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农民的悲歌

时间:2022-09-29 09:26:28

东西方农民的悲歌

【摘 要】小说《大地》和《烟草路》通过两位农民——王龙和吉特以及他们家庭的命运,揭示了大萧条时期东西方农民的贫困、无助和屈辱,反映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沧桑和社会变革。

【关键词】土地 农民 大萧条 社会变革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077-02

1929年10月,美国股市崩盘引发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很快蔓延至全球,使许多国家的经济陷入长达十年的低迷和疲软。失业率高居不下,农业收入缩水,工商业无利可图,个人前途渺茫,贫穷成为整个世界挥之不去的梦魇,首当其冲的美国更是受创惨重。正是在这种社会经济形势下,一大批反映大萧条的作品应运而生。美国著名文学史专家皮特?康在他最近出版的《美国的30年代:一部文学的历史》中,列举了大萧条时期最有影响的五部作品:《十一月》(1934)、《大款》(1936)、《萨马拉之约》(1934)、《大地》(1931)、《蝗虫之日》(1939)。虽然《愤怒的葡萄》(1939)和《烟草路》(1932)没有上榜,但不容否认这两部小说同样是这一时期的力作,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赛珍珠的《大地》于1931年在美国出版,立刻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连续数月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缘何一部描述中国农民生活的小说竟引起美国读者的强烈共鸣?这是因为《大地》反映了人们在大萧条时期的情绪和心境。无独有偶,欧斯金?考德威尔反映美国南部贫穷白人生活的《烟草路》于次年问世,同样马上叩响了读者的心弦。这两部小说的地理环境和背景虽然一东一西,但反映的都是农民的生活。小说的主人公王龙和吉特?莱斯特两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他们都对土地怀有深深的情感和眷恋,正如王龙所说:“世事难料,土地永存。”王龙和父亲、祖父一样,把土地视为赖以生存的根本,“他们从土地里讨生活……用一滴滴汗水种田换取食物”,在他们眼里,“土地是一个人的血和肉”。他不能够理解那些住在城市里的人的生活,“一个人怎么能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城市的房子里,他宁愿死也不愿意离开他的土地”。和王龙一样,美国南方白人吉特也是从父辈手里承接了一片沙土地,他的祖父、父亲曾在这片土地上种植烟草,到了他这一代,便改种棉花。但过了几年后,土地变得越来越贫瘠,棉花收成越来越糟糕。年轻人不得不去城里的工厂做工,可是一贫如洗的吉特夫妇却不愿离开土地,他们不能想象城市的生活,认为那不是上帝为人类设计的生活方式,“工厂是人建造的,但土地却是上帝创造的……我只能在上帝赋予我的地方生活”。

王龙不识字,常常受到城里人的欺负和嘲弄,因此当他手里有点钱时,便送儿子到学校里读书,希望他们长大后不再像他那样是个“睁眼瞎”,任人愚弄。吉特也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每次儿子来信,他都会跑很远的路请人念给他听,但他却死死地守住那片贫瘠的沙土地,不思改变,“当犁铧翻开土地,泥土的清香迎面扑来时,我变得那样脆弱,那样震颤。在这个季节,将种子播到田里已融入我的血液。快五十年了,我都是这样做的”。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农民,面对灾难时都是同样的无助和不堪一击。王龙在大旱之年,被迫带领全家老小和村民们一起去南方逃荒,饱尝了饥饿的痛苦和世态的炎凉。吉特一家的遭遇更是让人唏嘘。他和妻子共生了十七个孩子,五个夭折了,其余的大都离家出外讨生活。为了减轻负担,吉特把只有十二岁的女儿珍珠嫁给了三十几岁的洛夫,另外还有两个孩子和老母亲住在家里。小说的第一个场景,就向我们展现了吉特一家青黄不接时的窘境。看到女婿洛夫买了一口袋萝卜,便请求给他一些,被洛夫拒绝后,立刻上演了一出全家出动抢走萝卜的活报剧。吉特“用两手拼命地抱住口袋,因为挤得太紧,萝卜汁从没有扎紧的袋口迸发出来,溅入他的眼睛,他顿时什么也看不见了,可是对吉特,萝卜汁就像夏天的甘露一样畅快,来者不拒”。在这里,作者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描述了这些贫困的农民悲剧性的生活,以及因为贫穷而一步步丧失的尊严。吉特的妻子艾达沉默寡言,“四十年来,吉特都没能改变她,但饥饿却使她张开嘴巴,一天到晚喋喋不休地抱怨”。

一位大家曾说,“贫穷是一种罪恶。”它可以使人失去起码的道德伦理价值。在日子难以为继的危难时刻,王龙一贯友好亲善的邻居们结伙到他家里打劫,想抢夺一些活命的粮食。但发现王龙和他们一样家徒四壁时,感到非常羞愧,一个接一个地退了出去。赛珍珠认为,“他们不是邪恶的人,而是被饥饿所迫。”而吉特更是过分,他不允许老母亲多吃一口饭,发现她偷吃了东西,便会破口大骂,甚至拳脚相加。看到这里,我相信读者和我一样,不会憎恨吉特,而是憎恨使他堕入如此深渊的社会环境。

《大地》和《烟草路》的结局殊途同归,王龙和吉特都失去了土地。王龙多年来辛辛苦苦积聚的土地被不肖儿子们卖掉,而吉特的土地却是因为棉花年年歉收,亏欠太多,一寸寸地被贪婪的农场主夺走,自己则变成了一无所有的佃农,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虽然他虔诚地信仰上帝,但却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和妻子在一场大火中结束了不幸和无助的一生。而邻居们却认为这样的结局对他们或许更好,更是入木三分地揭示了贫苦农民生不如死的悲惨境况。

虽然两部小说的主人公——王龙和吉特同病相怜,但两人又有显著的不同。王龙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中国农民,他和妻子欧兰没日没夜地在田里劳作,即使后来有了钱,有了更多的土地,而且渐渐地上了年纪,他还是不改其劳动本色。而吉特比较懒惰,想得多、做得少,把自己的贫穷归罪于上帝,归罪于别人。正如他的妻子艾达所指责的那样:“你太懒惰,这才是你的问题所在,你们男人都这样……都是只说不做,人家都出去讨饭了,而你连讨饭也懒得去。”

王龙一直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在购买了更多的土地后,他把土地租给乡邻们耕种,每年收取他们一半的收成,并盼望着把土地世世代代地传下去;而吉特却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成为佃农,连购买种子、肥料的能力也没有,因为没有人愿意借贷给他。吉特在绝望的时候仍心存希望,认为上帝不会放弃他,“上帝会善待我们,他不会看着我们这样下去的”。

上一篇:对高职数控专业机械制图课的教学探索 下一篇:德汉笔译课程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