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村“三位一体”的保护思路初探

时间:2022-08-06 07:01:30

历史文化名村“三位一体”的保护思路初探

摘 要:在名村保护规划体系还不完善的背景下,本文借鉴名城保护的成熟经验,在板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当中提出“三位一体”的名村保护体系。“三位一体”是国土、规划和文物三个管理部门专项规划的集合体,也是村域保护、村庄保护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点线面”相结合的集合体。

关键词:三位一体;名村保护;保护思路

Abstract:In the village protection planning system is not perfect in the background, this paper from the protection of the famous city of mature experience, in the Banliang Village to protec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lanning put forward " the Trinity" the village protection system. " The Trinity" is the lan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s of cultural relics three special planning of aggregates, is also the village village protection, protection and protection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units from the macro, meso and microcosmic combination of "point line area".

Keywords:the trinity;village protection;protection of train of thought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81-04

1 前言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在法律层面确认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经过多年的摸索研究,保护方法已相当成熟,也颁布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编制要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等多种技术性规范文件,但名村保护由于起步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性地颁布过相关技术规范,这对名村保护造成了一定的技术难题。如何编制名村保护规划,是设计单位面临的现实问题。借鉴成熟的名城保护方法,是名村保护的一种有效途径。

根据名城保护建立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 “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借鉴名城保护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本文提出“三位一体”的名村保护规划思路,即“村域保护”、“村庄保护”和“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村域保护作为宏观保护层次、村庄保护作为中观保护层次、文保单位保护作为微观保护层次。

2 “三位一体”的保护思路

2.1相关规划的“三位一体”

国土行政管理部门、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三个单位都有独立的规划,国土部门侧重土地利用,规划部门强调空间布局,文物部门针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名村保护规划需要衔接三个部门的相关规划,在村域保护层面需落实国土部门的土地使用规划,在村庄保护层面要落实规划部门的乡镇总体规划,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层面需落实文物管理部门的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如图1所示)。

2.2名村规划的“三位一体”

城乡规划法把所有层次的规划分成上位规划与下位规划的对应关系,这使得规划能有效的上下衔接。在编制名村保护规划当中,村域保护作为宏观层面,保护村域这个“面”;村庄保护作为中观层面,保护村庄这个 “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作为微观层面,保护文保单位这个“点”。“点线面”相结合,使得名村规划形成“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如图2所示)。

3 村域保护规划

3.1保护范围

把整个板梁行政村界线划为村域范围,村域用地238.84hm2。

3.2保护体系

村域范围内保护好板梁的山水格局,规划形成“一村两水两山”保护体系。(如图3所示)

3.2.1“一村”

指的是板梁古村,

3.2.2“两水”

指的是九山河和板溪,

3.2.3“两山”

指的是象岭和贺家屋山。

3.3保护措施

3.3.1“一村”的保护要求

重点保护板梁古村的历史文化遗产,具体保护措施落实在村庄保护规划中。

3.3.2“两水”的保护要求

规划对九山河和板溪两条河流加强保护,保持自然生态河岸线,营造休闲绿化的亲水空间和宜人的滨水环境。

3.3.3“两山”的保护要求

保护象岭和贺家屋山两座山体的自然植被,严禁开山采石和乱砍乱伐树木,破坏山体的自然风貌。

3.4土地利用与人口控制

3.4.1土地利用

按照村庄布局规划要求,板梁村为保留的基层村,人口规模1945人,建设用地规模18.5hm2,人均建设用地95m2。(如图4所示)

3.4.2人口控制

控制古村内的居住人口,按照古村现状345栋房屋的居住条件,户均3.5人计算,古村合理人口为1200人。

3.5新农村建设

3.5.1用地选择

为满足古村发展和村民对现代生活的追求,通过对古村传统格局分析,经多方选址、踏墈,规划把北面的新村作为新农村建设区。

3.5.2布局方式

新村的建筑风格与古村要协调。采取一宅一基地的方式建设新村,建筑层数不超过6层,容积率1.6-1.8,建筑密度30%,绿地率30%。

4 村庄保护规划

4.1保护范围

4.1.1保护范围

村庄东面以象岭170m等高线为界、西面以武广高速铁路线为界、南面以村庄边线为界、北以村组公路为界作为村庄范围,控制用地面积27.30hm2。(如图5所示)

①核心保护区

村庄东面以象岭边缘为界、西面以村组公路为界、南面以水渠为界、北以接龙桥为界作为核心保护区范围,控制用地面积6.36hm2。

②建设控制地带

保护范围除去核心保护区的用地,控制用地面积20.94hm2。

4.1.2环境协调区

在保护范围以外划定环境协调区,其范围为村域行政界线。环境协调区用地面积211.54hm2。

4.2保护体系

规划形成“一塔一水护名村”的保护体系。“一塔”为镇龙塔代表历史环境,“一水”为板溪代表自然环境,“名村”为板梁村代表人文环境。

4.3保护措施(如图6所示)

4.3.1用地分级保护

4.3.1.1核心保护区的保护要求

①保持建筑现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

②在核心保护区除可以新建、扩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其他构筑物。

③在核心保护区的入口广场设置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标志牌,147栋省级文保单位每栋建筑设置标志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涂改或损毁标志牌。

④核心保护区内建筑高度小于6m。

4.3.1.2建设控制地带的控制要求

①在建设控制地带可以新建、扩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其他构筑物。

②改建的建筑,要与核心保护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

③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高度小于10m。

4.3.1.3环境协调区的控制要求

①在此范围内的新建建筑或更新改造建筑,应在建筑高度和建筑体量方面进行控制,建筑设计可部分采用传统符号,具有传统建筑的特色。

②环境协调区内建设强度控制为容积率在1.2-1.5之间,建筑密度小于30%,绿地率大于30%,建筑高度小于15m。

4.3.2空间格局保护

4.3.2.1沿河广场整治

保留古村内的“五个广场”,即位于游客中心前的“入口广场”、位于下村半月塘前的“下村广场”、位于银子塘周边的“银子塘广场”、位于中村半月塘的“中村广场”和位于上村半月塘前的“上村广场”。新建“三个广场”,即位于接龙桥前的“桥头广场”、位于月塘广场南面的“板溪广场”和位于莲花石南面的“莲花广场”。

4.3.2.2视线通廊控制

①视线通廊控制

严禁在板溪两侧50m内新修建、构筑物,保护好板溪沿河的视线走廊。沿河东侧形成带状广场空间,沿河西侧形成自然绿化草地空间。

②天际轮廓线

严禁在象岭西侧、板溪东侧范围内新建3层(10m)以上建筑,规划控制现有房屋高度,不许加高层数,保持现有天际轮廓线。

③建筑高度控制

核心保护区内建筑高度小于6m,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高度小于10m,风貌协调区内建筑高度小于15m。

4.3.3历史街巷保护

4.3.3.1历史街巷格局

严格保护并沿用村内石板路这一传统路面形式和街巷格局,保持历史原状。

4.3.3.2历史街巷材料

历史街巷材料要保持传统的石板材料,保护范围内的路面材料禁止采用石板以外的其他材料。

4.3.3.3历史街巷立面

保护沿街民居的传统建筑形式,保持沿街建筑立面形式、建筑材料、建筑色彩等方面的完整性。

4.3.4建筑保护与整治(如图7所示)

4.3.4.1分类模式

①保护修缮

即文物保护单位,要求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执行。 对文保单位采取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重点修复等措施。

②保留改善

即风貌建筑,不改变外观特征,调整、完善内部布局及设施。对这类建筑在不改变外观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加固、完善内部布局,要保证其整体风貌、格局、尺度、风格不变。

③整修更新

即现代建筑,对其采取外立面整饰,使其融入历史环境中。

4.3.4.2挂牌保护

对文保单位进行挂牌保护,设立保护标志,悬挂在文保单位的出入口。

4.3.5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4.3.5.1古桥的保护

规划对接龙桥进行保护,现状的一块水泥板取消,由一块青石板代替,恢复原有七块青石板的风貌,禁止载重车辆通行,只允许人行。

4.3.5.2古树的保护

古树名木树冠以外3-5m或树干以外8-15m为保护范围,严禁砍伐焚烧古树名木。

4.3.5.3古井的保护

对村庄内现有的古井保持现有风貌,不得增设任何设施。

4.3.5.4奇石的保护

保护好现有的莲花石和神龟石,周边平台设置石凳等休憩设施,为游客观赏提供便利。

4.3.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做好非物质文化空间的挂牌和标识,建立“板梁村民俗文化展示馆”,建立“湖南省板梁历史文化名村”网站,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文化空间的展示宣传。

4.4名村旅游规划

4.4.1名村旅游定位

板梁村旅游发展定位为“湘南家族文化第一村” ——湖南最具宗族特色的古村落,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

4.4.2旅游客源市场

4.4.2.1核心市场

为郴州市中心城区及周边县市。

4.4.2.2基本市场

为珠江三角洲和长株潭衡。

4.4.2.3机会市场

沿京珠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京广铁路沿线的各大中城市。

4.4.3旅游布局(如图8所示)

4.4.3.1入口广场接待区

规划位于古村北面,包括办公楼、游客服务中心。

4.4.3.2民居文化参观区

规划位于古村核心保护区,作为该项目核心和基础部分。民居保护区规划形成三个组团,即以下村祠堂为主的下村组团、以中村祠堂为主的中村组团和以上村祠堂为主的上村组团,三组功能区互相渗透,形成相对完整的古民居文化保护区,共同展示板梁古村的民居文化。

4.4.3.3农耕文化体验区

规划利用古村西面的农田辟作农耕文化体验区。全面改造板梁古村落周边环境,系统营造出一幅由青山、绿水、良田、村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自然构建而成的美丽、古朴、自然的水墨丹青和田园画卷。

4.4.3.4民俗文化活动区

规划位于古村板溪沿岸的广场区域,这块用地是古村历史上村民集体活动、聊天休闲、晾晒谷物的露天公共活动场所。

4.4.3.5生态林地休闲区

将古村象岭作生态林地保护。系统建设象岭云松观景休憩区,新增游步道和部分休憩设施,在山顶建观景台,体验林涛清风、静娴养息、一览全村、其乐无穷的感觉。

4.4.4服务设施规划

4.4.4.1餐饮服务设施

考虑悦来温泉可以接待大型团体就餐服务,板梁不再重复设置大型餐饮设施,规划板梁餐饮接待250位。布局采用分散方式,在接待中心对面的餐馆安排100位,在古村条件适合的民居内安排150位,可以设置“高亭宴礼”作为乡土特色饮食。

4.4.4.2娱乐休闲设施

在沿河各个广场内开展“神狮拜年”、“元宵倒灯”、“传统上梁”等民俗活动,在农耕文化区开展农事参与等体验项目。

4.4.4.3商业购物设施

在旅游接待中心设置商品自选超市,包括小吃、饮料、电池等一般旅游所需物品;在古商街设置土特产商店,贩卖红薯酒、茶盒礼、传统手工腐竹等特色商品。

4.4.4.4住宿接待设施

考虑悦来温泉可以接待大型团体住宿服务,板梁不再重复设置大型住宿设施,规划板梁住宿100床位,在古村保护区内利用闲置民居设置“乡村旅馆”提供住宿功能。

4.4.4.5管理和医疗设施

规划在入口广场接待中心内设卫生室,利用现有的管理用房,规划不再新增办公设施。

4.4.4.6导游标志设施

导游标志设置景区内道路交叉口、主要景点、景点交接处等,包括路标、景标、位标、游标、图标、禁标和公益宣传牌等。

4.5道路交通规划(如图9所示)

4.5.1对外交通规划

①对外公路

村庄北面通过旅游公路连接马三公路(三塘-马田),经过3km到达107国道。现状旅游公路为5m路幅,马三公路为7m路幅。规划两条公路的路幅向一侧扩宽为9m。板溪西侧南北向的村组公路由现状的5m扩宽为6m。

②游船码头

恢复板梁村至高亭乡驻地之间的水上交通,重温明清时期水运繁忙的景象。

4.5.2内部交通规划

村庄内保留现有路径宽度,所有街巷不通机动车,水泥路面的街巷恢复原来的青石板路。

4.5.3静态交通

在村入口广场处,结合旅游接待中心设置生态停车场。规划54个大型停车位,停车场地规划采用林荫式,地面铺设植草砖,以绿化和乔灌木带分隔停车空间。另外把板溪河沿岸各广场作为临时停车场,满足村民车辆停放。

5 文保单位保护规划

5.1保护范围

5.1.1保护范围

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湘政函(2011)21号】要求,保护范围为每栋建筑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100m处。结合实情情况,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与村庄保护的范围重合。

5.1.2建设控制地带

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湘政函(2011)21号】要求,建设控制地带为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100m处。结合实情情况,文保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与村域行政范围重合。

5.2保护内容

板梁村古建筑群有147栋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实施保护。

5.3分级保护(如图10所示)

5.3.1保护范围的保护要求

①范围内的所有建筑与环境都要严格保护,不得随意更改原有面貌及环境状态。

②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但因特殊情况需要在范围内进行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并经过相关程序的审批。

5.3.2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要求

①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

②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其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同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报同级城乡规划部门批准。

6 结束语

名村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部门多学科的内容,本文提出“三位一体”的保护思路,作为名村保护的一种尝试。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随着名城保护的成熟而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如何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村,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民村保护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邵甬. 理想空间-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与实践.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城市规划资料集—城市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 王景慧.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传统建筑中“坡屋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 下一篇:浅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备案对工程造价的影响