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数学课堂教学“小组互动合作交流”实验研究

时间:2022-08-06 03:25:12

职校数学课堂教学“小组互动合作交流”实验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对传统课堂教学反思的结果。现实的数学教学中,“主体性缺位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自然会出现以下现象: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学生个人独立学习的机会少;学生接受学习的机会多,表达学习的机会少;全班统一依从教师的机会多,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少。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观点,为了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为了保证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要重新审视教与学的方式,创设平等、自由的学习气氛,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逐步达成共识,并让其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2.职校学生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学交流是数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和教学方式之一。通过交流,可以有效实现数学课堂相关信息的传递,可以让人们分享思考的成果,同时也能起到梳理思维的作用。职校学生普遍缺乏思考的习惯,在交流上也常常缺乏连续性和科学性。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强化合作交流意识,构建师生互动交流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已经成为职校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

二、实验理论

职校数学课堂教学“小组互动合作交流”实验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

1.数学建构主义学习实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授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数学不是建立在独立于人类思想之外的纯客观的事实上的,数学的对象是思维对象,是人类的创造与发明。”因此,学习活动不是一种被动的“复制”活动,而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主动建立、重组、改造和发展的过程。所以,一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核心应当是促成学生的再创造。

2.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特征。数学建构主义学习,是主体对客体进行思维构造的过程,是主体在以客体作为对象的自主活动中,通过自身的智力参与而获得个人体验的过程。客体的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自主活动”“智力参与”“个人体验”是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重要特征。“小组互动合作交流”作为以小组合作形式强化互动、促进交流的实验目标与数学建构主义的理论实质是一致的。

三、实验样本及预期目标

1.实验样本。以我校一年级综合高中班(2)班作为实验班级,实验样本总量为60人,为便于实验操作,将全班60名学生随机编成12个交流小组(每5个学号组成一个小组),在12个交流小组设定过程中对半分设以班委为交流中心点和以非班委为交流中心点的交流小组,同时在这一基础上再对半设定以男生为中心点和以女生为中心点的交流小组。

2.实验预期目标。主体目标:通过分期目标所得实验数据,探求“小组互动合作交流”模式对强化主体参与、构建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是否有促进作用。分项目标;(1)通过实验探求互动交流中心对所设定区域交流习惯、交流意识的带动效果;(2)通过实验探求班委角色与非班委角色作为交流中心点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的差异性,探求男生与女生作为交流中心点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的差异性。

四、实验操作

1.实验准备。通过问卷调查,实验面临三个困难:学生缺乏交流意识,交流能力有待提高;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互动渠道不畅通;学生已有学习经历所形成的习惯成为构建新的互动合作交流的障碍。同时具有三个有利因素:新阶段的学习为实验开展提供了契机;学生对保证交流时间有较高的预期要求;“同桌伙伴”成为学生日常交流的主要选择。

2.实验思路。为了在教学中全面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人在综合了现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索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学生交流中心点,强化小组中心点在合作交流中的领导地位、角色意识,从而体现了其作为信息交换中转枢纽的作用,由点带面,形成全体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通过调整教师设置问题、提问方式、给予时间、多元评价、加强引导等教学策略,实现“师-生”“生-师”间的互动合作交流。

3.实验原则和教学策略。实验遵循整体参与和互动交流两项原则。采取四个教育策略:一是整体交互行为,营造合作交流氛围;二是强化角色互动,确保合作交流时间;三是强化问题解决,突出合作交流效果;四是实施多元评价,保护合作交流积极性。

五、结论分析

1. “小组互动合作交流”实验对提高班级整体交流水平有明显作用。

“小组互动合作交流”实验前测、后测数据比较表:

上一篇:多媒体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加快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步伐促进“双师型”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