和特长得以发挥。影片中有一首歌这样唱到:“风中飞舞的风筝,请你别停下,飞往大海,飘向高空,一个孩子在望着你呐!率性的旅行,醉人的回旋,纯真的爱啊,循着你的轨迹飞翔。”的确,孩子其实是非常渴望得到家长或者老师的发现或关注的,老师或家长只需多留意一下这些“特殊”的孩子,就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

参考文献

[1]玛利亚?蒙台梭利.发现孩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83、191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Robert J.Sterberg, Wendy M.Williams.教育心理学(张厚粲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6]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第五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6

上一篇:东西方农民的悲歌 下一篇:德汉笔译课程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