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成才吗

时间:2022-09-29 03:08:44

一日,儿子放学,我去接他。儿子小声告诉我,旁边那位年轻漂亮的姑娘是他的外语老师。我要他主动和老师打招呼。“Hello,Miss Li”,儿子脱口而出,那位老师流利地回答“Hello,boy”,没想到儿子接着来一句“This is my father”,那老师看着我打了声招呼“Nice to meet you”,我赶紧说了句“Nice to meet you,too”。

和老师分手后,我十分高兴,开始表扬儿子的大胆和英语口语好。而儿子的一句话,让我再也高兴不起来――“英语老师说,和她打招呼不用英语,她就打你。”

本来见面用英语对话,是一种锻炼口语的最好形式,也是对刚开始学外语的孩童进行学习习惯培养的最佳方式。但“不讲要打”,太出乎意料了,思考之余感慨颇多。

打的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当今的教育现状。中国古话云“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据说古代欧洲也笃信“棍棒底下出淑女”。古时,私塾先生手持的戒尺就是打的教育的历史陈迹。实话实说,我们哪位小时候没被自己父母打过,我们做父母的又有几人没动手打过孩子呢?

“不打不成才”,也确实有打成才的典范。

被称作“百年出一人”的天才、世界“钢琴王子”郎朗,他的父亲郎国任曾经回忆:平时,郎朗到点就得赶回家练琴。有次学校成立了合唱团,让郎朗伴奏。郎朗回家迟到了两小时。郎国任一把拽住回家的儿子,揍了起来。越打火气越旺,他拿出一包药放到儿子面前,恶狠狠地说:你弹不好琴,别活了,你死了吧!要么跳楼,要么吃药,你选一样吧!郎朗眼里充满了委屈和绝望:我为什么要死?我没有错!这个9岁的孩子把药片朝墙上狠狠摔去,用头朝父亲撞去。

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他的儿子傅聪现在也是一位世界级的钢琴大师。傅聪幼年也是被父亲逼迫着学习钢琴,傅雷对儿子的管教非常严厉,他在楼上翻译作品,孩子在楼下练琴,中间稍有停顿,他下来抓着儿子的头就往墙上撞。他的做法不仅使孩子受到摧残,也使傅聪的母亲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

万幸,这两个孩子,最终都成为了名人,他们的确成功了,可又有多少孩子因为父母过于严厉的责打而造成了身心上的伤害呢?孩子会不会被打皮了骂滑了,最终对父母的责打不以为然?孩子会不会因为父母的简单粗暴造成个性压抑形成畸形的人格心理?孩子会不会效仿父母将来也开始“以暴制暴”,学会“打人经验”,染上暴力行为呢?孩子会不会因为惧怕父母的责打而开始说谎?孩子会不会因为父母的责打而被逆反心理主宰,认为得不到父母的爱而孤单失望?这也是一种爱,但这爱是一种畸形的爱啊!

难道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难道老师不喜欢自己的学生吗?素质教育已经轰轰烈烈实施了十几年,赏识教育、爱心教育也已深入人心,打的教育还有藏身之地吗?事实上,在学校,“体罚”或“变相体罚”从来就没有绝迹过。我曾当面听过许多家长对老师说:“老师,孩子交给你了,打骂都可以!” 打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传家宝,一代传一代,正如我遇到的那个例子,在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教师心中,教育的最好办法还是一个字:“打”。

这实在怨不得我们的老师们。时下流行一句话,“孩子的成功才是父母的成功”。可怜天下父母心,君不见寒暑假,各类辅导班人满为患。双休日父母忙碌接送孩子到各个学习班。没有自由的时间,没有玩的空闲。幼小的、单纯的孩子能承受得了吗?于是孩子反抗,不愿去学习,而换来的却是“打”。

2007年第12期《读者》杂志有篇文章《不打不成才》,作者是一位父亲,还是一位省先进校长,他在描述了自己打儿子的种种“暴行”后,也对“打孩子”的心理作了深刻的剖析:

“如果孩子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或沉湎网吧不能自拔,或偷盗抢劫,或吸毒,父母纵有万贯家财,纵然仕途平步青云,但日日面对败家子少年犯,什么样的荣耀也掩盖不了心中的惨淡愁云,成功失败冰火两重天,于是父亲们堂而皇之理所当然地‘施暴’,于是千千万万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别无选择地接受心理禁锢、生理摧残。”

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的压力下,学校老师的压力就更大。家长要孩子上好学校,好学校要保住自己地位,差学校要挤进好学校行列。怎么办?那就打、逼学生学习。有人说,素质教育不是也能提高学生成绩吗?素质教育需要时间,需要长期的养成,成效短期是见不到的。另外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爱心也是有限的。像我儿子那个班,刚开学的时候将近90人,老师能有多少精力和爱心献给他们?现在还有70多人,老师还是照顾不过来,那什么赏识、爱心,只好弃之不用,用最传统最原始也是最见成效的办法,那就是“打”。当然这“打”不一定是真的用拳打脚踢,抄作业、罚扫地等其实也是打的一种。

面对这一切,我们不能抱怨我们的家长,更不能抱怨我们敬业的老师。他们这样做,情不愿,心不安。追根溯源,是今天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近年来,中国实施素质教育在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农村办学条件等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教育过程中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评价多样性;过分强调正规学习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现象还比较严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依然存在。这既有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方面的问题,也有教育结构,体系和制度方面的缺陷,还有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因素,以及社会用人制度学历化倾向等外部体制。

面对这一切,我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还要打吗?我们的后辈还要被打多长时间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上一篇:寂地之殇 第11期 下一篇:心灵开放与教师职业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