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测评,为何重复昨天的故事

时间:2022-08-06 01:02:11

语文测评,为何重复昨天的故事

我们这里说的“昨天的故事”,是指在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受到人们猛烈抨击和强烈反对的语文标准化考试,主要表现在:语文测试唯教参、命题者拟定的标准答案是从,如:“雪化了是( )”,只能填“水”,或“水蒸气”,填“春天”就不行。根据句子“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的意思写成语,只能写“同心协力”和“惟妙惟肖”,若写成“齐心协力”和“栩栩如生”就只能判错。“进”的反义词只能是“出”,而不能是“退”。又如作文命题学生根本不用思想,只需编造一个故事或找一些论据来证明命题者思想就行了。写《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或《战胜脆弱》,只有编造父母双亡,父母下岗或自己身残志坚的故事,才能得一个好分数。写《春天》,只能跟着古往今来的文人们赞美春天好,若说春天不好,老师就指责你胡思乱想、动错了脑筋。从理论上说,在语文教育大讨论距今已十个年头,《语文课程标准》已颁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我们所列举的这些,应早已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但是,这些不该发生的故事,在2006年11月的某市小学二年级半期语文考试居然又重演了。试卷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

把相关联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凉爽的 蓝天 认真地 点头

高远的 花香 使劲地 叫喊

淡淡的 空气 紧紧地 观察

清清的 阳光 慌张地 拉住

金黄的 河水 微微地 推开

试卷发下后,同事领着他的孩子找到我,说孩子不服,理由是老师判错了,扣了他的分。我仔细看了试卷,其中,孩子是这样连接相关联的词语的:

淡淡的河 清清的花香 使劲地叫喊慌张地推开

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反复推敲,实在找不出孩子这样连接何错之有。评卷教师、也是课任教师一定判错了。为慎重起见,我让孩子说说他的理由,他说:“可以造句呀!”“说来听听。”我鼓励他道。

“小明被绑架了,他使劲地叫喊。”

“狗在追小红,小红慌张地推开门。”

对这些需要连接的词语,学生懂了,会用了,也就足够了。对于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我们还要苛求他们什么呢?我不能找不是理由的理由让孩子与命题者、与教师的想法一致;出于成人世故,我也不敢鼓励学生去找老师讨回公道,因为我实在不敢想象学生这样做的后果。

据了解,这是全市小学的统一语文考试,这份试卷不是出现在一所小学,而是该市所辖的所有小学。

两年前,一小学期末考试五年级的语文试卷有这样一道习作题。

夏天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喜欢?请你仔细观察,夏天的人、景、物等有什么变化,把它写下来,题目自拟。

客观地说,这道习作题贴近学生实际,能让学生有话可写。因为考试之时,正是夏天,学生只要看看室内,望望窗外,回忆刚刚过去的春天,联想即将到来的秋天,都能十分轻易写出夏天人、景、物等的变化。但是就是那刺眼的“为什么喜欢”一句话,给人以被强迫思想的感觉。我不知道命题者为什么要强迫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夏天,而且要说出喜欢的理由。那不喜欢夏天的学生又写什么,如何写呢?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为了得到一个好分数,言不由衷地说谎。据了解,这套试卷是用于全州小学语文统一考试。这与2002年5月31日《中国青年报》第五版披露的武汉市荆州区某小学老师强迫学生都写“春天好”如出一辙。其实,在作文中,喜欢或不喜欢夏天,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无多大关联。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学生喜欢或不喜欢夏天,都有他们各自特殊的缘故,命题者和教师应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情感自由。《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以说,无论是要求学生赞美春天好,还是强制学生喜欢夏天,都背离了《语文课程标准》,剥夺了学生言说的自由,扼杀了学生的言语生命,严重违反了语文教育的规律。

为什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今天,语文测评还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发生不该发生的严重教育事故,这很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每一个关心语文教育的人深入探究。

是“应试教育”的压力吗?不是! 这些年,不少人把语文教育的低效简单地归罪于“应试教育”,这可以说是大错特错。因为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的今天,小学阶段的教育基本不存在升学考试的压力,完全可以按照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育的规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正常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愿学、乐学。

是语文教材质量有问题吗?也不是!在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语文教材也曾是屡遭诟病的对象,且言之凿凿,但当我们打开新世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可谓“新”风拂面。如教材编者把像《雪化了是什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文章编入语文教材,并没有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赞美春天好或都喜欢夏天呀!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一年级上册有一篇叫《四季》的课文:

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课文后面还有一道很有意思的《说说画画》的练习:“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

在这里,课文并没有说哪个季节美或哪个季节不美,而是四季都美,四季都可爱。课文后面的练习只是问“你喜欢哪个季节?”并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喜欢或不喜欢哪个季节。这才是正确、全面、健康的语文教育,尊重学生独特感受体验的个性教育。如果说是语文教材让我们命题者和评卷教师这样做的,那语文教材何罪之有。只能说语文命题者、评卷教师的语文教育观念还停留在语文标准化考试时代,他们对《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新教材的教育理念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是语文教学参考书的原因吗?更沾不上边。顾名思义,语文教参,仅供参考,并没有让命题者和教师照抄照搬。叶圣陶先生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更何况是语文教学参考书呢。

语文测评重复昨天的故事,既不能归因于“应试教育”,也不能怪罪语文教材,更非语文教参的原因,那原因又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命题者缺乏编制语文试题的资质,考试管理部门缺乏一套严格科学的管理程序。命题者只要略有一点语文常识,略知语文教育规律,决不会犯在今天看来已是最低级的常识错误。连小学二年级学生都知道“使劲地叫喊”、“慌张地推开”可以造句,命题者的智商总不至于不如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吧。而作为考试管理部门,倘若认真审查命题者的资质,并聘请真正的语文教育专家对其编制的试题予以审查,这样的低级错误完全是可以避免的。须知,在考试“指挥棒”功能仍显著的今天,违反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教育的考试,对语文教学的误导是显而易见的。现今,我们中小学生作文仍充斥假话、空话、套话,选材雷同、立意趋同,词汇贫乏,语言表现乏力,缺乏个性,作为语文教学“指挥棒”的语文测评,难辞其咎!

第二,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长期以来,不少语文教师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凡语文教材、语文教参、语文试题及标准答案,一切都照单全收,缺乏基于语文学科和语文教育立场的自我分析和判断能力。我所在城市的所有小学,都要求学生购买某出版社编写的语文习题集――《英才考评》和《英才教程》,且教师都要求学生按部就班、一题不漏地完成。不少语文教师之所以形成唯教材、教参、标准答案是从,照单全收的思维定势,其深层原因是缺乏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素质。近些年,为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一些地方高校与当地各县市联合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学历提高班。我曾先后为近千名语文老师面授过写作课。在授课结束考试时,我先将一道题为《伞》的儿歌改成散文排列形式:“公路边的大树,是小喜鹊的伞。水塘里的大荷叶,是小青蛙的伞。山坡上的大蘑菇,是小蚂蚁的伞。下雨了,大家都有一把伞”。然后编了两道小题,要求学员从作者写作意图的角度分析归纳这节文字的主题,指出这节文字属于什么文体。结果,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学员不能分析归纳主题,多数学员说这节文字是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我实在不敢想象,这些每教学一篇课文都要分析归纳中心思想的老师,自己竟然不能独立分析归纳中心思想,连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不知为何物的语文教师,居然去教语文。因而,省事而保险的做法,只能照搬教参和标准答案。或许,这样的推测有些以偏概全,然而数百人竟是这样一种状况,又能“偏”到哪里去,岂不让人怵目惊心。

但是,若把语文教学低效的“板子”完全打在语文教师身上,也是不公平的。为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地教育部门每个假期都要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课程培训班;为了提高小学教师学历,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联合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学历提高班,小学教师大专化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的培训机构,包括曾对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职前教育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也有一份责任,也该挨一点“板子”呢?

在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有不少学者曾不无偏激地说语文教育“误尽苍生”、“人神共愤”。某大学中文系教授说得更具体:在完成识字教学后,哪怕所有语文课都让学生自己读书,也要比现在强。看来,这样的声音在今天依然没有完全消逝,还不时在我们耳边回响。

救救语文!

救救在语文课堂上痛苦的孩子!

救救在语文考场上为寻觅标准答案而“捻断数茎须”、失却童心童趣的孩子!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

上一篇:不宜倡导课堂教学知识生活化 下一篇:关注文言文教学的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